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3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设问
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文中“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中的“之一”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写作背景
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持之以恒(hénɡ) 孜孜不倦(zī)模式(mó)
读准字音
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3
既引出下文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品味第二部分
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怎样的人才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品味第三部分
(1)留意细小想法 (2)坚信自己
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精神。语言运用: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思维能力: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文章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
自主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品味第一部分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罗伽·费·因格,生于1948年,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他之前写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作者简介
“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作者是如何பைடு நூலகம்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举例论证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听范读
第二部分(4-8):
第三部分(9-12):
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一部分(1-3):
第四部分(13):
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坚信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划分段落
核心素养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1=3
4-1=4
4-1=5
新课导入
21世纪教育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4
汲取:吸取。
5
探求:探索追求。
理解词语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01
03
02
04
划分文章层次。感受文章语言风格。画出给你带来启示的句子。不理解的问题,在课文旁批注。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设问
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文中“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中的“之一”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写作背景
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持之以恒(hénɡ) 孜孜不倦(zī)模式(mó)
读准字音
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3
既引出下文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品味第二部分
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怎样的人才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品味第三部分
(1)留意细小想法 (2)坚信自己
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精神。语言运用: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思维能力: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文章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
自主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品味第一部分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罗伽·费·因格,生于1948年,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他之前写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作者简介
“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作者是如何பைடு நூலகம்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举例论证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听范读
第二部分(4-8):
第三部分(9-12):
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一部分(1-3):
第四部分(13):
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坚信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划分段落
核心素养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1=3
4-1=4
4-1=5
新课导入
21世纪教育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4
汲取:吸取。
5
探求:探索追求。
理解词语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01
03
02
04
划分文章层次。感受文章语言风格。画出给你带来启示的句子。不理解的问题,在课文旁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