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护理应用解剖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一)臀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2.臀大肌注射术的定位 注射部 位应避开穿出梨状肌上、下孔处 的血管和神经,特别要注意避开 坐骨神经。注射区的定位方法有 两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 外画一水平线,再通过髂嵴最高 点向下做一垂线,两线十字交叉, 将臀部分为4区。臀部外上1/4区 为臀大肌注射的最佳部位。但此 区内下角靠近臀下血管、神经及 坐骨神经,应注意避开,进针时 切忌针尖向内下方倾斜。②连线 法:将髂前上棘至骶尾连接处作 一连线,将此线分为3等分,其外 上1/3为注射区。注射针依次穿 经的结构为皮肤、浅筋膜、臀肌 筋膜至臀大肌。
第1节 体表标志及褥疮好发部位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二、预防褥疮的解剖学基础
章目录 退出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体表标志是 指在活体体表可 以观察、触摸到 的骨性突起和凹 陷,肌肉的轮廓 以及皮肤皱纹等, 包括皮肤标志、 骨性标志和肌性 标志。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一)头颈部的体表标志
(二)躯干部的体表标志 (三)四肢的体表标志
窝为锁骨上臂丛阻滞麻醉选择进针的部位,一般在锁骨
躯 中点上方1~1.5cm处进针。锁骨下动脉指压止血亦在此
干 部
窝。呼吸困难时此窝加深,是“三凹征”之一。
的
2.胸骨 俯卧位时为胸部的着力部位。胸骨柄与胸
体 骨体结合处前面微显隆起的横嵴为胸骨角,其两侧与第
表 2肋软骨连接,可作为胸前壁计数肋骨的标志,第二胸
体 壁浅静脉通过。
表
8.坐骨结节 为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后部的粗
标 糙隆起,在坐位时,坐骨结节位于皮下,是盆部的 志 主要着力部位,承受压力较大。
9.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在仰卧位时,骶
骨背面为盆部主要着力部位。骶骨下端背面两侧有
骶骨角,其间为骶管裂孔,是骶管的的下口,会阴
手术时可经此孔进针入骶管内行硬膜外阻滞麻醉。
志 力部位。
11.跟骨结节 为跟骨后部明显的骨性隆凸,
在仰卧位时,跟骨结节处为足部的着力点。
返回
二、预防褥疮的解剖学基础
褥疮又称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 摩擦、软组织缺血、缺氧、血液循环及营养障碍 而导致的组织溃烂,甚至坏死的一种疾病。当人 体长时间处于某一种坐位或卧位时,体表相应的 骨突起部位(骨性标志)就会承受较大的压力, 此压力足可以阻断受压部位软组织内血流,同时 也压迫神经末梢,久之会使受压局部感到不舒适, 甚至麻木、疼痛。正常人会经常自动调节体位, 使局部软组织受压得到松解。但是,昏迷、瘫痪、 体质极度衰弱等丧失自动更换体位能力的病人, 如果得不到护理人员协助翻身,骨突起部位软组 织长期受压而得不到松解,就会形成褥疮。因此, 要做到褥疮的早期预防,必须学习预防褥疮的解 剖学基础,以了解各种卧位易受压的骨突起部位 即褥疮的好发部位。
表
2.眶上孔(眶上切迹) 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相
标
志 交处,距前正中线约2.5cm处,有眶上血管、神经穿
出。
3.眶下孔 在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男性约0.83cm,
女性约0.79cm处),有眶下血管、神经穿出。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4.下颌角 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
处,在侧卧位或俯卧位时,下颌角处是头侧部的着
表
10.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侧部,后缘中点处是颈
标 丛皮支穿出深筋膜的部位,前缘中点处与第六颈椎 志 横突相对。颈外静脉在肌的表面走行。
11.第七颈椎横突 位于颈后正中线下端,为颈
胸交界处的骨性隆起,低头时,极易看到或扪及。
在仰卧时为颈部的着力部位。
返回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1.锁骨 位于颈根部皮下。其上方有锁骨上窝,此
标志图 第一节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1.颧弓 位于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线上,由颞骨的颧
突与颧骨的颓突共同构成,全长在皮下均可摸到。在
头 侧卧位或俯卧位时,颧弓是头部的着力部位。其根部
颈 上方皮下组织内由后向前依次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
部 的
和颞浅静脉。在其中点上方约3.8cm处为翼点,是颅
体 骨的最薄弱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2.真皮 位于表皮深面,由排列致密而不规则的结缔组织组成,厚 度约1.2mm。真皮可分为浅部的乳头层和深部的网状层。乳头层内有丰 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网状层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以及汗腺、 毛囊、皮脂腺和神经等。真皮内主要成分是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 纤维和网状纤维,所以皮肤还具有相当的弹性。
