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手法配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与手法配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与手法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n=39)单纯给予针灸
治疗,观察组患者(n=39)加手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4%)高于对照组(84.6%),存在差异性;治
疗前两组患者颈痛症状、视物情况、头痛评分无差异性,治疗后此三者评分均有
提升,观察组患者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针灸与手法联合治疗椎动脉
型颈椎病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针灸;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治疗
颈椎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是颈椎病变以致脊柱内外失衡,造成
血管与神经压迫[1],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骨科症状,可引起四肢僵硬、双上肢
精细运动差,行走不稳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的一种,近年来,在生活
节奏不断加快的同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电子产品应运而生,人们运动量减少,致使此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广,呈现年轻化趋势[2],因此临床加强对椎动脉型颈
椎病的治疗,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本文采取针灸与手法联合作用,探究椎动脉型
颈椎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就诊时间2018年2月至2019
年4月。
采用随机分组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9例,女20例,男19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2.89±5.3)岁;对照组39例,女18例,男21例,年龄33-57岁,平均年龄(44.31±5.5)岁。
两组一般
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在针灸前,嘱咐患者保持身体笔直,保持放松,点
按患者扶突、风池、肩井穴,对肩颈肌肉进行提拉。
针灸时选择一次性针灸针,
作用于大椎、百会、完骨和天柱等穴位。
风池穴进针、保证针尖方向倾向脊柱,
斜刺0.5-1寸。
头部之外的其他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与直刺手法,患者每日
行针一次,10次为一周期。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手法治疗:在针灸完成后,操作者可利用
大鱼标、掌根在患者颈部上下回旋揉捻,放松肩颈肌肉与软组织。
由于治疗中存
在一定酸痛胀麻感,术者可根据个人受力程度调整力度与手法。
按摩频率保持50
-100次/分,若其中有出现剧烈疼痛点,可适当延长按摩时间。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临床症状:痊愈:症状彻底消失,可正常劳作,身体功能恢复;显效:症状逐渐减少,对自主活动无影响;有效:症状有一定改善,但未消失,依然不
可正常劳动;无效:症状无改善。
1.3.2疾病症状评分:按照颈痛轻重度:重度表示剧烈疼痛,计0分,中度
表示存在疼痛,计1分,轻度表示按压有疼痛计2分,无疼痛计3分;按照头痛
轻重度:剧烈疼痛需药物介入计0分,中度疼痛可忍受计1分,微有痛感计2分,正常计3分;按照视物模糊轻重度:视物不清计0分,长产生眼花计1分,偶有
眼花计2分,正常计3分。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全部研究数据,计量资料利用(±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n,%)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
效率%
观察
组
3923132197.4
对照
组
3914153684.6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症状评分比较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在治疗前两组颈痛、头痛、视物模糊无差
异性,治疗后三者评分均有一定提高,观察组比对照组评分提高更明显,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对比(±s,分)
组别n时间颈痛头痛视物模
糊
观察组39治疗前 1.27±0
.20
1.21±0
.12
1.52±0
.12
治疗后 2.89±0
.12
2.54±0
.12
2.63±0
.10
对照组39治疗前 1.28±0
.12
1.20±0
.14
1.49±0
.11
治疗后 1.51±0
.13
1.91±0
.13
2.13±0
.14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病情迁延难愈及并发症多特点[3]。
严重时会引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或出现昏厥、猝死状况。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颈椎的软组织损伤、颈椎小关节紊乱及颈椎退行性病变,对颈神经根、椎动脉造成压迫,形成刺激,引发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患者出现耳鸣、头痛、头昏、恶心及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引发的酸痛麻木是由于气血瘀阻、经络不通,临床上常采取牵引疗法、针灸疗法及手法等。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对神经肌肉起到兴奋作用,能有效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
而手法治疗可使增生组织具有明显改善现象,使曲张的血管缓解,促使脑部与肩颈部血液循环更加通畅。
手法在颈椎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手法可产生力学动态变化,以力学刺激和空间变化作用于患者肩颈,并依靠颈椎生理结构产生理想的治疗效应。
其力的产生能使患者颈椎旋转、组合变形等。
本研究中,对照组单独应用针灸,观察组则应用针灸联合手法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等,均更占据优势。
由此可见,针灸与手法合用可促进肩颈部与脑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压迫程度,治疗效果更显著。
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后期可延长随访时间,对针灸、手法配合的远期疗效进行观察,以获取更全面的结果。
综上所述,针灸与手法配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患者症状改善起到显著作用,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冠.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v.11(02):67-70.
[2]张志兰.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1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14(03):116-117.
[3]麦庆春,陈大宇,余伟吉,等.手法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5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8, 024(0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