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劳动关系领域,工会不享有决定权
2、关于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它规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规则
3、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不包括原则
4、对劳动者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基本保护
5、安全重于生产,所体现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为优先保护
6、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工会在劳动者协商后,一般情况下加班时间为每天不超过1小时
7、劳动争议民事调解制度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8、调查和解决企业工资差距问题不是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方面的内容
9、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服务员关系
10、劳动行政关系中相对人主要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1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12、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工作时间
13、有关公民劳动义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劳动者在工作中负面互帮互助的义务
14、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15、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16、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17、劳动法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劳动法律
18、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横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19、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和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20、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是最低劳动标准
2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
22、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互相关系
23、关于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规定了劳动合同关系的调整规则
24、宪法是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5、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
26、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27、我国最早期对劳动的定义是劳动法为关系之法
28、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29、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
30、所谓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
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31、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自由性
32、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33、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强制性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性
34、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35、职业培训制度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发展培训事业和发展劳动者职业技能发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过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36、劳动法监督检查的内容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37、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
38、劳动法律关系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39、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的权利义务关系
40、劳动合同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41、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
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42、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劳动服务主体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43、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44、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
45、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只中既有权利主体,又有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46、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47、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能力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48、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49、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50、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51、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私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黄河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52、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
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53、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采用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54、适合于调整劳务关系的法律是劳动法
55、所述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作用的是指导劳动法的实施
56、在劳动争议中,采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
57、劳动合同关系是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58、不属于劳动标准法的是劳动保护制度
59、劳动法监督检查的内容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60、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6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62、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63、劳动法中规定限制劳动能力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
64、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一般情况下加班时间微每天不超过1小时
65、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66、将按照法律效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宪法、劳动法律、行政法规
67、劳动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68、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69、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
70、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如果没有准确适用的法律条款,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适用
71、保护劳动者劳动权时,应该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72、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73、法律渊源是指具有法的效用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外的表现形式
74、宪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75、劳动法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劳动法律
76、劳动法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互相关系
77、劳动法律体系的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休息时间和休息
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78、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可以协议约定劳动条件标准,但该标准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79、劳动保障法不包括工作时间法
80、正常情况下,依照法定程序延长的工作时间每月不能超过36小时
81、关于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不正确的是它规定了劳动合同关系的调整规则
82、在现在社会中,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的
83、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84、对劳动者提供最低限制的保护,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基本保护
85、“安全重于生产”所体现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为优先保护
86、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87、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为劳动规章
88、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
89、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一般情况下加班为每天不超过1小时
90、劳动争议民事调解制度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91、调查和解决企业工资差距问题不是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方面的内容
92、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产生的关系
93、劳动行政关系中的相对人主要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94、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95、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劳动时间
96、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97、劳动法的构成包括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98、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资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99、劳动法律关系包括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合同关系
100、关于《劳动法》正确的论述: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是民法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01、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表现为优先保护:对企业裁员进行严格限制、企业贴有“安全第一,生产第二”标语
102、关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叙述正确:它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所形成的,企业职工和用人单位都属于劳动行政相对

103、对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阐述,正确的有: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就主体而言,一般一方的权利即是另一方的义务、主体一方义务的履行即是另一方权利的实现
10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依法行使的基本原则
10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指导劳动法的实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106、属于劳动权的是: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自由择业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
107、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非正常劳动行为能力人
108、社会保险特征包括: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109、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110、属于劳动法律渊源有: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法律、个案判例、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111、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定的内容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集体合同协商、订立的程序,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协商、订立的原则
112、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其中“三方”指:企业员工、工会、企业家协会
113、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定义表述: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法律规范总和,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
114、劳动法律渊源具有:对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都属于法律渊源,是法律实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才是法律渊源,法的表现形式
115、劳动权保障具体表现:基本保护和全面保护
116、属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平等协商的权利,集体协商权、共同决定权
117、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有: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118、俗语法律渊源是:劳动法律、劳动规章、正式解释、我过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地方性劳动法规
119、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120、社会保险制度的组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的体制,社会保险的项目,社会保险的种类,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
121、按照劳动法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将劳动法体系划分为: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股份制企
业劳动法律制度,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劳动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122、劳动法体系构成: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123、劳动关系法的构成: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
124、劳动标准法的构成为: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125、劳动保障法构成为: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
126、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条件为:存在现实劳动关系,存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127、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双务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128、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129、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客体
130、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人权利能力,用人行为能力
131、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违法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司法行为
132、为了贯彻执行劳动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文件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关于特有工种不是提前退休特殊工种的复函》,《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
133、除与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相类似的形式以外,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还有类别:内部劳动规则,劳动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例法,集体合同
134、劳动法给于劳动者全面保护的内容: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135、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和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136、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的法律规范,高度的权威性,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高度的稳定性
137、劳动法律中所提到的关键词:基本准则,最低标准,强制规范,单方面的强制力
138、我国在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中多采用了正式解释权: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139、劳动法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劳动标准,劳动监督检查,社会保险
140、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141、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和用工行为能力,这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14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义务
143、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它们体现为:享有劳动权利,承担劳动义务,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履行劳动义务,具有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144、无劳动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招聘这些人的单位是经过权利机关批准:文娱,体育,特殊工艺单位
145、劳动法律事实表现为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客观现象:产生,变更,消灭
146、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的事实要素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的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需内容,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达于外部
147、劳动法律事件包括: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
148、劳动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和消灭149、劳动法律渊源具有几种不同含义:对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仅仅指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才是法律渊源,指法的形式表现
150、劳动权的核心内容包括:平等就业权,自由择业权151、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基本保护,全面保护,自由择业权
152、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表现为优先保护:对企业裁员进行严格限制,企业贴有“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标语153、对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阐述: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两方面,就主体而言,一般一方的权利既是另一方的义务,主体一方义务的履行即是另一方权利的实现
154、关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的说法正确:前者的稳定性高于后者,前者的明确性低于后者,前者所覆盖事实大于后者
15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有助于理解、解释劳动法156、劳动权的核心内容包括: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
157、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参加工会的权利,集体协商权,组织工会的权利,共同决定权,平等协商的权利
158、政府制度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其中三方指:企业员工,工会,企业家协会
159、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主要包括:正式解释,劳动法律,地方性劳动法规,劳动规章,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160、集体合同制度规定:履行集体合同的规则,监督集体合同的规则,检查集体合同的规则,订立集体合同的原则,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
161、劳动法律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162、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的人,无劳动能力的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的人
163、关于《劳动法》的正确论述: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6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物质帮助原则,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165、属于劳动权的有:劳动报酬权,自由择业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
166、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167、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司法行为
168、关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叙述正确: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所形成的,企业职业和用人单位都属于劳动行政相对人169、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阐述,正确: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就主体而言,一般一方的权利即是另一方的义务,主体一方的义务即是另一方权利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