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新要求整单元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舐犊情深’主题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您说》。

人文主题:舐犊情深。

语文要素:场景、细节描写与结尾艺术。

【学习目标】
1.会正确认读三篇文本中识字表的生字、多音字,会正确书写写字表、词语表中的字词。

1.1能正确认读识字表中的3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

1.2能正确书写写字表中的26个生字,词语表中的37个词语。

1.3能正确理解“龟裂、舐犊情深”等词。

2.能从场景、细节中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2.1能用“人物+事例”的形式梳理文本的场景和细节,从中感受父母之爱。

2.2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2.4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父母们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并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3.赏析三篇文章的结尾艺术。

3.1发现结尾的共同点:《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的结尾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和题目相照应。

3.2发现结尾的不同点:《慈母情深》结尾的省略号蕴含着“我”对母亲言之不尽的感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再次强调、深化了主题。

4.撰写、修改习作《我想对您说》
4.1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2能从具体事例、场景、细节、结尾的方式等多个角度修改自己的习作。

【核心任务】
“舐犊情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们就倾注了自己无私的爱。

但父母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

生活中,也许你和爸爸妈妈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也许平时你和他们的交流并不多。

他们带给你的,是感动?是开心?还是难过……有没有想过与他们真心“交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你会客观而理性地看待父母之爱。

任务一:阅读文本。

阅读教材提供的三篇文本,通过作者描写的故事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能发现文本结尾的艺术特点,并能学以致用。

任务二:口语交际。

能够评价事例中父母的做法,选择恰当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客观地看待父母之爱;还要能够从自身出发,谈谈自己遇到类似经历时的做法。

交流时,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并能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任务三:撰写习作。

以“任务二”的口语交际为基础,回忆和父母之间难忘的事,给他们写一封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们的爱。

【课时安排】
本单元学习共7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段落一“整体感知”之“积累字词”“梳理文章内容”。

第二、三、四、五课时完成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场景与细节描写”“体会结尾艺术”。

第六课时完成段落三“口语交际”之“讲述父母之爱”。

第七课时完成段落四“尝试写作”之“明确标准”“修改作文”。

第一课时
【内容段落】
段落一:“整体感知”之“积累字词”与“梳理文本内容”
【侧重目标】
目标1、目标2.1。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合学1”“小组合学2”,评估目标1、2.1。

【学习过程】
一、先行学习
任务一:积累字词。

认真读本单元的生字、词语,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完成以下作业:
本单元中,我最想提醒读音的字有,我打算带大家读一读;最想带着大家写一写的字有,我会提醒大家注意;我最不能理解的词语有。

任务二:梳理文本内容。

阅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完成如下表格。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通过梳理,我发现
二、交互学习:
段落一“整体感知”之“积累字词”
【小组合学1】
围绕先学任务一,通过组内互读、展示评析:
1.读准字音:缝纫权利龟裂冤枉枇杷誊写歧途
2.正确书写:压抑忍心心酸脊背报考暑天
3.正确理解:龟裂舐犊情深
〖当堂检测〗
段落一“整体感知”之“梳理文本内容”
【小组合学2】
围绕先学任务二,通过组内互读、展示评析:
1.从“人物”(主人公)和“事件”(注意起因、经过和结果)两个角度对梳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2.观察②的表格,归纳发现。

课题人物事件
《慈母情深》我、母亲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了《青年近卫军》。

《父爱之舟》我、父亲父亲给“我”买枇杷、送“报考”我、住旅店、逛庙会给“我”买热豆腐脑、给“我”做万花筒、背“我”上学、变卖东西给“我”缴学费、为“我”缝补棉被。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母亲、
父亲
“我”童年时期写了第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给予
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
价,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本组课文,写的都是父母之爱的,《慈母情深》写的是母爱,《父爱之舟》写的是父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

②《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围绕一件事来写的;《父爱之舟》按时间顺序,以“梦境”的方式,描写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

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引用了文中母亲和父亲对巴迪写的同一首诗的不同评价,所以用了双引号。

【深化研讨】
研讨问题: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这样三篇文本,我们该怎么来学习?
出示单元提示,通过自由朗读,明晰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①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后续学习
1.抄写本单元的生字和词语。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作业。

