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传统人学此在海德格尔西方哲学
论文摘要此在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极具特色地集中探讨了人这一特殊存在,指出此在在其他一切存在者中具有优先地位。

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他以此在作为探讨存在与存在者的中介,对此在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具有丰富的哲学探讨价值,同时体现了其对传统人学的巨大超越,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认真的思考。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是什么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是众多哲学家们孜孜不断的追求,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这一问题始终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

虽然从古希腊历经中世纪再到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学思想各有所侧重,但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始终被人们所重视,不可否认这一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海德格尔的此在是其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集中探讨人这一特殊存在。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体现了他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极大超越。

本文试就海德格尔此在与传统人学思想进行比较,阐述其对传统人学思想的超越并揭示其当代现实意义。

一、传统哲学对人的探讨
在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哲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对人的关注。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近代,西方人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有学者认为它大致经历了理性人学古代—宗教人学中世纪—理性人学文艺复兴至近代的过程。

对这种提法笔者是极为赞同的。

古希腊时期,人们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思考,这一时期人们一般认为是自然本体论时期,对人的思考是与对自然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在对世界本原的探讨中,人们相应地探讨了人的问题,产生了最早的人学思想。

在古希腊哲学早期,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就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他认为人的本原是水。

此外,还有人的本原是火、土、数等的论述。

古希腊哲学时期关于人的最着名的命题无疑是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此,人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主宰世界的最高尺度。

在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也有关于人的相关论述,这也正是理性人学的开始。

总结古希腊时期的人学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都是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问题引申出来的。

虽然这些命题都是欠缺逻辑合理性的,但是相较于神意说已经是一大进步。

中世纪时期,神学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哲学是神学的婶女在这一时期,西方人学思想处于神学束缚下呈现畸形的发展,宗教人学极大地关注人的生死、人的欲望、人的痛苦与快乐,但是人学被神学化,最终未能实现人学上的实质突破。

经过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西方人学重新从神学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在哲学体系中,人的地位被人们所肯定。

在此基础上,近代哲学在人的问题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转折,以理性主义为基础强调人的主体性,试图以理性方式来探讨人的一切。

这一时期,英国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以理性为起点展开了对人的论述。

而在多关于人的论述中,我们理当提到笛卡尔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的存在思想,就是人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人与兽的区别。

毫无疑问,笛卡尔在此所推崇的是人的理性。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同样对人的问题作了深人细致的探讨,但是由于对理性主义以及人的主体性的推崇,近代人学到德国古典哲学这里达到了极致并且陷入了一种困境,近代人学走入了人类中心主义。

二、海德格尔的此在及对传统人学的超越
面对理性主义人学的僵局,现代哲学的各个流派纷纷以非理性主义潮流来建
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海德格尔也不例外,他关于人的探讨是从对存在的分析开始的。

他认为西方哲学一直以来都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所追问的存在只不过是对存在者的追问。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通过存在者的存在而显示、展示出来。

他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存在论当然都把‘存在’设为前提‘,不过却并没有把存在当作可供利用的概念—并没有把存在当作我们正在寻求的东西。

海德格尔主张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寻求一个中介,而此在,即人的存在,就是最合适充当这一中介的选择。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以下几层优先地位第一层是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第二层是存在论层次上的优先地位……第三层,此在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于是此在就摆明它是先于其他一切存在者而从存在论上首须问及的东西。

在《存在与时间》这部着作中,海德格尔对此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此在的根本性质、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此在在世的存在状态以及此在的时间性等一系列问题。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此在的存在不是现成的存在,而是趋向于存在,此在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

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为在世,即在世界中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与世界同时存在的,并且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此在是与外物及他人处于同一整体中的存在。

因此,海德格尔指出此在在世的基本存在结构是操心海德格尔认为,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存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操心’,所支配。

他将操心分为操劳和操持,在他看来,此在与外物关涉因而操劳,此在与他人关涉因而操持
总结以上论述,海德格尔的此在较传统人学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超越。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此在超越了传统人学思想上人的现成规定性在传统哲学对人的理解中,始
终将人看做一种有规定
性的存在物,在传统哲学那里,人有一种现成的规定性,人是先验的预成的。

而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这里,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存在的阐述,揭示的是这样一种意义,即存在是一种生成状态。

此在不是现成的,此在是生成的,此在是在存在者自我展示、显示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人的主要特征就在于他的超越性。

