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五代:毛文锡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译文: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注释: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chán)光鹊影伯劳飞。

七夕句:用牛郎织女的故事。

光鹊影:月亮之光,鹊桥之影。

伯劳:鸟名,又名鵙。

每恨蟪(huì)蛄(gū)怜婺(wù)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蟪蛄:蝉的一种,吻长,黄绿色,夏秋能鸣。

婺女:又称“女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鸳机:织锦机。

赏析:
这首词用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含蓄地写了一对年轻男女的幽会,时机难得,两情依依。

并对“蟪蛄”、“婺女”这类的自然现象加以人格化,表现了女子妒人多欢而己少欢的幽恨。

全词流畅深沉,含蓄耐思。

《栩庄漫记》评此词“意浅辞庸,味如嚼蜡”,似不允当。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半夜灯残鼠上檠。

上窗风动竹,月微明。

梦魂偏记水西亭。

琅玕碧,花影弄晴蜓。

千里暮云平。

南楼催上烛,晚来晴。

酒阑人散斗西倾。

天如水,团扇扑流萤。

译文
半夜残烛灯光微弱,一只老鼠慢慢爬过灯架。

月色微明,院内风夕竹动的剪影,模糊的映照到窗纸之上。

思绪突然飘回到那年的七夕聚会上。

水西亭边,当时时值傍晚,夕阳返照,亭边翠竹森森,几只蜻蜓在花影中嬉戏翻飞。

迷茫的夜色中,一虫千里,薄云正在天地相接处延伸、涂抹。

天色已经暗淡下来,主人立即催促僮仆迅速点上灯烛,觉得今夜天公作美可观星。

酣饮美酒,一直到了斗星倾斜的深夜,然后才陆续告辞而去。

澄碧的天空犹如一池清水,女子皆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注释
檠:灯架。

南楼:水西亭的南楼。

酒阑:谓酒筵将尽。

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赏析:
该词是词人写自己正在病中,恰逢是年七月初七,当夜心潮起伏,久不成寐;然后,忽于梦中到了水西亭旧地,恍如又与友人聚首,欢度七夕。

上片首句“半夜灯残鼠上檠”,表明词人尚展转未眠,不仅眼见灯光因油枯而渐渐微弱,还看到一只老鼠悄悄地爬上灯架舔吸盏中余剩的青油。

该句用以动显静之笔,既烘托出了夏夜之静谧,更透露了不眠人内心的无聊。

他复将双目转向床前窗棂一瞥,只见“上窗风动竹,月微明”。

意即七月的上弦月,光辉熹微,将院坝风吹竹动的剪影,恰巧映照到窗纸之上,摇摇晃晃,模模糊糊,景色十分别致。


中又暗示出词人心绪亦由浮躁不安而开始转为平和宁静。

于是,他很快地不知不觉入梦了,以下便全写梦境,他入梦之前所遇到的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七夕之夜,入梦之后却换成了一番欢乐景象。

“梦魂偏到水西亭”,“水西亭”是何处所,大概是词人某年七夕与其友人欢聚之地;“梦魂偏到”那里,不过是由于梦前思念其事所致。

词人的梦魂来到“水西亭”,时值傍晚,夕阳返照,“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这实际上是他记忆中的亭边景色。

“琅玕”,竹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有句曰:“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两句的意思是:亭边翠竹森森,几只蜻蜓在花影中嬉戏翻飞。

梦中出现如此优美景色,无疑是由于“上窗风动竹”实景所诱出的,一实一虚,相互辉映,境界格外幽静清爽。

下片继续梦中幻觉。

“千里暮云平”,这句紧接上面的近景描写,一下推了开去,闪出了当日即将入夜时目所能及的远方景象。

在迷茫的夜色中,一望千里,无比开阔,那一缕缕暗灰色的薄云正在天地相接处延伸、涂抹。

“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南楼”,指水西亭的南楼;“催上烛”,因为天色已经暗淡下来,主人立即催促僮仆迅速点上灯烛,以迎候嘉宾光临;“晚来晴”,表明宾主相见时都称许今夜天公作美,便于仰观牛女“银河迢迢暗度”的情景。