第二课时
【内容段落】
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场景与细节描写”
【侧重目标】
目标2.1、2.2、2.3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合学1”“小组合学2”,评估目标2.1、2.2、2.3。

【学习过程】
一、先行学习
任务一:听写词语
挣钱压抑忙碌缝纫蒸笼噪声脊背龟裂数落权利
任务二:如果你是导演,要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电影,你会拍什么,怎么拍?完成下表:
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场景与细节描写”
【小组合学1】
围绕先学任务一,通过组内交流、展示评析以及反馈订正完成。

【小组合学2】
围绕先学任务二,通过组内互读、展示评析:
场景一:主人公特别想要《青年近卫军》的场景。

①主人公想书想得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②用自言自语展示是否去向母亲要钱的激烈思想斗争。

体会到家的贫穷,母亲挣钱养家的艰难,同时展现了主人公太想要书想去问母亲要钱时的矛盾心理。

场景二:母亲工作的厂房。

①低矮的厂房,潮湿的四壁,震耳欲聋的噪声。

②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不年轻的女人、七八十只灯泡。

重点关注反复出现的“七八十”,突显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挣钱的不易和“我”的震惊。

场景三:主人公走进母亲的场景。

①镜头随主人公的脚步慢慢向拉近:
母亲直背—母亲转身—母亲疲惫的眼睛—母亲吃惊望着我。

②定格(特写镜头)为:母亲疲惫的眼睛吃惊望着我。

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尤其是场景中三个“我的母亲”的反复出现,体会到“我”从震惊到心疼的心情。

场景四:母亲为主人公钱的场景。

①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将钱塞到我手心里。

②立刻坐下—立刻弯背—立刻俯头—立刻陷入忙碌。

体会母亲挣钱的不容易,辛苦和忙碌。

同时从母亲的行为和工友的态度形成的鲜明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胸襟和远见。

尤其要关注的是四个“立刻”的反复出现,表明了母亲工作时动作快、节奏快,写出了母亲的不辞劳苦、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是下文“我”鼻子一酸(内心愧疚)的促动点。

【深化研讨】
播放《朗读者》中采访梁晓声的视频片段,再次体会母亲宁可吃苦受累,也无怨无悔地支持“我”读书的伟大与无私。

研讨问题:联系上下文,结合各组最想拍的电影“场景”以及刚才看的采访视频,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会“鼻子一酸”?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研讨、展示评析,归纳出:
①因愧疚、难过而“鼻子一酸”。

“我”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知道家庭条件困难,知道母亲工作很辛苦。

但是,当“我”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厂房时,还是被那恶劣的工作环境、忙碌劳累的母亲震撼了。

而“我”还因看闲书向母亲要钱。

②因心疼母亲而“鼻子一酸”。

“我”家很穷,连破收音机都卖了换吃的。

母亲在那样的工作环境中挣钱养家,那么忙碌,那么疲惫。

③ 因感动而“鼻子一酸”。

“我”特别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但家庭条件特别差,可问母亲要钱时,母亲毫不犹豫把辛苦挣来的钱塞给“我”,“我”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三、后续学习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试着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小故事。

第 三 课 时
【内容段落】
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场景与细节描写”
【侧重目标】
目标2.1、2.2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合学1”“小组合学2”“小组合学3”,评估目标2.1、2.2。

【学习过程】 一、先行学习
任务一: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作者梦中的场景,完成下表,想想这些场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任务二: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用“---”划出来,在边上写出自己的感受。

任务三:课文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二、交互学习:
段落二 “重点赏析”之“体会场景与细节描写”
【小组合学1】
场景一:买枇杷吃。

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卖茧子换来钱,很辛苦,赚钱不容易,但父亲还给我买枇杷吃,体会到父爱。

场景二:住旅店。

看到我被虫咬的疙瘩,父亲很心疼,想加钱给“我”换个较好的房间。

场景三:逛庙会。

庙会的热闹与父子的俭省,父亲给“我”买了热豆腐脑,自己舍不得吃;没有钱买玩意儿,给“我”做了个万花筒。

场景四:背“我”上学。

大雨大雪天,路难走。

想象父亲背“我”上学的画面,仿佛看到父亲伏着身子,小心翼翼行走的场景。

场景五:卖东西凑学费、送“我”上学、为“我”铺床。

“粜稻”“卖猪”,凑学费,把钱都花到“我”身上。

场景六:送“我”报考师范。

为节省,吃住在船上。

避免炎热,夜晚开船,让“我”睡小舱。

场景七:为“我”缝补棉被。

送“我”上师范的途中,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

【深化研讨】
1.研讨问题:这些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研讨、展示评析,归纳出:
①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

