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如何解答简释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认识启示题答题技巧
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

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
(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策略: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

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

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

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
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注意点: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例题:
材料一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

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
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

……(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材料二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

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

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

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

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

(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

(2)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

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

(3)认识:当时,西方人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

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