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23例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
N J i a n
D e p a r t me n t o f Wi t h i n T h r e e S u b j e c t s , 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S h u a n g l i u C o u n t y , C h e n g d u C i t y ,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 , C h e n g d u
C h o o s e d 1 0 0 p a t i e n t s o f b e n i g n p o s i t i o n a l p a r o x y s ma l v e r t i g o f r o m Ma y . 2 0 08 t o J u 1 .2 0 1 1 t o t r e a t wi t h p a ti r c l e r e p o s i t i o n i n g ma —
[ Ke y wo r d s ] B e n i g n p o s i t i o n a l p a r o x y s ma l v e t r i g o ; Ma n u a l r e d u c t i o n ;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低, 是值得 在临床中推广。 【 关键词】良性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手 法复位 ; 疗效 [ 中图分 类号1 R 7 6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1 6 7 4 — 0 7 4 2 ( 2 0 1 3 ) 0 4 ( c ) 一 0 0 6 4 — 0 2
n e uv e r ,b a r b e c u e r o l l o t o l i t h r e s e t me t h o d,p o s t e r i o r s e mi c i r c u l a r c a na l s e mo nt s wi n g man i p u l a t i o n a nd p o s t e r i o r s e mi c i r c u l a r c a n a l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1 . 3 治疗方法 P C—B P P V患者采用改 良 E p l e y 来自1 . 1 研 究对 象
经 浙 江 省 慈 溪 人 民 医 院耳 鼻 喉科
确诊 ] 的6 4例 B P P V 患 者 为 研 究 对象 , 其中 1 4例 患者 分别 经 神经 内科 ( 1 0例 ) 、 普 内科 ( 4例) 治 疗后 , 效果 不佳 而转 诊 。6 4例 患者 中 , 男 3 4例 , 女3 O例 ,
良性 阵 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 ( b e n i g n p a r o x y s ma l p o s i t i o n a l v e r t i g o , B P P V) 俗称 耳石 症 , 是耳 源 性 眩
向地性 旋转 性 眼震 。 1 . 2 检 查 方 法 所 有 患 者 均 首 选 视 频 眼震 电 图 ( v i d e o -n y s t a g mo g r a p h , VNG) 检查 , 进 行 双 眼 扫
法、 S e mo n t 管石解脱法 、 Ha r v e y管 石 解 脱 法 , 最 常 使 用 的是 E p l e y管石 复位 法 。最近 , R a d t k e等[ 1 报 道 应用 改 良 E p l e y方 法 治 疗 B P P V 有更 良好 疗 效 , 近 年来 , 采 用该 方法 治疗 取得 了很 好 的疗效 , 现 分析 报 道如 下 :
1 资料 与 方法
P V。病 变半 规 管与 出现 眼 震 的方 向一致 。6 4例 患 者被确 诊 为 良性 阵发 性位 置性 眩晕 ,其 中后 半 规管
良性 阵发性 位 置性 眩晕 ( P C—B P P V) 6 1例 ( 右侧 3 5
例, 左侧 2 6例 ) , 水平 半规 管 良性阵 发性位 置性 眩晕 ( HC—B P P V) 3例 , 2例 出现 向地性 眼震 ( 管结石) , 1 例 出现 背地性 眼震 ( 嵴 顶结 石 ) 。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从半规管排 出的程 序化手法 。耳石颗 粒因患者 头位 的变动 , 受 重力影响而逐渐 向半 规管 总脚 移动 , 最后 患者 坐起 并低 头 , 颗 粒进入前庭 , 眩晕等症状缓解 。手法 复位时要 保持一定 幅度 的转动角度 , 缓慢 或快速 均 可获得 良好 效果 , 重复 治疗 。症 可
下迅 速平卧 , 头向健侧扭转 9 。 ②身 体 向健侧 翻转 , 面部朝 0; 使
本病 有一定的 自限性 , 但一般要经过数 周或数 月症状 才能
缓解 。本 研究治疗组病 例在治疗 1周 内 ( 于 自限 时间 ) 低 的有 效率 达 9 % , 明其效果 主要 源 自耳石复位成功而不是病 情 自 0 表
义乌 3 20 206
作 者单 位 : 浙江省义乌市城西中 2 生院耳鼻喉科 g1 ,1
通讯作者 : 包巧瑾 ( ma : uia@ 13 em) E i l j o 6.o lo d
中国耳鼻喉科杂志 2 1 0 2年 3月 第 1 第 2期 2卷
19 0
多医院均 已开展 , 效果 明显 。但鼻 内镜 手术在 鼻眼相关 疾病 且
3 讨 论
BP P V是一种内耳机 械性疾 患 , 是周 围性 眩晕最 常见 的原
因之一 。既往 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 常误 诊为椎基 底动 脉供 血不足或 短 暂 性 脑 缺 血发 作 , 而采 取 不 必 要 的 检查 和治 疗 。 BP P V可能与头部外伤 、 耳部手术 、 病毒 性迷路炎 或慢性化 脓性 中耳炎有关 , 尚有部分病 例病 因不 明。内耳的椭 圆囊和球 囊 但 上有囊斑 , 囊斑表 面覆有 一层耳石膜 。该膜 由多层碳 酸钙结 晶 和蛋 白质 凝合而成 , 此处 的碳酸钙结 晶称为耳石 。某 些情 况如 感染 、 外伤 、 变性等可引起耳石脱落 并有可能掉 入半规 管 , 从而