此在的存在不是具体的、确定的人的存在,而是一种人的存在的敞开状态,这就意味着人在不断超越。

此在在其本质上是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它是向着未来的。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的存在由三个环节构成,分别是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和人的日常存在,而这三个环节又各自代表一种时态,即将来、过去和现在。

在这三种时态中,海德格尔更注重的是将来,他试图通过对将来的超越而获得过去和现在。

他指出,此在是向着死亡的,人们正是在死亡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可见,在海德格尔这里,此在不具有规定性,它是动态的、生成的。

海德格尔的此在超越了传统宗教人学和理性人学。

传统宗教人学和理性人学把人禁锢于抽象的神创和理性中,试图抽象出一种具体的实存物来赋予人一个概念,都是一些本体论角度的哲学人学。

而海德格尔则不同,他不再把人看作一种抽象的、先验的实存物,此在并不是一个在者,它只是一种敞开的状态。

应该指出,这是西方人学思想的一大超越。

二海德格尔对此在存在结构的分析超越了传统人学思想的主客二分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即在世界中存在,此在是以在世界之中这种状态而存在的。

当然,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世界就是由许许多多此在所构成的状态。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和世界都不是作为客观对象而出现的,不存在主客二分的问题,这对传统哲学是一种超越。

传统哲学一般将人看作一个主体,把世界看作这个主体的意识的客观对象,人与世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就是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

传统人学所追求的是人这一主体如
何认识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世界,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是把存在者看成了存在,他认为对在世的存在者无论是从存在者层次上还是从存在论上的阐释,这两种都不是现象世界的边际,他称此为欲达到客观存在的人手方式,这种方式已经预先设定世界了。

这一点,在英国近代家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代哲学主体本体论倾向相当明显,试图追求人类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虽然存在依靠经验还是依靠理性的差别,但毫无疑问都是试图在世界万物面前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近代唯理论代表人物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确立了我的存在,又通过上帝存在的证明和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证明了上帝和外物的存在,这样,物质主体与精神主体的对立表现出明显的主客二分倾向,到了康德,主体依靠先验的能力认识材料,人能为自身立法。

经验论或者唯理论两派哲学家都不可能解决主客二分的同一性问题,而康德哲学就是用先验哲学的思路来解决主客二分的逻辑前提。

三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人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海德格尔对此在与世界关系的阐述是对传统主体一客体二元分立的颠覆,这种颠覆无疑是对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消解。

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源于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这一倾向的最早阐述,而传统人学思想的主客二分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思想渊源,而这又与传统哲学对人的理性的高度推崇是密不可分的。

传统哲学只是先设定一个主体,并将这一主体与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世界对立起来,认为主体能够凭借理性完全认识世界、掌握自然人们相信人类中心主义,是因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自助的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自我的重要性,反映了人类自身利益的需要。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仅具有欺骗性,而且也具有危险性。

而海德格尔的此在其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前面已
经提及,海德格尔称此在在世的基本存在结构为烦他认为,人在世总要与外物有所交涉,此为烦忙,有总会与他人接触,此为烦神,人在这种烦中体验到存在。

在海德格尔这里,此在与世界是合一的,此在是消融在世界中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这是海德格尔此在对传统人学思想的又一超越。

三、海德格尔此在的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的此在对当前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他的此在与世界的天人合一以及这一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主张将人从对自然的高高在上的姿态重新拉回自然。

应当指出,人不再作为一个自然的掌控者,而是作为世界的参与者消融于其中。

当前生态建设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首先搞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充斥着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征服色彩,人类千方百计地试图干预自然、掌控自然,以从中获得各种利益,而自然只是人类达到目的的工具。

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妄为,最终得到了自然无情的报复,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人类的行为对自身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土壤荒漠化、臭氧层空洞…人类处于一种巨大的危机状态中。

据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

那么,面对这一危机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寻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呢?在此,我们不妨以海德格尔此在与世界合一为指导,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面对自然及其事物时,如果仅仅将自然看做客体,强迫自然提供知识和能量,却没有耐心倾听自然以及生活、隐蔽于其中的东西的声音,没有为它们提供一个栖身场所,这样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放弃以人类自己的利益为一切价值中心的观念,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上审视自然,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平等的视域中看待自然。

人类在与自然的一切关涉活动中,不仅要从自然中索取,更要注重对自然的回报。

人类不仅要注意眼前利益,更要注意长远利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