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6 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6.大自然的语言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ùn ( )育 nì( )迹 连qiáo ( ) sù sù( ) wěi ( )度 piān ( )然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3.解释下列词语。

(1)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簌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衰草连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原文填空。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__ 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__________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_________,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 )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
(3)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

( )连翘
( )翘尾巴 衰
( )衰草连天 ( )鬓毛衰
差 ( )差异 ( )差遣 ( )差劲 ( )参差

( )观测
( )道观 种 ( )播种 ( )耕种

( )落叶 ( )丢三落四 ( )落枕
(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 )
6.“农谚”即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总结了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请同学们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

收集2~3条农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拓展
一、精彩语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上面两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使用得比较好?请举两例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延伸阅读
(一)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胡启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

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

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物候。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的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

“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

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

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

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

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

“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

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

“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特征。

“春季桃花一片红,夏节荷花满池中,秋季梨采磕弯树,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

“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

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映节气的。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

“伏天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

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
花开满枝。

物候还受地势的影响。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

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所以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

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2.从修辞角度看,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

D.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13.这是一篇说明文,在说明物候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说明方法。

14.从文章中找出一句农谚来说明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
...物候现象”中加点的词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回答:什么是物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物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的正题不能全部概括文章的内容,试从文内找一个句子做本文的正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未来气象预测:管天、管地、管太空
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测地、探索太空。

气象业务将由传统的气象预报领域向更为广阔的地球环境预测领域跨越。

气象部门将为
公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预测内容包括地面、海洋、空间环境;除了对温度、降水、风等进行常规监测外,还将预测地面环境对天气的影响;并由现在的短期预报拓展到跨季度、跨年度的气候预测。

未来的地球环境预测将有别于传统的气象预报,它包括自然活动对地球大气圈的影响,大气圈各种物理、化学现象的监测与分析,全球及区域性气候变化的监测与预测,全球及区域性天气监测预报警报,不同地区区域特征对大气的影响,综合环境条件及其演变趋势的分析与预测,大气综合环境对社会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这种预测已成为世界气象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些发达国家气象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在美国已经提出了“无缝隙”预报服务战略。

我国气象部门同样具备拓展这种新业务的基础。

目前,气象部门拥有庞大的地基、空基地球环境观测系统,这个系统除了能够进行传统的气象观测外,还可以进行辐射、酸雨、污染、沙尘暴、核污染扩散等大气物理和化学要素观测,进行森林、植被、海洋、水面、陆地、冰雪等生态环境信息的采集。

在信息分析、加工、处理和预测技术方面,除了传统气象要素预测外,气象部门已有能力逐步制作其他与、地球环境有关的物理、化学、生态等方面的预测。

另外,气象部门对地球环境预测方法和大气圈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定性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其中诸多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

1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

说明事物采用的是________的顺序,其中第4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本文前三段,说说未来的气象预测有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4段中的“一些”可以去掉吗?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最后一段,谈谈我国目前的气象预测在哪些方面可以拓展新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训练
23.任选一题作文。

(1)那一次,我很——(快乐、内疚、受启发)从括号里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写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
要求:①先写出完整的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积累运用】
1.孕匿翘簌簌纬翩
2.翘:qiáo qiào 衰:shuāi cuī差:chā chāi chà cī
观:ɡuān guàn 种:zhǒnɡ zhònɡ落:luò là lào
3.(1)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2)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衰草连天:枯草到处都是。

(5)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4.传语暗示唱歌
5.(1)下定义 (2)举例子、作比较
(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4)摹状貌
6.示例:(1)瑞雪兆丰年。

(2)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阅读拓展】
7.生动形象。

8.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作用:条理十分清楚。

9.例:“翩然”一词写出了燕子动作轻快优美的特点,给人以美感。

10.谐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劳动人民根据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

11.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
17.(1)指示农时;(2)预报天气;(3)指导生产。

18.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
19.未来的气象预测逻辑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世界气象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令人信服
20.未来的气象预测将更加拓宽领域、完善内容、拓展预测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