“酒阑人散斗西倾”,这一句正面写当年七夕,词人和他的酒侣诗朋,在南楼酣饮,一直到了斗星倾斜的深夜,然后才陆续告辞而去。

这一七字句,言约而意丰,叙写集中而形象。

当酒侣诗朋走完之后,他仰望天空,“天如水”,即澄碧的天空犹如一池清水。

他雅兴未已,走出亭外,观看那些等着向织女星乞巧的小姑娘正挥舞“团扇扑流萤”,歇拍两句为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和王建“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调笑》)等句的融会化用,且妙合无痕。

也才将七夕女子乞巧的传统风习从侧面作了点染。

该词抒写的是情绪的小波动及生活小事,然而却写得音调铿锵,婉约深幽,意味隽永;特别又是借梦幻以表现对往事的回忆,格外显得朦胧缥缈,确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3
七夕二首·其二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注释
鹊桥: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

明指天空,银河,结合牛女相会事。

暗指作者故乡,尚在万里之遥的江南,实如海角天涯。

注释
鹊桥: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唐李洞《赠庞炼师》诗句“若能携手随仙令,皎皎银河渡鹊桥”,则借用此意。

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

明指天空,银河,结合牛女相会事。

暗指作者故乡,尚在万里之遥的江南,实如海角天涯。

鉴赏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二首。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

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

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

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

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

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

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

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4
鹊桥仙·七夕
宋代: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
飘然何处?
译文及注释
缑(gōu)山仙子,高清云渺(miǎo),不学痴(chī)牛騃(ái)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

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缑山:在今河南偃师县。

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高远貌。

痴牛騃女:指牛郎织女。

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客槎(chá)曾犯,银河微浪,尚(shàng)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

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槎:竹筏。

银河:天河。

尚: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

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

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

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miǎo):高远貌。

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织女。

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槎(chá):竹筏。

银河:天河。

尚(shàng):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词人和陈令举坐船游玩,一边喝酒,一边快乐的畅谈,然而相聚总是要分离的,为了表达对陈令举的依依不舍,词人便写下这首词送给他。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

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

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就挟带着天上的天风海雨。

接着他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飘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写送别,一般人都会徒增伤感,而词人却是豪气纵横,驰骋想象,遨游天界银河,如陆游所说“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一般写七夕银河,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类的柔情凄景,而词人笔下那天风海雨之势,正显露了他不凡的气魄与胸襟,这种逼人的天风海雨,便是他豪放词风形象性的说明。

赏析二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赞美王子乔仙心超远,若有若无,不去学习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承接前文,刻画王子乔超凡脱俗的形象。

王子乔吹箫奏凤凰之鸣,挥手告别时人,乘鹤而去,令人羡慕。

王子乔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和放弃仙位陷于情网的织女形成强烈的对
比,表现出词人渴望像王子乔一样能够遗世独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词人对陈令举离别情思的开导之语。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借用晋人遇仙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银浪泛舟而行。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欢乐的地方很少,很快就面临离别。

“相逢一醉是前缘”,写自己和友人的相聚,“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朋友分别之后各自离去。

“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含无限的感慨之情。

全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的超凡脱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态。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他乡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译文: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身在他乡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羁旅愁绪更甚。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远离故土,不见妻子月下穿针,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怀念家乡。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微风拂过带走盛夏的炎热,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是谁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银河?就是那遥远天际的牵牛星。

注释: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jī)愁。

七夕:为七月初七,民间的乞巧节。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xù)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绪风:微小的风。

谁忍窥(kuī)河汉,迢迢问斗牛。

河汉:为天上的银河。

迢迢:形容遥远的意思。

斗牛:星名。

牵牛星。

赏析:
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

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6
行香子·七夕宋朝
李清照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七夕》译文
草丛中的蟋蟀鸣叫个不停,梢头的梧桐树叶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

