善良的人为什么一生痛苦受折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良的人为什么一生痛苦受折磨
第一篇:善良的人为什么一生痛苦受折磨
善良的人为什么一生痛苦受折磨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
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
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
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
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
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
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
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
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
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
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有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
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
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
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别有幸灾乐祸的心态。
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视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
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
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
此外,傲慢者常常会
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
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勤学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
我久久无言……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
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师父,要不是师父的教导,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
第二篇: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
痛,是人生的警示。
偶尔翻看一张旧报纸,发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湘西竟发现一名不知疼痛的奇异男童。
这个小男孩被父母领到医院时,从头到脚遍布伤痕,刀伤、烫伤、烧伤、咬伤、摔伤、撞伤……不计其数的伤痕,让人很是惊诧。
孩子的父母说,这些伤痕都是因为他感觉不到疼痛造成的。
因为不觉得疼痛,男孩在蹒跚学步时曾站在烧红的炭火上却不知将脚移开,直至脚心几乎烧烂;因为不觉得疼痛,头上撞了口子照样在野地里玩,直到被父母发现。
这个没有痛觉的小男孩不晓得害怕,更不会逃离各种伤害,要是他的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带他逃离险境,他就可能生命不保。
男孩的父母哀求医生,求他们想办法拯救孩子的痛感神经,让孩
子能够感知疼痛、懂得痛苦,从而能够保护自己。
不知道现代医学能否满足这对父母保护孩子的愿望,但是小男孩的故事却让我忽然发现:痛苦,竟然是生命的一道防线。
没有了痛苦,生命必然飘摇,找不到方向。
肉体上的痛苦让我们受到小小的伤害之后立刻逃开,逃离大的灾害甚至是灭顶之灾。
痛是生命发出的强有力的警告。
我猜想,一粒落入石缝里的种子是会痛的,因为痛,它才会改变方向,才会辗转着躲开压在它头上的碎石,从而找到湿润的土,找到空气,找到阳光,找到生命的坐标。
向上天祈求“让我们远离痛苦吧”,这往往是少年时的事。
少年本“不识愁滋味”,可是偏偏那时痛苦最多:整天学习,痛苦;前途未卜,痛苦;陷于流言,痛苦;维特式烦恼,更是痛苦。
只是走过少年、青年,回首往事,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最回味无穷的,总是那痛苦着的少年时光,那做学生时的艰苦岁月。
那时,我们就像一粒种子,在给我们带来痛感的巨石罅隙中生存,辗转曲折地成长。
正因为那些接踵而来的痛刺激着我们,才让我们生龙活虎地长大。
初恋常常夭折,正是因为初恋带来的痛苦太多太多。
陷入爱情的年轻人,总是“痛并快乐着”:猜测、讨好、误会、解释,以及性格、观念、处事、未来……种种纠葛牵扯着两颗多情的心。
倘若痛过之后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误会的路上愈走愈远,分手也就在所难免。
然而初恋即使夭折,那一段感情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珍品,值得我们用漫漫的一生来回味。
因为感受的痛苦越多,人生的内容就越丰富。
当我们熟稔了手头按部就班的工作,看透了必将一成不变所谓的前途,不再相信人间会有真爱时,我们会觉得解脱了,不再痛苦了。
可是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激情、快乐,失去了幸福的感觉。
生命变得迟钝,自此,我们已走上了人生的末路。
致命的痛苦往往是不痛的,它不痛不痒地侵入体内,等人们发现时,它早已大兵压境,黑压压地蚕食着你的每一寸灵与肉。
而那些一直痛着的人,踉踉跄跄地躲过一拨又一拨的磕磕绊绊,虽走得曲折,却恒久绵长。
还是坦然接受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吧。
痛,是因为我们还健康地活着,与其在幸福中逐渐麻木,不如在疼痛中揉醒惺忪的双眼。
痛伴一生,才能让我们时时处在警觉之中。
第三篇:善良
善良
——千与千寻观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
可是在经历了太多的锤炼之后,我们在学会坚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冷漠起来。