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二)皮下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肤深面的组织结构(即 皮下组织)内。
皮内注射术和皮下
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二)皮下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
1.皮下组织 即浅筋膜,位于真皮的深面,由疏 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 管、神经及纤维等。皮下组织的厚薄随年龄、性别及 身体部位而不同,常取决于局部脂肪组织的多少。如 腹部和臀部最厚,可达3cm,而手背、足背等处则较 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下组织也逐渐增多。
标 志
神经前支分布于此平面。胸骨下端为剑突,第七胸神经
前支分布于此平面。
3.肋弓 由剑突向外下方即可摸到,是第8~10肋
软骨的前端依次连于上一肋软骨下缘所形成的弓形软骨
缘。左侧肋弓与剑突的夹角处是心包穿刺的常用部位。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4.肩胛下角 位于皮下,平对第7肋或第
7肋间隙,是计数肋骨的标志。
躯 干
5.髂嵴 是髂骨上缘的弧形骨嵴,其前端
部 称髂前上棘,后端称髂后上棘,中、前1/3交界
的 处向外的突起称髂结节。全长位于皮下,前部
体
表 比后部更易摸到,髂嵴最高点和髂前上棘是臀
标 大肌肌肉注射的定位标志。两侧髂嵴最高点的
志
连线约平对第4腰椎棘突。在俯卧位或侧卧位
时,髂前上棘、髂后上棘或髂嵴中1/3分别为盆
二、预防褥疮的解剖学基础
(一)半坐卧位
枕骨、肩胛骨、尺骨鹰
嘴、骶骨、尾骨和跟骨。
(二)仰卧位
褥 枕骨、肋骨、肩胛骨、
疮 2~10胸椎的刺突、尺骨鹰
的 嘴、髂后上棘、骶骨和跟 好 骨。
发
部 (三俯卧位
位
颧弓、下颌角、肩峰、胸骨、肋骨、肋弓、耻骨联合、髌骨、内踝 (四)侧卧位
耳廓、颧弓、下颌角、肩峰、肱骨大结节、肱骨外上髁、肋骨、肋弓
二、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三、静脉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章目录 退出
皮内注射术和皮下 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皮内注射是将极少
量药物注入表皮与
表 皮
真皮之间。注射部
位一般在前臂掌侧
面下段或三角肌下
缘,用于药物的过
敏试验、卡介苗接
真皮
种。
皮下注射是将少量 药物注入皮下组织。
注射部位一般在三
角肌下,也可在股 外侧部、腹部或背
前缘有面动脉和面静脉通过。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8.喉结 位于颈前正中皮下,是甲状软骨上缘中
点向前突出的部分。喉结向后平对第四颈椎。在喉
头 结平面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外动脉。
颈
9.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两侧平对第
部 六颈椎横突。在前面,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之间有
的 体
环甲膜相连,此膜是喉腔穿刺进针之部位。
部着力部位。髂结节距髂前上棘5~7cm,是骨
髓穿刺的部位。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6.耻骨结节 是耻骨上支的前端隆起,位于耻骨
联合外上方,在瘦人容易触及。
躯
7.腹股沟韧带 位于腹部与股部交界处,由腹外
干 斜肌的腱膜下缘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
部 是股三角的上界,其中部下方的深面由内侧向外侧
的 依次有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通过,其浅面有腹
2.皮下注射穿经的层次 针头穿经表皮、真皮直 达浅筋膜。因此,皮下注射时,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 呈30°~40°角,迅速刺入针头的2/3长度后注入药 物即可。因真皮结构致密,故进针时阻力较大,穿过 真皮后又有阻力突然减小的感觉。
返回
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肌内注射是把药物注入骨骼肌内,肌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 管网,对药物吸收较快,易被患者接受,利于疾病的治疗,是 最常用的注射给药途径之一。一般具备一定厚度,无较大神经 血管干,且表浅易暴露的肌肉均可用于肌内注射。临床常用的 注射部位是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三角肌和股外侧肌等。
头 力部位。下颌角处骨质较薄,为骨折的好发部位。
颈 部
5.枕外隆凸 是枕骨外面中部的一个显著隆起,
的 与枕骨内面硬脑膜窦的窦汇相对,幼儿不明显。在
体 仰卧位时,枕外隆凸为头部的着力部位。
表 标
6.乳突 位于耳垂的后方的一圆锥形隆起,其
志 皮下组织内有耳后静脉。侧卧位时,乳突为头部的
着力点。
7.咬肌 位于面侧部,咬牙时隆起。其下份的
皮内注射术和皮下