②饱含“我”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片段。

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第四课时
【内容段落】
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场景与细节描写”
【侧重目标】
目标2.1、2.4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合学1”“小组合学2”,评估目标2.1、2.4。

【学习过程】
一、先行学习
任务一: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有着不同评价的原因以及这些评价带给“我”的不同感受,完成下表,并想想,有什么发现。

任务二:找出巴迪长大后,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二、交互学习:
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场景与细节描写”
①原著写的是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来自别人的形形色色的赞美和批评,而非父母之爱。

②原著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生活中,我们要接受表扬,但不要被它迷倒;我们要接受批评,但不要被它打倒。

课文想要表达的是父母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对“我”的成长的巨大作用,这是编者的意图。

【深化研讨】
研讨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研讨、展示评析,引导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①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要客观分析,如:母亲的鼓励给了巴迪信心,但是过度的表扬与赞美会使人迷失方向;父亲的警告能够督促巴迪做得更好,但是严厉的呵斥也可能让人丧失自信。

②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三、后续学习
比较三篇文本的结尾,想想有什么异同点?
第五课时
【内容段落】
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结尾艺术”
【侧重目标】
目标3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合学1”“小组合学2”,评估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先行学习
任务一:结尾的特点,一是可以寻找它与文章的题目、开头、中间、联系;二是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中心思想)来分析。

以下是我们本单元三篇课文的结尾,请你试从以上两个方面中,分析三个结尾的特点。

任务二:浏览本册教材第一单元课文的结尾,想想有什么特点?写在该结尾的旁边,作好旁注。

二、交互学习:
段落二“重点赏析”之“体会结尾艺术”
②点明了主题:《落花生》的结尾,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桂花雨》《珍珠鸟》的结尾点明了主题。

【深化研讨】
研讨主题:联系自己的某一篇习作,分析结尾的特点。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研讨、展示评析,引导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①寻找结尾与文章的题目、开头、中间、联系。

②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中心思想)来分析。

三、后续学习
给自己的某篇习作,从前后呼应、点名主题等特点出发,加个不一样的结尾。

第六课时
【内容段落】
段落三:“口语交际”之“讲述父母之爱”
【侧重目标】
目标2.4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合学1”“小组合学2”,评估目标2.4。

【学习过程】
一、先行学习
任务一: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们就倾注了自己无私的爱。

但父母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

请看下面三则材料,你怎么看待以上事例中爸妈的做法?
任务二: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经历时,你是怎么做的?
二、交互学习:
段落三“口语交际”之“讲述父母之爱”
【小组合学1】
围绕先学任务一,通过组内交流、展示评析,梳理:
①肯定:这都是父母表达的爱的方式。

②建议:会向李刚和王小雅的父母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谴责和质问。

【小组合学2】
围绕先学任务二,通过组内交流、展示评析,梳理:
①客观看待,理解父母的爱。

②在对父母爱的方式有意见时,要积极主动,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与父母沟通交流。

以上小组合学时,还需注意一下两点:
①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有“人物“事例”“场景”“细节”等,尤其要重点关注的是“场景”和“细节”。

为后续的习作积累素材。

②尊重别人的观点,会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不仅在语言上,还应体现在神态和动作等方面。

三、后续学习
课外给父母写一封信,题目为《我想对您说》。

第七课时
【内容段落】
段落四:“尝试习作”之“明确标准”“修改习作”
【侧重目标】
目标4.2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合学”,评估目标4.1、4.2。

【学习过程】
一、先行学习
提供三篇学生的习作,评析所存在的问题。

二、交互学习:
段落三“尝试习作”之“明确标准”
【小组合学】
①语气生硬,语言不恰当;
②看法和理由说不清楚;
③没有关注当时的场景,捕捉最能触动人的细节;
④没有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段落三“尝试习作”之“修改习作”
【当堂修改】
根据习作的评分规则,结合自己习作存在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