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 有效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作者:顾明
来源:《江西教育B》2021年第11期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随文识字是常见的一种。

随文识字指随着课文的学习识字,将识字教学贯穿课文学习的全过程,使字词学习根植于课文情境。

但识记字形、扩词积累、描红书写等识字教学的环节,很容易打断阅读教学的节奏。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堂教学探讨如何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一、借助字理,巧设阅读悬念
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时是这么做的:
师(出示一肥短一瘦长的两条鱼):你们知道这两条鱼哪条更重吗?
(学生表示无法判断)
师(出示“称”字的演变过程):用手把鱼抓起来掂量,这就是甲骨文的“称”。

所以称的意思就是——量物体的重量。

师:那么我们现在用什么来量物体的重量呢?
生:秤。

(教师出示杆秤、天平秤等各种秤,跟学生一起认识秤杆、秤砣、秤盘等,并演示用秤称重的过程)
师:两边保持平衡才能称出物体的重量,所以“秤”字的右边是“平”。

有个叫曹冲的孩子,他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

[出示:曹冲()象]你们从“称”与“秤”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字把课题补充完整。

(生:称)
师:现在,你们一定有很多疑问。

生:大象很重,哪来那么大的秤呢?
生:如果是杆秤,那么用什么来做秤杆、用什么来做秤砣呢?
生: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把大秤提起来称大象呢?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的构形理据展开教学,这是符合汉字的文化特性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从字形识记、词义理解、扩词积累、甄别选择、语言运用到最后的披文入情,既将字词教学融入其中,使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又巧设阅读悬念,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以认促读,突破阅读难点
一位教师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的片段:
师:这个“嚷”字特别有意思,有一个部件特别多。

生:有三个口。

师:张开嘴巴大声喊叫就叫“嚷”。

谁来学着熊哥俩嚷一嚷?
(学生用课文原文“嚷”)
师:熊哥俩还可能嚷些什么?哪两个同学来饰演熊哥俩嚷一嚷?
生:我是哥哥,我应该吃大的。

生:我是弟弟,你应该让着我,我吃大的。

生:就我吃!
生:我不答应!
师:哥哥应该让着弟弟,弟弟也可以学习“孔融让梨”,可他们就是这样斤斤计较,谁也不愿谦让。

“嚷”还有各不相让、吵闹的意思。

师:小朋友们,这时候你们一定特别着急,你们想对吵闹的熊哥俩说什么?
生:狐狸可狡猾了,他是故意把奶酪分得一大一小的,他是想吃掉你们的奶酪呀!
生:你们可不能再争吵不休、斤斤计较了,这样不是给了狐狸吃你们奶酪的机会吗?
课文是一篇童话,有情有趣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明白相互谦让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者以“嚷”字切入,从字形、字义入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再紧扣“嚷”字启发学生想象说话,使其在深入理解“嚷”字含义的同时获得人文内涵的启迪,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完美融合。

三、图文结合,打造文化课堂
特级教师许嫣娜在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环节。

环节一: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看课文插图,判断哪个是周总理,并说说理由。

学生很快找到了课文对周总理穿着的描写——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认识“对襟白褂”:襟指衣服胸前的部分,对襟是上衣的一种式样,两襟相对,纽扣在胸前正中;褂是中式上衣。

“对襟白褂”就是纽扣在胸前的一件白色中式上衣。

因此,“襟”“褂”两个形声字都是衣字旁。

环节二:教师创设情境:泼水节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咱们去铺子里买些东西吧!去银铺买——银碗、银盆,各种银饰。

随后教师问:“为什么要买那么多的银制品呢?”原来,傣族人认为银器代表圣洁,他们对银器喜爱的背后蕴藏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铺子”“银铺”的理解水到渠成,并对傣族银饰文化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理解意思,了解傣族服饰文化,认识身穿傣族传统服饰的周总理;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则引导学生了解傣族的银饰文化,浓浓的语文味与民族文化的气息相得益彰。

教师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变得丰满,看似浅显的课文在教师丰厚的文化素养的支撑下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四、读音辨析,培养表达能力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的:
师:同学们,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的呢?
生: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

师:“像……似的”,“似”和“的”结成伙伴,读“shì”,表示跟某种事物很相像。

你们还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象其他的身体部位吗?
生:大象的四条腿像柱子似的。

大象的身体像一堵墙似的。

师:“似”在其他场合都读“sì”,比如——
生:似乎、好似、相似……
师:单个的“似”也可以表示很相像的意思,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中,谁和谁很相像呢?
生:春风和剪刀很相像。

师:那么你们能用诗句的形式说一说大象的耳朵、腿和身体吗?
生:大象耳朵似扇子……
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大象的耳朵,学会了用“像……似的”“……似……”来介绍它。

接下来,我们还会了解大象耳朵的作用,到时候,我们再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大象耳朵的作用,好吗?
一个多音字的辨析,带动的是语言的训练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随文识字设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師在识字教学的时候将汉字读音、字义教学和说话训练紧密结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进而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