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慢”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平台.语#观%
□周斌
摘要: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素养都需要长期的积累,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普遍地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语文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学习是“慢活”,离开以分数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放松,放下,放开,才可以把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美妙境界中,真正提高其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慢活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学科,学习语文 是为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不仅重要,而 且内容繁杂,涉及到语言、文字、文学、写作、伦理、哲 学等多方面内容,无论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语文 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语文学习不仅伴 随整个学海生涯,也伴随整个人生。
语文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静下心来,遵循语文学习的规 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可急躁冒进,贪多求快。
―、现状:语文学习中的“急功近利”
语文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从容不迫。
在实际 教学中,对必修教材很多学校是赶进度,对选修教材 则兴趣不大,高考没有直接联系的干脆不选。
一路 紧追慢赶,是为了留下时间进行试卷的大量练习。
这种快节奏看似很有用,实际上效率很差。
学生不 愿学习语文与这种高强度和低效性有很大关系。
这 种“快”是以牺牲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损害学生阅读 等能力培养为基础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在唯分数论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中学语文教 学的急功近利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教师“教”语文的宗旨为了“考”,为了让 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
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能不 能在中考或是高考中拿到分数,因而在新课教学中 拼命地找所谓“考点”,在复习中也是大量地让学生 做模拟习题。
教师想的总是试卷中什么环节容易拿 分,什么环节没有大的分差,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容易 拿分,多做,于是各种辅导资料就铺天盖地了。
阅读 理解没有什么分差,少做或者不做。
作文可以撕成 模块,然后组合。
在这种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模 式也很简单,毕业班的语文课基本上就是各种题型 练习,学生做一份试卷,或者做试卷中的某些题目,教师订正、讲解。
非毕业班大量的测试、随堂练习、周测、月考大约占据了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
语文 教学成了围绕试卷的一次又一次训练,至于语文教学中的思辨精神、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就无从谈起 了。
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喜欢吗?能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吗?
另一方面,学生“学”语文成了苦差事,学习是因 为考试的需要。
重要的文章在教师的要求下死记硬 背,一般的文章在教师的强调下强记文学常识、生字 词和写作手法,根本就没有静下来细细品味,深深理 解。
学了十几年语文不知道学了什么,阅读文章不 能领会要义,抓不住中心,自己写文章也不能文从字 顺。
文章本来是有滋有味的,语文课本应该是多姿 多彩的,可是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
也有一些学 生很“着急”,但他们急的是学了语文却在考试中拿 不到高分数。
这样急功近利地关乎分数的“得”,最 终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很难在考试中拿到 理想的分数,心急吃不到热豆腐。
笔者参加了 2017 安徽高考的语文阅卷工作,我与其他教师交流,都深 感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很欠缺,从阅读理解中能看出 学生读书不深人,作文中能看出学生缺乏才情。
其实,在高考的压力下,除了老师,家长、学校、乃至社会何尝不是急功近利者,何尝不是这种“快”节奏的拥趸。
在应试教育、唯升学率论的背景下,语 文学习紧追快赶。
这样的“快”语文,考试或许是过 关了,生活中遇到语文“考试”就砸锅了!
