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维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翁维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验
于大君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本院翁维良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对冠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所学点滴介绍如下.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1(018)010
【总页数】2页(P87-88)
【关键词】名医经验;翁维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辨证论治
【作者】于大君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本院翁维良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对冠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

笔者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所学点滴介绍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翁老认为,“胸痹”、“心痛”的根本原因在于心脉不通,不通则痛。

其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的虚损,标实为寒凝、痰浊、血瘀、气滞等。

其治则为补
法和通法两大方面:补法根据气血阴阳的虚损程度不同而有所偏重;通法则有调血瘀、通气滞、逐痰阻、通寒凝等。

两大法则间关系密切,可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也可通补兼施。

2 辨治
2.1 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是冠心病治疗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翁老认为,胸痹心痛是急证,急则治标。

尽管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足,而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为血瘀,即痛则不通,治疗应以活血止痛治标,缓解急性症状。

所以,翁老尤重视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中的治疗作用,认为该法是冠心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益气、温阳、滋阴、行气、辛散等方法
的同时,常需配合活血化瘀药。

案例1:患者,男,56岁,2009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3月前曾因冠心病于外院行
冠脉支架术,术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心绞痛仍发作频繁,外院建议再置支架,患者拒绝而求治于中医。

刻下:心痛如针刺刀割,胸憋闷,两肩背痛,面胀目赤,头晕而沉,口唇青紫,舌紫红、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支架术后);中医辨
证为气滞血瘀。

治宜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处方:三棱 12 g,莪术 12 g,丹参 15 g,川芎12 g,赤芍12 g,红花12 g,高良姜10 g,酸枣仁15 g,郁金12 g,香附12 g,黄
芪12 g,太子参12 g。

每日1剂,水煎服。

心绞痛发作时予硝酸甘油。

二诊:服上方20剂后,无明显心绞痛发作,硝酸甘油减量,精神可,余症改善,舌脉同前,守前方继服。

如咳嗽加杏仁、枇杷叶、百部;外感加防风、羌活等;便秘加瓜蒌、胖大海。

治疗 1年,心绞痛未发,一般情况好,嘱仍以理气活血中药调理。

按:本案在行气、益气基础上,重用活血、破血药物,使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迅速缓解,且病情稳定。

《内经》指出,血脉闭阻可致心痛,“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心主血脉”,“心痹者,脉不通”;并提出了血瘀证的治则,即“血实宜决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去菀陈莝”等。

张仲景提出了治疗血瘀的具体方
药,如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

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认为,久病气血运行不利,必有血瘀,并善用虫药治疗血瘀证。

王清任所创的五逐瘀汤及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等,均为近代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的典范。

翁老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心痛,即使临床中血瘀的证候不明显,血瘀也是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辨证时,对病程短者,应考虑其伴有血脉滞涩的一面;对病程长者应考虑其伴有瘀阻心脉的一面。

另外,临床使用破血药时,切忌久用、多用,否则耗伤正气。

一俟病情缓解,则改用和血药。

2.2 芳香温通法
该法属于通法范畴。

辛香走窜、开窍定痛是其主要目的。

翁老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善用芳香温通药,且常常采用散剂的服药方法,在汤剂的基础上配合该类药物,能起到辛香走散、开窍宣痹止痛的功效。

案例2:患者,男,51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

患者3年前因冠心病而行冠脉支架术,术后常规西医治疗,病情较平稳,胸闷、心痛等症状缓解。

但近1个月又觉不适,活动后胸闷,伴心慌气短,易大汗出,口干欲饮水,舌质黯,苔黄腻,脉代无力。

既往曾有心房纤颤病史4年。

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兼湿浊。

①中药汤剂以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兼清利湿浊。

处方:黄芪15 g,丹参15 g,川芎12 g,红花12 g,赤芍12 g,北沙参12 g,车前草15 g,土茯苓15 g,防风10 g,白术12 g,玉竹12 g,决明子12 g,葛根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②散剂以芳香通痹。

