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

OBE于1981年由斯派迪( William G.Spady)[1]提出,该模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欧洲中世纪的工艺行业协会的学徒培训模式。

Spady撰写的《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对于该模式的核心词“成果”,斯派迪将其界定为清晰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是教育者想要学生在一段有意义的学习之后所能展示的。

此外,斯派蒂在成果导向教育金字塔结构中提出了反向设计理念。

我国学者李志义对OBE有较深的研究,他认为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2]:(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2)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3)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他对反向设计理念进行了步骤细化,提出了反向设计6步法[3](如下图所示):(1)根据内外部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
(3)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详细的能力指标点
(4)根据能力指标点搭建课程体系
(5)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6)根据教学要求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1]Spady William G.Outcome - 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 [M].Arl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3]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