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案例_法律依据(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案情简介
原告: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
被告:某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子公司”)
案由:专利侵权纠纷
案情概述:科技公司于2010年8月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项名为“便携式电子设备保护壳”的实用新型专利,并于2012年5月1日获得授权。

该专利的主要技术特征包括:保护壳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具有防尘、防水、防摔等功能。

2016年,科技公司发现电子公司生产的某款手机保护壳与其专利产品高度相似,涉嫌侵犯其专利权。

科技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电子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二、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发明创造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经营活动:(一)假冒他人专利;(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
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三、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科技公司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保护壳”专利权合法有效,电子公司生产的手机保护壳与该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上高度相似,构成对科技公司专利权的侵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如下:
1. 电子公司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犯科技公司专利权的手机保护壳。

2. 电子公司赔偿科技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XX万元。

3. 电子公司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四、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认定电子公司侵犯了科技公司的专利权。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关键点:
1.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专利权
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在本案中,法院通过对比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与电子公司产品的技术特征,认定电子公司产品侵犯了科技公司的专利权。

2. 侵权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侵犯专利权
的行为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专利产品以及使用专利方法。

在本案中,电子公司生产的手机保护壳与科技公司的专利产品高度相似,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侵权行为。

3. 损害赔偿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条以及《中华人民共
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侵权人应当赔偿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失。

在本案中,法院根据科技公司的实际损失以及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因素,确定了赔偿金额。

总之,本案体现了我国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同时也提醒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

第2篇
一、案件背景
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于2010年1月10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项名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器”的发明专利,并于2012年5月10日获得授权。

该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器,具有体积小、充电速度快、安全可靠等特点。

原告将该发明广泛应用于其电子产品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某电子产品公司(以下简称被告)在2014年开始生产销售一款与原告专利产品功
能相似的充电器,原告发现后,多次与被告协商解决,但被告拒绝停止侵权行为。

无奈之下,原告于2015年5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二、案件焦点
本案的焦点在于被告生产的充电器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发明专利权。

三、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损失的,侵权人应当赔偿损失。

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确定。

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四、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所拥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器”发明专利已依法获得授权,其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被告生产的充电器与原告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上具有相
同之处,且被告在明知原告专利存在的情况下,仍然生产、销售与原告专利产品相似的充电器,其行为已构成对原告发明专利权的侵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如下:
1. 被告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犯原告发明专利权的充电器;
2. 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人民币50万元;
3. 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五、案例分析
本案中,法院认定被告侵犯原告发明专利权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被告生产的充电器与原告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上具有相同之处,属于相同或者
相似的技术方案;
2. 被告在明知原告专利存在的情况下,仍然生产、销售与原告专利产品相似的充
电器,存在主观故意;
3. 被告的行为给原告造成了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的判决结果对于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提醒广大企业,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发生。

总结: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专利侵权案件,法院依法保护了原告的专利权,维护了市场秩序。

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以及法律依据,这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

第3篇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专利制度在保护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专利侵权现象也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某专利侵权案例为例,分析专利侵权的相关法律依据。

二、案例简介
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新型家用清洁工具”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1020XXX。

该专利于2011年1月1日获得授权,保护期限为10年。

甲公司发现,自2012年起,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生产、销售的一款名为
“新型家用清洁工具”的产品,其外观、结构、功能与甲公司的专利产品高度相似,涉嫌侵犯甲公司的专利权。

甲公司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三、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专利法》是我国专利制度的基本法律,对专利权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

本案中,甲公司作为专利权人,有权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

《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认为其专利权受到侵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案中,甲公司作为专利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侵权责任法》是我国调整侵权行为的基本法律,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赔偿作出了规定。

本案中,乙公司的行为涉嫌侵犯甲公司的专利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侵害他人专利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的行为涉嫌侵犯甲公司的专利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专利侵权案件的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本案中,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该解释确定乙公司的侵权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专利侵权行为,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专利产品的行为。

”本案中,乙公司生产、销售涉嫌侵犯甲公司专利权的产品,属于专利侵权行为。

四、判决结果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乙公司的行为构成专利侵权,依法判决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例启示
本案表明,专利侵权行为在我国已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

专利权人应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尊重他人的专利权,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

总之,专利侵权案件涉及的法律依据较多,专利权人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企业也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他人的专利权,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