只能一年一次短暂相会,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喜鹊搭桥,一年才能相见,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行香子·七夕》注释
蛩(qióng):蟋蟀。

云阶月地:指天宫。

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

牵牛织女:二星宿名。

甚霎(shà)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

霎儿:一会儿。

《行香子·七夕》赏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

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

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为离愁所“惊”。

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

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

“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

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张华《博物志》卷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

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

一个“想”字,道出
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

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注之情溢于言表。

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

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

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

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行香子·七夕》鉴赏
这首双调小令,主要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离愁别恨,凄恻动人。

此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据而继之天上神话世界。

全词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已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首从人间的七夕着笔,写周围环境的沉寂和抒发主人公孤独痛苦的心情。

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大兴夸张之笔,说那几张飘然落地的梧桐老叶是。

呜蛩”所“惊落”,极写出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烘托了词人内心孤寂凄怆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间。

天上愁浓”的联想,把自己的心境与牛郎织女的离愁紧紧地编织在一起,成为所托之事与所言之情的纽带。

下面写牛郎织女的故事:“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描写牛郎,织女远隔云阶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见的痛苦,正抒发了自己与丈夫身在异地,心相牵系的离愁;描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瞬息离散的苦难,正倾吐了自己与丈夫远隔千里、不得欢聚的别恨。

正所谓:“纵浮搓来,浮槎去,不相逢。

”整个上片由人间写到
天上,于叙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紧着词人的感情脉搏。

最后,在下片词人的感情已经完全化他为我,将自己夫妻的境况与牛郎、织女的境况融合为一,因此,她从现实自我处境出发,展开了奇特的联想:“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天宇间风雨变幻莫测,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现在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这种推测联想,完全是移情的结果,含蓄婉转地抒写了人间七夕夫妻不得相见的难言苦衷。

尾句写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与首句人间七夕之景遥相呼应:一边是风雨飘忽,阴晴不定的银河两岸,一边是蟋蟀低吟、梧桐落叶的深闺庭院,这就开创出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词人孤寂悲伧的心情。

尾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成功地提炼了口语,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绘了宇宙天体的瞬息万变,在创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增添了词的音乐美。

总这首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此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据而继之天上神话世界。

全词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已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据而继之天上神话世界。

通篇以牛女传说为寄托,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行香子·七夕》创作背景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写于池阳的。

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

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

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沈沈无暑。

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

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译文
佳人夕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与他相逢夕* 是在自己夕小红楼一夜宴会,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夕难忘之夜。

竹韵荷风,多么美丽,幽僻夕场所,二人初通情爱之后夕再度相逢。

短暂相会很快过去了,就像空中飘浮夕云彩,霎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一去而不复返了。

泪珠滴落,湿润了精美夕信笺;小楼中仍然弥漫着珠饰夕香气。

然住事如过眼烟云,旧情终难以续,苦苦思恋夕结果呢,却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

牛郎织女银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鹊桥相会,可是自己却与情人永无相见之日。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

富沙:地名,即古建瓯县城,为词人任职所在之地。

翠绡:疏而轻软夕碧绿色夕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锦笺:精致华美夕信纸。

珠:珍珠镶嵌夕首饰,是“再相逢”时夕赠物。

歇:消散。

赏析:
这首为友人写的伤离之作,写得秀不在句而在神,浓在情而不在墨。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

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

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既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 翠绡”一语。

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

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

“ 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

“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

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
事的美好: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一个美丽而幽僻的处所。

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

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

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 碧云飞去”一样,怎能不令人无奈、愁苦呢?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

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捎来的信笺。

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

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

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

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

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

为什么说“ 空惹”?或许是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旧情未泯,人已杳然吧!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

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

但是,惹出“ 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

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

认为自已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啊!
总之,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

上下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

全词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