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学常识, 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 用典, 借古讽今等;
3. 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 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相关资料简介: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 “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 不换韵, 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 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配,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 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 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 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 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 押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 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 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 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 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 他24岁应试不第, 漫游各地, 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 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 自京赴奉先县, 得知幼子已饿死, 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 强烈的阶级对比, 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
度参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 “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 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 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 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 多是五律和五古, 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 杜甫困守长安, 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 以求仕进, 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 安史之乱前一个月, 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 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 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 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诗风——沉郁顿挫
沉郁: 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 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3.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
长安陷落后, 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 但半路被俘, 陷贼中近半年, 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 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 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 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 外贬华州司功参军, 永别长安。
759年, 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 于年底到达成都。
灾难的时代, 震撼着诗人的心灵, 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 杜甫在蜀中八年, 荆、湘三年,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760年春, 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并断续住了五年, 写下了240多首诗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765年, 严武去世, 杜甫失去凭依, 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 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年58岁。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 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 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 踏着秦砖汉瓦, 穿越唐山宋水, 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 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也被称为“诗圣”, 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同情人民疾苦, 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 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 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 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时代背景简介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 这一年杜甫54岁, 在重庆, 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 时间是(755--762), 安史之乱结束后, 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 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 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 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 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解题
“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 秋兴: 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秋兴者, 遇秋而遣兴也, 感秋生情之意。
八首之中, 第一首总起, 统帅后面七篇。
第一首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 是全组诗的序曲。
四、鉴赏诗歌
1. 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 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 正音, 明节奏, 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 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明确:第一步, 读懂题目;第二步, 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 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 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 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挖掘诗歌的内涵, 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 试着分析鉴赏诗歌, 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 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 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 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 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 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 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
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 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 暮色中, 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或: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 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 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 看着盛开的花, 想到两年未曾回家, 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 虽然我不能东归, 飘零在外的我, 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 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 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愈加深沉……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 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 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江波, 塞上秋风, 阴云, 菊花, 孤舟, 泪,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等, 特点:凄凉, 萧瑟, 阴沉, 萧条、残败等。
问题4: 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
明确: 秋天的“枫树林”: 火红艳丽, 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 唐朝的衰败。
“悲落叶于劲秋”, 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 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
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 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 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 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2.巫山巫峡气萧森
(2)巫山巫峡气萧森:
明确: “气萧森”: 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 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
“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
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 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 从高处到低处, 从天到地, 从山到水, 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 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3)江间波浪间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 山。
暗指国家)
明确: 江上波涛滚滚, 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 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 国家不平静。
三峡江水湍急, 奔腾而下。
江面上波涛连天, 天空中阴云接地, 这都是客观的写实。
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 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 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 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 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明确:两开:开了两次, 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 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 “孤”形单影只, 思念故园, 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 然而国家战乱, 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
菊花开在秋天, 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 在这里是指过去。
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 而是说, 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 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
因此他说, 我不能放弃我的船, 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
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 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 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 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 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6)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明确: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 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 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 在这样特殊时刻, 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 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 那种浓浓的愁, 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 秋意却越来越深了, 秋风也越来越冷了, 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 棉衣穿过一冬, 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 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砧”, 是捣衣石, 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 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
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 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
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 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 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 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 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问题5: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 羁旅之愁, 思乡之情。
内容评述: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 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 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 不但悲自然之秋, 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问题6: 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1)对偶颔联颈联。
[江间]对[塞上], [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 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 羁旅之愁。
5. 齐读或背诵。
五、作业
1. 阅读杜甫的《江汉》, 完成第(1)小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 也有寓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 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 “秋风”则是眼前实景, 与上句“落日”相对, 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结合, 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第2课时《咏怀古迹》
教学目标
1.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 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 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咏怀古迹》写作背景, 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汉元帝年间, 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 背负着民族的期望, 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 走进了朔风
劲草的茫茫大漠中, 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 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 漂泊半生, 历尽沧桑的杜甫, 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 遥想800年前的美人, 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
二、美读诗文(读)
1. 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 读准字音。
2. 欣赏课文录音。
3. 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 体味情感, 读出韵味, 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 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 学生齐读后, 请学生结合注释, 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 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 (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 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三、诗文鉴赏
1.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 怨恨
2.阅读诗文, 思考问题:
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
明确: 写景
问题(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 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 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 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3)开篇不写昭君, 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 目的何在?
明确: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 并在那里度过一生, 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问题(4)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对比、反衬, 用典等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有“去”和“留”的对比, 离开了不该离开的古国, 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 “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 “死后”不能“归”却“魂归来”, 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对比, 一个富丽繁华, 一个荒凉冷落, 对比多么悬殊!通过“紫台”, “朔漠”, “黄昏”, “青冢”等这些对比, 反衬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用了一个典故, 写王昭君生前在汉宫不被赏识的寥落。
问题(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 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 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 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 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问题(6)“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1.明确:从字面上看, 作者认为, 既然大错已经铸成, 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 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 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 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 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问题(7)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 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 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 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明确: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 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 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 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 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 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 也足以摧折人心!
4.问题(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 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诗歌是不是含有什么深刻寓意呢?
5.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
)
明确: 唐玄宗天宝五年, 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 被贬为华州司功。
2. 讨论、归纳。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 尽忠进谏, 皇帝却不分忠佞, 无辜贬斥自己, 当然怨恨, 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 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所以, 诗歌对王昭君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以及羁旅他乡的苦闷和惆怅。
(咏怀诗的特点:借古人写自己, 抒己怀。
)
小结: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板书: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四、题解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 五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 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
五、作业
阅读下面的诗, 回答问题。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 据《史记》载,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 困于会稽, 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 送宝器, 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 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 为西施反案, 但立意有深浅之别。
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 为西施个人鸣不平, 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 立意较深。
或: 第一首诗, 是说灭吴国的是越国的君臣, 又怎能都归加于西施这一介弱女子?这是以公正的视角替其平反, 是说看待越灭吴这一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而不是就细节而不放。
第二首, 选用比较的手法替西施平反, 倘若西施帮助的是吴国, 越国若灭亡又该怨谁呢?本诗从对比的视角看待问题, 证明了国家灭亡, 绝非一人所为。
两诗各有其侧重, 但都是在为西施平反。
2.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 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 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首借景寓意, 以水的波纹不平来寓对西施的不公平, 第二首从换位思考的角度书写吴国的亡国并不是西施的过错。
或: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对比、反问)
六
、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 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 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 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
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