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袁帅郭静
来源:《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年第06期
【摘要】“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

“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价值,其核心内涵是“过犹不及”,寻求适度与合理。

笔者相信给予其当代意义新的阐析,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组织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必将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佳果。

【关键词】中庸;当代;企业管理;应用
1.中庸思想的内涵精髓
1.1 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
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

孔子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意思是说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

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两端。

1.2 中庸思想的内在核心在于时中,具体做法是把握中度
孔子非常重视“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同时孔子主张把“中”与“时”结合起来。

《礼记·中庸》中提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中庸,关键在于君子能够“时中”。

中庸并不是一物均分为二的这种观点,不是两端的中间,而是要达到适合于事物实际情况的中正,把握事物的中度。

1.3 中庸思想的理想目标是中和状态,具体作到权宜应变
从“中”的层面可以理解“礼”,而“礼”的实质可以称之为“和”。

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孔子强调的中庸的状态就是“致中和”,所以他特别关注“和”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权变思想在《论语·里仁》中可以得到再次验证,即“君子之于
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做与不怎么做,怎样合理,就怎样做。

1.4 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为中正,具体要做到中礼、中道
孔子中庸思想强调“时变”,权变,但是这种变,并不是没有标准和依据的,其规范原则就是中正,具体需要做到中礼、中道。

《论语·泰伯》中孔子谈到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意思是说过分恭敬,如果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劳倦;过分谨慎,如果不约之以礼,就会流于胆怯懦弱;过分勇敢,如果不约之以礼,就不免尖酸刻薄。

孔子认为,谦恭、直率、勇敢、谨慎,本来是一个人的美好品质,但是如果发挥不恰当,或者不约之以礼,就会走向反面。

2.“中庸之道”当代新解
概括说,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理论不仅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数量的界限,这便是“度”的客观存在,而且提出了“适度”的原则和方法,这种方法和原则要求人们在复杂的序列中,在两极之间的过渡带寻求一个适当的标准。

由此可见,“中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

真正把握“中庸”思想的人,对问题的处理和理解从不只拘一格,无固定的方法,顺其自然,力求达到:“恰如其分”的境界.中庸的真正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注重自然规律,因而,笔者认为,其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管理阶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中庸之道”在当代管理中应用的价值
3.1 有助于纠正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偏颇问题
组织管理中常出现一些偏颇问题,如:折中主义、平庸苟且、内外失衡、刚柔不济、和争无度等。

诸如此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对中庸思想偏解,管理者不仅要知道中庸为何,更要清楚中庸不是何。

首先,中庸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是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是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是高明与平凡的统一。

其次,中庸不是折中主义。

仔细分析便可明白折中主义和中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折中主义是从形式上把相反的两种思想捏到一起,是放弃原则而调和矛盾的思维方式。

这与执中达权、谋求中正、中和、中行的中庸有本质的区别。

最后,中庸不是圆滑世故。

中庸不是八面玲珑、讨好于人的人;不是好好先生,善于隐藏其的弊病,人们想反对他又无可举发,想责骂他又无可责骂。

3.2 有益于建立组织中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庸是一种人生哲学、人生智慧。

它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修养自身,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真情去打动别人,用适中的仁爱之心去体谅、理解别人;着眼自身,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同时又能恭敬合乎礼节。

管理者需要时时检查、审视自我、态度庄重而不过于呆板;与人为善而又不失于放肆。

适可而止、言行举止符合"中道"。

遇到难以抉择的情况,不能过于偏激,不死钻牛角尖,更不能片面地处理,要学会运用中庸的基本法则,权衡两端,透析明辨,把握其中症结,找到正确的方向,用变通的技巧去区别对待。

达到在组织建设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

3.3 有助于企业在商场上避免极端,实现双赢
商场如战场,打败竞争对手,掠夺市场份额,是企业界近乎所有人士长期的竞争思维定势。

事实证明,只片面强调竞争,尤其是过度竞争,终会导致两败俱伤,以至同归于尽。

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富有远见的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摒弃原先非此即彼的线型思维模式,把握好竞争中的尺度,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找到合作中的“适度”的平衡点,以实现“双赢”,这便是中庸之道在商场竞争上的完美体现。

3.4 有助于达到企业的多方面宏观平衡
3.4.1 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

组织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可能产生不同影响的社会行为,是会对所有利益相关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要依赖组织来实现他们的计划,同样地,组织也有赖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

但是,作为有机系统,组织又是一个主动的存在。

组织的发展不是对外部环境被动的追随过程,而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进行不断创新并与周围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因而,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组织内部各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要正确判断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找到平衡之“度”,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

3.4.2 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平衡
短期目标的一个突出优势是能够考量短期工作进展情况。

从激励方面看,当个人看到工作有进展时,即使工作尚未完成,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且也能促使个人树立信心以至把工作继续下去。

从控制方面看,由于有了明确的控制标准,也便于客观、公正地进行绩效评价。

但是,会因为微小成功而陷入自我陶醉,阻碍更大发展。

长远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培育作用。

因此,恰当的做法是:从大处着眼,尽可能地确立宏伟远大目标,从小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脚踏实地地向前发展,寻求短期与长远的平衡点。

4.结束语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庸之道,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要适中,保持无过无不及的状态,避免走偏激的危险道路,防止误入歧途。

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背景下,在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之道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元素。

对于组织管理工作来说,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的领导者还是作为管理对象的广大员工,下属,同样应该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事指导,使得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会失之偏颇。

更加使得企业在当代的挑战竞争中,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立君.中庸之道与高校学生人本管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32(6):25-27.
[2]孙健,田星亮.中庸之道的现代转型及其管理价值[J].甘肃社会科,2010(1).
[3]刘亚恩.中庸思想在管理中优化运用的必要性[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2):265.
[4]王中华.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