我们匆匆地在人群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与一切和自己不相关的人与事擦肩而过,阳光下剥去心灵的坚冰,去打开心灵的霎时,才发觉没有了善良,没有了那颗原本容易受感动的心,因外界的诱惑与干扰,而只剩下麻木的干枯的躯壳和永无止境的疲劳与困顿。
渐渐地,厌恶了这个世界。
我始终以为善良只是向往的一种境界罢了,我发现我错了,所谓的善良,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
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
真正的善良,无须珠光宝气,不必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
有个女孩“说”,世界是善良的,对人也要善。
”
时间须臾飞过我这片善良的天空,她送给我的这句话,我考虑了许久,真的是这样。
仔细观察这个社会确实是和平的,时而我们觉得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被十面埋伏,可现在觉得却不以为然,自从那个女孩“告诉”我后,我真的相信了这个世界是善良的。
人与人之间也要善良。
每天晨练,你可以发现有很多人群在唱“和平之曲”,无论是孩童稚嫩的声音,还是老人们的晚年趣味,那一种欢喜与慈祥会很温暖你的心田;或者,在一次无意间的谈话中你可以感觉到某人真的是很好,能感受得到,我已经相信了这个世界是善良的。
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是寒风中的一只火把,失意处的一
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爱抚,无助时的一点支援。
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留一份善良给世界,那么世界将与星宇同寿。
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洒播善良,那么,你将会开一树灿烂的红花,既使自己美丽,也使别人温暖。
这个时候再想起那个女孩,我感叹她像个天使,因为她不仅仅可以让我看到她的内心深处,还让我读懂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善良。
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善良,那种力量可以打败一切邪恶。
谢谢你,千寻。
第四篇:善良
《善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2.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培育善性,提倡善行。
[教学重点]
2.理解善良,提高对善良的认识。
[教学难点]
3.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2006年11月,南京男子彭宇将倒地的老太太扶起并协助送往医院,查出严重问题后,老太太说正是彭宇撞倒了她,并将他告上法庭。
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在双方均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根据“常人逻辑”并通过“自由心证”作出一审判决,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赔偿45876元。
同学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善心有时会像彭宇一样得到恶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还需要善良吗?请大家看著名作家王蒙在《善良》这一课中是如何回答的吧。
二、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自读课文
(二)文体、背景简介
(三)检查字词
字音:不足恃(shì)滥(làn)恶
圭(guī)臬(niè)
稚(zhì)弱
弘hóng扬
词义:不足恃(不可依赖)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以逸代劳(以闲逸代替劳累)超拔(超凡拔萃)参透(探究并深切领会)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滥恶(滥用恶行)(四)理清思路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提出话题)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12)总结强调自己喜欢善良;并且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得出结论)
三、解读课文,感悟善良
(一)赏析语言,理解善良——王蒙理解的善良
1.发现思想深刻的句子,尝试理解这些句子。
本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思想深刻,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
(1)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
(2)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
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
(3)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
(4)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5)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使善良的,而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句子。
同学们谈的很好,这些句子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有的句子不易理解,你们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请找出来,我们共同讨论解决。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明确:第十、十一段进行了阐述: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明确: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3.朗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参见课件)(二)回忆经历,感悟善良——我理解的善良
教师引导:你有过善良的言行吗?你付出过善良吗?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你的善良曾经被人误解过、利用过、报复过吗?那么,你是怎么处理的?你是怎么看待善良的?
