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质量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化质量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可喜的成就,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提升到现在的45.7%。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也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发展关键时期,研究城市化质量如何提升,对现在及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是有着现实的意义。

本文拟从城市化与城市化率的内涵界定分析入手,探讨我国城市化的质量问题,对影响我国城市化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我国城市化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率城市化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可喜的成就,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提升到现在的45.7%。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也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发展关键时期,研究城市化质量如何提升,对现在及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城市化与城市化率的内涵界定分析入手,探讨我国城市化的质量问题,分析影响我国城市化质量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提升我国城市化质量的政策建议。

不同学科对我国城市化内涵界定
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界定。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这种界定城市化也就意味着人口的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即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这种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就意味着城镇用地的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价值观念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一般认为,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而经济学则从工业化的视觉来界定城市化的内涵,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过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
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农村的落后会妨碍城市地区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大体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价值观念也随之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区域扩散,此外,农村区域里的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的本质概述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

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

因此,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更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是一个国家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由于大部分国民从事着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根本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

人们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自由地进行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自律、自觉、自强成为社会风尚。

这就是现代文明的灵魂,也是城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应该指出,城市化率是一个容易迷惑人的指标,因为有人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提高的同时,可能会掩盖了不少的问题。

由于没有城市化质量指标,所以一说城市化就是指速度,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似乎很让人满足,其实掩盖了很多矛盾和问题。

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同样也要转变。

因为城市化是个客观的历史过程,而且城市化水平并不与城市化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城市化的提升并非意味着城市化率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例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路程中是不尽相同的。

在长三角地区的江浙地区,由于较长时间执行的是省直管县以及强权扩县的政策,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而在珠三角地区,东莞和中山镇等地,由于工业化的快速进程,及行政区划的更替,使得这些区域形成了市辖镇的特殊格局,这里的市是指地级市,所以这里的镇已具备了一些大城区的发展格局。

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质量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从城市化率来说,珠三角地区高出长三角地区近18个百分点;城市化速度珠三角地区也高出长三角地区近6个百分点。

但从整体来说,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率和城市化速度是高于长三角地区的,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区城市化质量却优于珠三角地区。

城市发展转变的首要任务应是如何提升城市化的质量。

可见,城市化率水平需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衡量,城市化的“质”强调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的要素包括经济发展、实施功能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应该协调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质量问题分析
斯德格力茨说过,21世纪美国的高新技术和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两件大事。

中国未来20年、30年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就是城市化,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也要转变。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城市化既要数量,更要质量。

目前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质”与“量”不协调的性价比已经显现。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质量至少有三个问题。

(一)粗放问题
城市化人口增长得快,城镇土地面积、城区面积增长得很快。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一年新增城区面积750亿平方米,像这种快速扩张,有人把它称之为中国土地的城市化。

因为土地城市的功能并没有完成形成,我国人口的城市化速度还赶不上土地的城市化速度。

由于开发过多,占用过多,造成了不仅是土地的浪费,而且是许多地上资源的浪费。

(二)“半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换,从空间上来说是转到城市里边,同时就业、生活也应该转到这个城市。

但仍存在着“迁而不转”和“转而不迁”的问题。

所谓“转而不迁”,如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了,但实际上这些人是“被”城市化了。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606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5.7%。

有些学者提出:“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5、7%,城镇人口第
一次超过了6亿,其中2亿以上是农业户口的进城务工经商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199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3889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0.9%。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将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计入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到36.22%,比1999年增加了6702万人。

若从这部分增量中仅取70%作为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按此比率推算,到2008年,在我国的6亿城镇人口中,至少应有6000多万人是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

这部分人已经长期在城镇居住工作,但他们的户籍却在农村,在家乡还有承包土地和房宅(宅基地),他们中大多数仍是流动性人口,其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和消费方式与城市居民仍有较大的差距,实现不了全家人口的迁移和定居,支付不起在城市的定居成本。

按照统计口径,这部分人已被计入城镇人口,但他们没有被城市的社会福利体系所覆盖,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他们随时都会“回流”。

这部分人是边缘性、钟摆型的流动人口,这样的城镇化是依旧固化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城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