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使用的液体M和固体N可能是()
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①稀硫酸和锌①水和氢氧化钠①水和硝酸铵
A.①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2.配制1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
B.称量氯化钠时左盘放纸,右盘没有放纸
C.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3.小朋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4%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固体7 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氢氧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③选用200 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④配制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A.①③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长期放置后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D.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5.若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可以选用的组合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6.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t2℃降温到t1℃,a析出的晶体最多
B.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
C.t2℃时,60 g物质a与100 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60 g
D.将t1℃时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b溶液
7.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时,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8.下列为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称量(量取)—计算—溶解—转液贴签
B.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液贴签
C.计算—称量(量取)—转液贴签—溶解
D.计算—溶解—称量(量取)—转液贴签
9.某同学用50.0 g水配制20 ℃的NaCl饱和溶液(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应称取NaCl的质量为()
A.18.0 g
B.16.0 g
C.13.2 g
D.11.5 g
10.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11.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中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适量稀盐酸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C.用洗衣液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刷子刷除碗里的污垢
12.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向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B.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C.熟石灰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D.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13.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固体,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OH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
B.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c点时的溶剂质量等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
14.T①时,将一定量的生石灰(氧化钙)放入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温度,得到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物理量前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①溶质质量
①溶剂质量
①溶液质量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溶解度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
D.①①
15.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二、非选择题
16.华雪同学想制取“叶脉书签”,需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g。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填字母)。
A.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B.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C.将配制好的NaOH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橡胶塞并贴上标签
(3)在实验室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填“要”或“不要”)用到玻璃棒。
17.某同学配制50 g 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下同),请指出操作①的错
误:。
(2)图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的名称是,需称取氯化钠g。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填字母)。
A.先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后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
B.先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后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
(3)量取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保持水平。
A.10 mL
B.25 mL
C.50 mL
D.100 mL
18.某同学在实验室用6.5 g粗锌(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和稀盐酸制取H2。
(1)配制100 g 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9 g/cm3)的体积为mL(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除了胶头滴管、烧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2)6.5 g粗锌完全反应共产生H2的质量为0.16 g,则该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验纯后用装满水的10 mL量筒代替小试管收集H2,装置如图所示。
①10 mL量筒的最大刻度靠近(填“M”或“N”)端。
①当10 mL量筒中的水全部被排尽后,实际收集到的H2体积V(填“>”“=”或“<”)10.0 mL。
19.某地石灰石资源丰富。
某化学兴趣小组称取8.0 g石灰石样品,把100 g稀盐酸分5次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计算:
稀盐酸的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20 g 6.0 g
第二次加入20 g 4.0 g
第三次加入20 g 2.0 g
第四次加入20 g 1.2 g
第五次加入20 g 1.2 g
(1)8.0 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g。
(2)求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0.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 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探究] 在室温(20 ℃)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 mL 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
②比较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可以是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必须增大。
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稀硫酸和锌反应产生氢气,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均能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活塞会左移。
2.C
【解析】
配制1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7.5 g,需要用到游码,如果药品和砝码放反,会导致实际称取的氯化钠偏少,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称量氯化钠时左盘放纸,右盘没有放纸,会使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小于7.5 g,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水的体积比读数小,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大;已经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即使有部分溅出,也不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变化。
3.B
【解析】
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4%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 g×14%=7 g;需水的质量为50 g-7 g=43 g,换算成体积为43 mL,应选用50 mL的量筒量取;氢氧化钠易潮解且腐蚀性强,故应该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配制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用来溶解的烧杯,量取水的量筒、胶头滴管,搅拌用的玻璃棒;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4.C
5.C
【解析】
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只需要改变温度,其他影响因素(水的体积、食盐的质量等)保持不变。
6.D
【解析】
由t2℃降温到t1℃,未说明a、b、c三种溶液的质量和状态,析出的溶质质量不能确定;要比较物质的溶解度需要限定温度,否则无法比较;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50 g,故60 g物质a 与100 g水充分混合后物质a未完全溶解,溶液总质量为150 g;由图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b、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2℃,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7.D
【解析】
稀释浓盐酸时,主要操作步骤为计算、量取(需仪器A)、混匀(需仪器B、C)、装瓶贴标签。
仪器D用于称量固体物质。
8.B
9.A
【解析】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也就是说2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36.0 g氯化钠,那么50.0 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8.0 g氯化钠。
10.B
11.C
12.A
13.C
【解析】
由曲线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搅拌,温度升高,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a、c两点温度相同,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剂中,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b点固体完全消失,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整个过程中溶剂质量始终不变。
14.D
【解析】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若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15.D
【解析】
有的物质不溶于水,如铁;溶质可能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由溶液的概念可知,溶液都是混合物。
二、非选择题
16.(1)5(2)C(3)要
17.(1)②①⑤③④称量物与砝码位置颠倒
(2)广口瓶3B
(3)C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18.(1)22.7玻璃棒量筒 (2)80% (3)①N①>
19.(1)6.8
(2)解:设20 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2HCl CaCl2+H2O+CO2↑
100 73
2.0 g x
=
x=1.46 g
则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20.[实验探究]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全部溶解增强降温加入过量的水[实验反思] ①增大接触面积,加速溶解
②Ⅱ和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