二、思考:语文教学原本是“慢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是普 遍性的规律,语文学习也不例外。
语文学习是“慢 活”。
语言的识记是基础,识记是任何语言的学习都 绕不开的硬功夫,所以说日积月累很重要。
而这个 基础的积累就是个慢活。
掌握语言就i要大量阅读,这就要在语文学习中投人大量时间,语文学习自然 就慢了。
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则i要大量练习,尤其i要在情境中练习。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设置 情境,促使学生思考、交流,而不是机械地做练习题。
12摩语#2017年第6期
专论平台.语#观%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赖课堂,还要 在生活情境中去听说读写,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 言,提高语言能力。
生活阅历和阅读积淀是可以相 互影响的,生活阅历不够,阅读可以补充;阅读不够,生活阅历可以提高,但两者都是不可少的。
阅读史 铁生的《我与地坛》,心灵的震颤既源自阅读的体验,也可以借助生活的补充。
2016高考阅读选择了一篇 小说,刘庆邦的《鞋》。
显然学生对这篇小说有明显 的隔膜。
时代的差异,带来了对人物情感的隔膜,对 这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隔膜。
但是,如果学生 对路遥、陈忠实、张贤亮等现代作家的作品有阅读,那么情况将会大为不同。
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语文学习必然是无根之 木。
而在生活中提高语言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而 是需要大量的生活实践,大量的生活交流和体验,这 也是慢的。
说和写的能力培养更是需要慢慢来,是典型的 “慢活”。
学生虽然开口能说话,提笔能写字,但要想 说得有条有理,写得文从字顺,就非得经过一番练习 不可。
笔者曾经搞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后来 夭折了。
原因主要是一部分孩子始终不愿或不敢张 口,另一部分孩子越说越乏味,说着说着就无话可说 了。
前者是因为心理和习惯的原因,姑且不论,后者 则是知识和思想的贫乏。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演讲 的成就感来源于获得听众的认同甚至共鸣。
而思想 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对生活的体悟思考,没有 阅读的激荡体味,没有对社会的反思体认,当然没有 思想。
所以这种高密度的演讲最后没了魅力,只能 以失败告终。
笔者的一个学生毕业后承担了单位的文字工 作,要完成各种宣传报道,总结发言等材料,每次发 来的文件我都发现有很多病句,常常文理不通。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基本 的写作能力还不具备?且不说什么教学方式方法的 不当,单说写作的时间,就严重不足。
我们的教师和 学生没有在写作中慢慢地磨砺,有的写作是应付差 事,这就难以形成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是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着力点,也是语文学科素养的体现处,而每项能力的形成都 不是朝夕之功,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积淀。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语文老师要经常提醒自己,切勿急躁,不能违反学科规律一语文的“慢活”属性。
三、建议:语文教学如何“慢”下来
首先,教师要“慢”下来,要扎实提高自身的学科 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
语文教师要担当起学生语 文学习的领航者,没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是不可能的。
一些语文教师除了课本,一年都不读几本书,几年不 写一篇文章,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师可以多大程度上 给学生指导?事实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上的 怠惰情绪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从未间断,可是,许多教师观 念陈旧,思想保守,不愿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愿 正视自己的学科素养,不愿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慢下来,潜心自修,更新教育理 念,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提高教学水肀的必经之路。
其次,教育管理者要“慢”下来,要去除学校的不 正确的行政干预。
当今不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强 行实施各种名目的检查,令教师疲于奔命;一些学校 领导认为应试教育下只有题海战术,所以很多教师 都在试卷的海洋中挣扎。
某次培训会上,江苏扬州 的一位名校校长说,我们学校老师上课都是跑着去 的,她的话语之间不无自豪,这留给教育的可能只是 可悲。
当下的行政干预耗费了教师太多的精力。
在 教师承受各种检查、迫于各种压力的情况下,教学的 主动性无从谈起,“慢”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作为 一线教师,我们强烈建议,教育行政和管理者不要给 教育提速,相反应该给急躁的教育教学降速,引导教 学“慢”下来。
再次,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慢”下来,不要一味地 在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你追我赶,而是从容地学 习必要的校本课程。
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校本 课程之所以可以使语文学习“慢”下来,是因为离开 了对教学进度的追赶,夯实基础,听说读写兼顾,切 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校本课程的建设重在对现 有教材的大胆取舍。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选修 两个板块本身就提供了选择和组合的空间。
语文是有滋有味的课程,学习语文需要细嚼慢 咽。
只有“慢”下来,放松,放下,放开,我们才可以把 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美妙境界中!
(作者单位:安徽省全椒县慈济中学)
[责编夏家顺]
摩语# 2017年第6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