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
南见楚王,曰:“弊邑
..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令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

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

群臣闻见者毕贺。

陈轸后见,独不贺。

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

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
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
..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B.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D.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文中指礼物。

《说文•巾部》:“币,帛也。

”“币”本是赠人的纺织品。

B.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还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

C.寡人,是古代王侯对自己的专称,意指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
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楚王。

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陈轸不对楚王表示祝贺,并认为楚国会受张仪的欺骗,不可能得到商於之地。

B.陈轸头脑冷静,反对攻打秦国。

楚国受骗后,楚王大怒,准备出兵攻打秦国。

陈轸表示楚国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备秦国失信,这样会使齐、秦两国联合起来。

C.张仪狡猾奸诈,离散齐楚联盟。

他承诺给楚国土地,促使楚齐绝交。

他不但称病不上朝,还辩解说自己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许诺楚国六百里土地。

D.楚王利令智昏,招致兵败杜陵。

楚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轻信张仪六百里土地的承诺,不听群臣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
(2)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答案】
1.C
2.C
3.D
4.(1)如今,秦国的土地还没有得到,您却先与齐国绝交,这样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为什么要看重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
(2)大王不如趁此把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与秦国联合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可以把损失在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如果能封闭关隘与齐国绝交,我会请求让秦王献出商於之地,方圆六百里,这样,齐国因无外援,必定削弱,齐国削弱了,就一定会听大王的使唤。

“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秦王献商於之地”是“请使”的宾语,“方”是名词,作下句的主语,“方”前断开,排除A;
“若此”与“齐必弱”是两个意思表达完整的分句,中间应断开,排除B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意指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错误。

寡人,寡德之人,谦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听群臣劝告”错,原文是“群臣闻见者毕贺”,意思是,群臣听说后,都为此祝贺。

他是没有听从陈轸的劝告。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绝”,绝交;“是”,这样;“重”,看重;“孤”,孤立。

(2)“因”,趁此;“赂”,贿赂,送给;“伐”,攻打;“亡”,损失。

参考译文:
秦国想进攻齐国,而齐、楚关系友好,秦惠王为此甚为忧虑。

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财物,我请求去楚国试试看。

”张仪去南方拜见楚王,对楚王说:“秦王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我希望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您当臣子。

秦王最痛恨的人,莫过于齐王;我最痛恨的人,也莫过于齐王。

现在齐王对秦王犯下了重罪,我国想要讨伐齐国,而贵国正与齐国友好,这样,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我也不能做大王的臣子了。

大王如果能封闭关隘与齐国绝交,我会请求让秦王献出商於之地,方圆六百里,这样,齐国因无外援,必定削弱,齐国削弱了,就一定会听大王的使唤。

这样,在北边您使齐国势力削弱了,在西边又施恩于秦国,还坐得商於之地,而自己得利。

只此一计,便可以一举三得。

”楚王听后大喜。

群臣听说后,都为此祝贺。

陈轸最后才去拜见,偏偏不道贺。

陈轸说:“我看您不可能得到商於之地,相反肯定会招来祸患,所以我不敢随便向大王祝贺。

”楚王说:“为什么?”陈轸说:“秦国看重大王的原因,是大王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

如今,秦国的土地还没有得到,您却先与齐国绝交,这样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为什么要看重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况且,秦国先拿出商於之地,我们再和齐国绝交,那秦国一定不肯这样做。

我们先和齐国绝交,然后再去要商於之地,就必定会被张仪欺骗。

被张仪欺骗后,大王肯定会悔恨的。

这样,楚国的西边有秦国为患,北边又已与齐国绝交,秦、齐两国随之必定会进攻我国。

”楚王不听从陈轸的意见,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从楚国返回秦国后,秦王便派使者出使齐国,齐、秦两国秘密联合。

楚国随即派一名将军到秦国接受商於之地。

张仪回秦后,托病不上朝。

楚王说:“张仪是以为我不会与齐国绝交吗?”于是他又派了一名勇士到齐国去,大
骂齐王。

张仪了解楚国确实已与齐国绝交后,才会见楚国使者,说:“从某处到某处,方圆六里。

”使者说:“我听说是六百里,没听说是六里。

”张仪说:“我本来是个小人物,怎么能说有六百里呢?”使者回报楚王,楚王听后大怒,要兴兵讨伐秦国。

这时,陈轸说:“进攻秦国不是个好办法。

大王不如趁此把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与秦国联合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可以把损失在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

楚国不还是照样完整无损吗?您现在已经和齐国绝了交,又去谴责秦国的欺骗,这样,我国反而使齐、秦两国联合起来了,那么我国就一定要大受损失了。

”楚王听不进去,于是发兵讨伐秦国。

秦国与齐国联合起来,韩国也跟从着这两国。

楚军在杜陵被打得惨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