药用:三七80 g,延胡索 160 g,郁金 160 g,酸枣仁 200 g,荜茇 100 g,高良姜100 g。

研细末冲服,每次3 g,每日3次。

二诊:服上方14剂后,患者胸闷、心慌、气短有所好转,仍汗多,因目前正值长夏季节,暑湿为患,汗为心液,夏季汗多,常常会诱发或加重原有心脏病。

汤剂守方加荷叶15 g、藿香10 g、佩兰10 g,以解暑祛湿;散剂如前。

继用14剂后,该患者定期门诊治疗,但仍以上方加减,并坚持服用散剂。

至今已经治疗近2年,胸闷、心慌等未再
发作。

按:本例患者在益气活血汤剂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了芳香温通药物,采用散剂的服法,从而有一定疗效。

散剂具有芳香成分不易丢失、服用方便、取效迅速、患者可长期坚持服用等优点。

翁老将芳香温通散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时,一
般将散剂分为以下几类:活血化瘀散剂(丹参、赤芍等)、益气活血散剂(人参、三
七等)、行气活血散剂(三七、延胡索等)、芳香温通散剂(丁香、桂枝等)、温通活血散剂(沉香、高良姜等)、益气温通活血散剂(红参、沉香、延胡索、三七、琥珀、
冰片配伍)。

本例患者所用的郁金、荜茇、高良姜气味芳香行气;三七、延胡索温
通活血。

诸药配合,芳香温通、开窍宣痹,与汤剂共同起到益气、行气、活血通痹的
作用。

2.3 宣痹通阳法
宣痹通阳是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的一种治疗方法。

胸为清阳之府,心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故心体阴而用阳,一有浊邪,则易发生胸痹之证,必须采用阳药及通药以廓清阴邪。

翁老认为,宣痹通阳宜贯穿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案例3:患者,女,60岁,2008年4月6日初诊。

胸闷胸痛,每日发作 2~3次,含硝酸甘油可缓解,常因劳累或生气诱发,头晕,目眩,耳鸣,口苦,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畏寒喜暖,腰酸,肢体麻木感,全身乏力,舌质黯,苔白腻,脉细。

心电图示 ST-T改变。

西医诊
断为冠心病;中医辨证为阳气闭阻、痰浊血瘀。

治宜宣痹温阳、活血化浊。

处方:瓜蒌15 g,薤白15 g,桂枝12 g,党参15 g,当归12 g,丹参20 g,高良姜10 g,香附
15 g,荜茇 10 g,石菖蒲 10 g,郁金 15 g,陈皮 10 g,法半夏 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后,心绞痛减轻,每日发作2次,畏寒减轻,仍气短、乏力,自觉胃不适,舌质黯,脉细。

以上方加强益气豁痰之力,并加破血之品。

处方:瓜蒌30 g,薤白15 g,法半夏15 g,荜茇10 g,桂枝10 g,党参30 g,丹参30 g,香橼皮12 g,乳香、没药各3 g,桃仁12 g,黄芪30 g,红花10 g,延胡索粉(冲)2 g。

三诊:上方服8剂后,心绞痛完全缓解,无明显胸闷,头晕目眩有明显好转。

此后患者间断门诊治疗,以上方为基本方,破血药适当应用,患者至今病情平稳。

按:宣痹通阳法常用的代表方剂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其中薤白是常用药,有温通宽胸理气的作用。

《灵枢·五味》云:“心病宜
食薤,令人心气内洞。

”瓜蒌味甘、性寒,《名医别录》谓其“主胸痹”,《本草纲目》谓其“涤痰结”。

本例患者以宣痹通阳豁痰法为主,配合运用益气、活血法,采用瓜
蒌薤白桂枝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首诊后,症状有所好转。

二诊加强了益气豁
痰药物剂量,并加用破血逐瘀药,使病情迅速明显缓解。

3 结语
以上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翁老治疗冠心病的 3个主要方法,但临床患者表现不是
单一某一证,通常是多种证候并存,即往往是气滞、气虚、血虚、阴虚、血瘀、痰浊、寒凝等多种证候因素的组合,故常需多靶点治疗,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从以上3个病例亦可看出,冠心病的治疗往往是多种治法的综合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