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态度与品德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有哪些阶段?(判断/多选)
(一)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情境性。
(二)认同
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
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三)内化
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
4.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多选/简答)
(一)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5.如何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简答/论述)大题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用语言说服学生改变态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还应考虑学生原有态度,不要急于求成。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背景要尽量与学生相似,以产生接近感。
榜样行为要学恰当的示范方式。
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
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给予鼓励。
(三)利用群体约定
群体约定队成员有一定约束力,教师和利用集体讨论后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态度。
(四)价值辨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以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
选择、赞赏、行动。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
惩罚不是最终目的,应使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的行为关系。
同时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