学生回答。
注意引导学生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三)、展示格言,认识善良——古今中外名人理解的善良朗读格言: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晋·陈寿
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
3.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贞观政要》唐·吴兢
4.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拟进士对御试策》宋·苏轼
5.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幼学琼林》清·程允升
6.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治家格言》明·朱柏庐
7.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
——(法)罗曼.罗兰
8.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
——(英)萧伯纳
9.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美)马克.吐温
10.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去谋幸福。
——(苏联)高尔基
四、学习论证,掌握对比
(一)找出对比段落,朗读。
(二)分析对比论证,填写下表。
段落对比点
善良
凶恶作用
第5段力量
稚弱
强大
不设防
毫不犹豫
有所不为
无所不为使人们对善良的认识更深刻。
武器少武器多
第8段结果
弘扬
压缩
第11段心态
坦荡
戚戚
七、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王蒙关于善良的许多精辟见解,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善良得到恶报的例子,但善良的事却还是层出不穷。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
八、作业:课后第一题。
第五篇:善良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教育先哲孔夫子一贯倡导“温良恭俭让”、“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美德,这是古人所推崇的行为准则,其中处处彰显了与人为善的思想。
而今社会,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显著改善,文化视野日益开阔,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高科技产品带来的舒适生活,然而,“善良”这一人性中最纯真最朴素最美丽的品格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和谐社会呼唤善良,素质教育更需要播种善良。
掀开逝去的一页,触目惊心的是:徐力弑母;刘海洋以硫酸泼熊;马加爵残忍地杀害四位朝夕相处的同学……再看看我们的身边吧,学生中间“顶撞师长”、“欺骗父母”、“破坏公物”、“争抢座位”、“幸灾乐祸”、“以牙还牙”等现象也并不鲜见。
这些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德育是教育的根本,而德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若没有一份通达人性的情怀,将如何去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若没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又怎能奢望学生去善待他人!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
教师的一举一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生动、最直观、最有效的教科书。
因此,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
都要避免因“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因“题海战术”对学生的折磨,因“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冷漠,而要把每一个孩子看成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时刻关注他们的欢乐与悲伤,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鼓励每一个孩子昂起头来面对生活。
当我们把善良当成一种习惯,每天不经意地去播撒,去滋润,一颗颗爱的种子,便会悄然地在学生稚嫩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要多一点发自内心的微笑。
只有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的老师才会绽放出温馨而善意的笑容,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微笑才会散发出“蒙娜丽莎”般永恒的魅力——那是腼腆学生的“兴奋剂”,使他们得到鼓舞,敢于表达自己;那是好动学生的“镇静剂”,使他们得到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
那更是后进学生的“催化剂”,使他们得到动力,重拾信心不断前进。
教师从心底洋溢的笑靥能够由内而外地释放出愉悦的光彩,由此,微笑便是一次次快乐传递的过程。
每天清晨,当你在教室门口笑盈盈地迎接着活泼可爱的学生,那该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要多一点人性化的理解。
孩子在惩罚与怨恨的环境里生活,就会变得粗野;在宽容与尊重的氛围里成长,才会懂得关爱。
所以,当孩子们剑拔弩张时,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心平气和地抚慰“受伤”的心灵;当孩子上课昏昏欲睡时,我们要扪心自问:自己的教法是不是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快乐地泛舟学海;当孩子公然指出我们的纰漏时,我们应该为孩子的正直与坦率而高兴,欣然接受并由衷地致谢;当下课铃声“无情”地响起时,我们应该当机立断就此打住,让正襟危坐的学生拥有短暂地释放身心的时间。
“为师不忘少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动容不尊重不爱戴呢?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要多一点真诚地倾听。
“这节课没时间了,下节课再说吧!”,“老师正忙着呢,过会儿说吧!”,“你又在强调理由,不用再说了!”……我们总是有太多的原因无法让一些孩子把话说完。
或许,在我们教鞭一挥的结语里,或是无暇顾及的忽
视中,一个充满创意的想法给扼杀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念头给摧毁了,一颗渴望倾诉的心灵出现了伤痕。
对小小的孩子而言,那该是多么的不幸!那么,我们不妨停下手中的事,抛开心中的烦,以欣赏者的姿态认真地倾听:听孩子的智慧,听孩子的故事,听孩子的委屈,听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
传递爱心与尊重的教育有时简单得只是一次善意的静静地倾听。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还要多一点热情的赞赏和期待。
聪明乖巧的孩子,往往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因而越发自信,越发优秀。
锦上添花固然可喜,雪中送碳更觉可贵!当一个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赞赏的时候,正是最需要赞赏的时候。
让我们细心地去发现后进孩子身上那一份别样的美丽——也许仅仅是饭吃得比较干净;或是随手拣起了一张纸屑;或是某一次发言挺勇敢;或是跑步得了个小小的名次……让这些转瞬即逝的闪光点变成促进其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使他在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的幸福中一点点地提升自尊与自信。
教师在赏识和期待的过程中不断感动着那个孩子,同时,也将会不断地被他生命拔节的姿态而感动!正如鲁迅心中的那个大公无私的藤野先生;魏巍心中的那个慈爱体贴的蔡芸芝老师;海伦·凯勒心中的那个永不放弃的安妮·莎利文小姐,他们人性中熠熠的光辉,足以照亮孩子的一生,成就孩子的一生!这,就是为师者的善良。
它蕴藏在平凡生活的每一个动人的细节里,是超越国界、超越名利、超越血缘、超越缺陷的无私的爱,它能让教育更加精致灵动,富有人情味,它能让孩子们的心里盛满了温暖的阳光,它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