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衡量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进展
1、宏观层面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对一国收入水平、就业、制造业及服务业生产率、制造业竞争力等宏观层面的影响是这一研究的重要方面。
Francois、Reinert 发现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制造企业对中间服务或生产服务的需求密切相关。
Fixler 认为制造业服务外包短期内会降低服务部门的生产率, 但当制造业的生产服务需求因服务外包减少而增加时, 服务带来总就业的增加。
顾乃华、江静等运用我国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分析得出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及效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产业层面
在产业层面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二是对制造业所需的生产服务投人与生产服务业所需的制造业投人的实证分析。
现有文献中得出的4个主要结论有:一是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二是制造业中间投入出现服务化趋势;三是制造业部门结构对金融、通信和商务服务的中间需求程度有影响,四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
3、企业层面
今年来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的企业研究方面。
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制造企业内部出现的投人和产出服务化趋势,二是从地理层面上探讨制造企业与生产服务企业区位布局间的相互影。
在制造企业的生产中, 涉及的服务投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服务,二是附加在实物产出中的服务。
在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特征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区域分离
有学者认为,从要素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随着商务成本的提高,对交易成本敏感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对要素敏感的制造业分布在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形成区域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区域集聚
魏江认为,集群企业为摆脱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往往求助于集群外部临近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内在机理分析
1、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
(1)基于生产率的互动
生产者服务业的成长,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生产与运行效率的提高,使产出的附加价值得到提到以及竞争力的提升(高川雄)。
(2)基于中间投入品的互动
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在于其作为中间投入品所发挥的微观积极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郑吉昌)。
(3)基于交易费用的互动
生产性服务业能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促使制造业的交易费用也随之降
低,逐步从制造业中分离发展起来。
2、基于价值链视角
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互动关系也可以从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的角度加以解释。
有效率的企业会将其资源配置到在价值链上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活动上,自身不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活动就会被外包给外部供应商。
这意味着企业在实施保持自己“核心竞争力”即相对竞争优势的策略(Sharpe,1997)
波特认为,价值链分为两部分。
上部是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环节。
下部是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管理、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等。
很多环节是与生产服务相关的。
生产服务业越来越多地占据产品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
企业选择将部分生产服务外包是把部分生产转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以减少企业成本, 增强企业竞争力。
3、基于创新视角
只是密集型企业是创新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就是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
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互动主要是是长期竞合式联系和短期合同式联系。
4、产业融合视角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马健,2002)。
可以看出,产业融合的特征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开始模糊,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主要的原因。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模型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研究
(二)实证模型
1、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刻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最普遍方法。
主要用于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共生关系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的分析。
2、技术差距法
Paolo&Valentin 曾经运用技术差距法,以OECD服务贸易和工业数据为基础,采用国家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等指标,对OECD 11个成员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成效与制造业结构密切相关。
我国学者顾乃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DEA方法,探讨转型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
陈宪、黄建锋对中国31个省市2000年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其他学者的方法
Raft和Ruhr基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做了研究。
他们首先通过构建一个模型,说明了生产者服务业的FDI具有明显追随下游制造业FDI的倾向,然后运用美国1976—1995年在25个东道国投资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相关假设,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的FDI通常都追随制造业的FDI。
江静和刘志彪(2006)对商务成本的构成,即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在一定的区域内,随着商务成本提高,对交易成本
较敏感的生产者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对要素敏感的制造业分布在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形成区域内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
自己对所写论文的想法
以下图形为研究的主线
服务业中,主要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
研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高的关键。
制造业的效率,采用的研究指标为劳动力生产率。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用服务业的增加值来表示,技术创新能力用中国历年专利申请授权数来测度。
控制变量则选用城市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用市场化指数表示。
由于城市投入产出数据难以获取,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国家尺度的产业关联研究,基于城市尺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量化研究比较少。
文章可以基于城市层面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具体包括各地区相应年份的制造业增加值、企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及年末从业人员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末从业人员数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