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团圆”“私奔”“惜别”——《西厢记》结尾之探讨-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圆”“私奔”“惜别”——《西厢
记》结尾之探讨
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在王实甫作《西厢记》之前就已经流传五百多年。

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所描写的是张生与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

其主题是维护封建礼教,有严重缺陷。

到金章宗时,董解元又写成了诸官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

他对于《莺莺传》的主题、情节、人物,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突出歌颂了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斗争的反封建主题,并把莺莺的悲剧性结局改成大团圆喜剧结尾。

写张生和莺莺私奔,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

王实甫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

其动机十分明确,对《莺莺传》的“始乱终弃”的浪子行径和“善补过”的伪饰是十分不满的;而对《董西厢》的反封建礼教、歌颂爱情婚姻自由则是倍加赞赏。

就故事情节而言,《长亭送别》以前的故事二者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董西厢》写张生中探花后,郑恒向崔老夫人诬称张生别娶。

张生连夜到白马将军杜确处;郑恒后到,又向杜将军诬称张生拐带莺莺私奔。

杜确要把郑恒赶出衙门,郑羞愧,投阶而死,张崔团圆,还都上任。

结尾是私奔——团圆。

《王西厢》写老夫人逼张生必考中功名方可成婚。

后面也写郑恒向老夫人诬告;张生回来后,当面说穿了郑恒;红娘与郑恒理论;杜确来主持婚礼,郑恒撞树自杀,崔张团圆。

结尾是大团圆。

《王西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生活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并明确指出:“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进步的婚姻准则。

王实甫把说唱艺术改变成为立体的舞台艺术,通过戏曲形式扩大了张生、莺莺爱情故事的影响,使之成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蜚声艺苑的伟大名著。

并且传至国外,译成法、英、日等多种文字,得到了世界许多读者的赞赏。

由于剧中崔莺莺、张生、红娘的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又富有较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受元杂剧体制的限制,不便于上演,故从元代以来,历代都有人据此而仿作、续作、改编,如元人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郑德辉的《邹梅香翰林风月》,情节关目基本是蹈袭《王西厢》的。

明代出现许多续作,如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周鲁公的《锦西厢》,汤世莹的《后西厢》等,大都没什么价值,谈什么“果报昭彰”,不过是狗尾续貂,断鹤续凫。

其结尾归纳起来不外:张生荣、莺莺华、红娘嫁、郑恒死,大团圆而已。

“意在惩淫、劝善。

”(焦循《剧说》)可以说,这类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都远逊于《王西厢》。

据统计明至清末改编《西厢记》的共有27家之多,其中以李日华改编的《西厢记》(亦称《南西厢》)影响为最广,不仅保留了《王西厢》)一些进步思想,而且情节与《王西厢》基本相同,并将北曲翻为南曲,由于它很适宜于昆山腔的演出,所以解放前舞台上的演出版本多是以《南西厢》为底本改编的,成功之作并不多。

越剧演员徐玉兰《写在重演<西厢记>的时候》一文中说:“解放前舞台上出现的《西厢记》很难找出一个真能体现王实甫原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相反的大都是歪曲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以及艺术风格,把它搞得乌烟瘴气,庸俗不堪。

”评说很有代表性、概括性。

解放后,全国各大剧种及大部分地方戏,如京戏、昆曲、越剧、豫剧、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