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一)皮内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
1.表皮 位于皮肤的最表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表皮内 没有血管分布,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敏感。表皮由浅入深 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表皮的厚薄因所在部 位不同而异,一般厚度为0.07~0.12mm
志 3.尺骨鹰嘴 是肘后方最显著的骨性隆起,在
仰卧位时,为肘部的着力部位。
4.尺、桡骨茎突 尺骨下端在腕后部形成的显
著隆起是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即尺骨茎突,
它比桡骨下端外侧的桡骨茎突高约1cm。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5.肘窝 位于肘关节的前方,呈三角形,其底
为肱骨内上髁与外上髁的连线,外侧边为肱桡肌,
、髂嵴、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腓骨头、内外踝。
(五)坐位
坐骨结节、尾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第一节 章目录 退出
第2节 注射技术的应用解剖
一、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注射技术是临床 治疗中比较常用的操 作技术,将药物准确 地注射至体内一定部 位,并达到组织损伤 少,疼痛轻微,且药 物被快速吸收。常用 的注射方式有皮内注 射、皮下注射、肌内 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返回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1.肩胛冈与肩峰 肩胛冈是位于肩胛骨背侧面
的骨嵴,其外侧端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骨点。在
四 仰卧位时,肩胛冈处为上肢的着力部位;侧卧位时,
肢 肩峰处为肩部的着力部位,承受压力较大。
的
2.肱骨内、外上髁 是肱骨下端,肘部内、外
体 表
侧最突出的骨性突起。肱骨内上髁的后方有尺神经
标 通过。在侧卧时,肱骨外上髁是肘部的着力点。
3.皮内注射穿经的层次 由浅入深斜穿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 棘层和基底层至表皮与真皮乳头层之间。因此,皮内注射时,针尖斜面 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 入少量药物即可。由于皮肤结构致密组织间隙少,容纳药量也很少,所 以,注入药量一般仅0.1ml。
返回
皮内注射术和皮下
部。
皮肤的结构
皮内注射术和皮下 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一)皮内注射术的 解剖结构要点
(二)皮下注射术的 解剖结构要点
第二节
皮内注射术和皮下
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一)皮内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
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肤本身的组织结构内, 皮肤分为浅层的表皮和深层的真皮两部分,并 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结构相连。
7.股骨内、外侧髁 是股骨下端两侧突向下后
的两个骨性膨大,在侧卧位时,为膝部的着力点。
一、常用的体表标志
8.髌骨 位于膝关节前面,居于皮下。在俯
卧位时髌骨处为膝部的着力部位。
四
肢
9.腓骨头 是腓骨的上端,其下方为腓骨颈,
的 后者表面有腓总神经通过。
体 表
10.内、外踝 胫骨下端形成内踝,腓骨下
标 端形成外踝。在侧卧位时,内、外踝为踝部的着
内侧为旋前圆肌。窝的外侧有头静脉和桡神经通
四 肢
过;窝的内侧有贵要静脉通过。肘窝中部浅层有
的 肘正中静脉,深层有正中静脉、肱动脉和肱神经
体 通过。
表 标
6.大转子 为髋部向外侧最突出之点,在髂结
志 节下方约一掌宽(约10cm)处可以摸到,是股骨颈
根部向外上方突出的隆起。在侧卧位时大转子为
仅次于髂嵴的下肢着力部位
(一)臀肌注射术 的应用解剖
(二)三角肌注射术 的应用解剖
(三)股外侧肌注射术 的应用解剖
第二节
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一)臀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1.臀部的解剖结构要点 臀部上为髂嵴,下为臀沟,内侧 为骶、尾骨的外侧缘,外侧为髂前上棘至大转子的连线。
(1)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浅筋膜) 臀部的皮肤较厚,含丰富的皮脂腺和汗 腺。皮下组织内含大量的纤维和脂肪组 织。 (2)深筋膜(臀筋膜) 分两层包绕臀 大肌,在臀部外上方覆盖臀中肌。(3) 臀部肌肉 由浅入深分为三层。浅层为 近似四方形的臀大肌(厚度约1~3cm), 覆盖臀中肌的下半部,;中层主要为臀 中肌和梨状肌,梨状肌的上、下缘均有 血管、神经走行;臀中肌深面为臀小肌。 (4)臀部血管和神经 臀部的血管神经 位于臀大肌的深面,经梨状肌上、下孔 穿过。坐骨神经多数经梨状肌下孔出盆 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 股骨大转子之间垂直下行至大腿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