手法复位加眩晕方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5例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加眩晕方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5例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加眩晕方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5例疗效观察目的分析观察对采用手法复位加中药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探索更有效的中西医结合使用内外合治方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为提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方法对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5例BPPV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加中药口服治疗。

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加中药口服具有药效稳定、无毒副等不良反应、疗效显著等特点,对BPPV有确切治疗效果,应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药口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

该病具有自限性。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1 一般资料25例中,男6例,女19例,年龄65~84岁(平均72.1岁);反复发作性眩晕,眩晕往往在体位变化时诱发,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min,同时要注意除外其它眩晕疾病。

1.1 诊断标准[1] ①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②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BPPV变位检查的眼震特定,且具有短潜伏期(<30s)和疲劳性。

1.2 诊断BPPV的变位试验1.2.1 Dix-Hallpike试验该实验是确定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

体位性眩晕和规律眼震的出现具有潜伏期和疲劳性。

具体操作步骤(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后方或前方,双手把持患者头部,向右转45°,保持该体位不变,迅速改体位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头位仍保持45°不变,观察患者有无眩晕和眼震情况。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30例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30例疗效观察
脑 电图无异常癫痫波。
方 式n , 如 颈 动 脉 支 架成 形 术 、 颈动 脉内膜剥脱 术 、 动 脉 旁 路 移 植术 等 长 期 预 后 较 好 , 但治疗 费用 较 高, 在 基 层 医 院 及 低 收 入人 群 中 难 以 开 展 。本 组 5例 未 发 展 为 梗 死 者 坚 持 内 科 治疗 , 随访 1 a 未再发作 。
【 关键词】 良性 阵发 性 位 置性 眩晕 ; 手 法 复 位 【 中 图 分 类 号 】 R7 6 4 . 3 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 编 号 1 1 6 7 3 — 5 1 1 0 ( 2 0 1 4 ) 0 8 一 O 1 1 3 - 0 2 1 . 2 治疗 方 法 判 定 良性 发 作 性 位 置 性 眩 晕 类 型 后 立 即实 行复位治疗 , 后半 规管 B P P V 患 者采 用 E p l e y复 位 , 1次 复
中 国 实 用 神经 疾 病 杂 志 2 0 1 4年 4月 第 1 7卷第 8期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Ne r v o u s D i s e a s e s Ap r .2 0 1 4 , Vo 1 . 1 7 No . 8
・ 1 1 3 ・
律的运动 , 以肢体抖 动多见 , 具有 短暂性 、 刻板 性 、 反 复 发 作 的特点 , 还 可 见跳 动 、 摆 动、 颤抖 、 摇摆 、 舞 蹈 样 或 粗 大 震 颤 样 表 现 。常 累 及 一 侧 上 下 肢 体 或 单 肢 , 较 多 见 的 是 单 侧 上 肢 或 单 侧手 , 有时可双侧肢体受 累, 但通常不对 称 , 每 次 发 作 持 续 数秒至数分钟 , 可 间隔 数 日发 作 1 次或 1 d发 作 数 次 。 2 . 4 辅助检查 T C D检 查 发 现抖 动肢 体对 侧 的 颅 内 或 颅 外 大血管的血流速度快 和搏 动指数 降低 、 血 管舒缩 功能减 退 、 血 管严 重 狭 窄 。 C TA、 MR A、 D S A 可 显示 不 同 程度 狭 窄 的 颈 动脉 、 颅 内动 脉 或 异 常 血 管 ( 烟雾病) 。颅 脑 C T 和 MR I 扫 描 多无明显脑实 质 异常 改变 或发 现 分水 岭梗 死 或低 灌 注口 ]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手法复位的应用价值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手法复位的应用价值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手法复位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2,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与研究组(n=42,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手法复位),对比治疗有效率、症状变化及平衡能力评分。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研究组VSI评分较低,Berg评分较高,P<0.05。

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运用手法复位可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平衡能力,加快病情好转。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药物治疗;手法复位;平衡能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为耳石症,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该疾病多因翻身、胎头或低头、起床等而引起的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致,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外周性前庭疾病,通常眩晕持续时间在1min内,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特征性眼球震颤等症状,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对其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1]。

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采取药物结合手法复位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甲磺酸倍他司汀可舒张血管平滑肌并改善耳蜗血流量,缓解头晕的症状;中医将该疾病归为“眩晕”范畴,通过手法复位的方式可通脉疏络、活血化瘀,对脑髓失养所致的眩晕有显著疗效[2]。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2,男20例,女22例),年龄36.52±1.32岁(年龄区间22-51岁),病程14.85±0.63d(病程区间1-32d);研究组(n=42,男18例,女24例),年龄36.38±1.24岁(年龄区间23-50岁),病程14.93±0.58d(病程区间1-34d),一般资料P>0.05。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观察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观察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观察其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加深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诊治的100例BPPV患者资料,从性别、年龄、眼震持续时间、眼震潜伏期及不同类型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受累半规管不同,将其分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70例,行Epley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组28例,行360度翻转治疗,多管受累者2例,7 d后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BPPV女性多见,50~65岁为高发期,潜伏期为0~8 s;无明显潜伏期者15例,占15.00%;眩晕持续时间小于60 s为82例,占82.00%;持续时间60~180 s为15例,占15.00%;PC-BPPV患者中,治愈60例(85.71%),有效8例(11.43%),无效2例(2.85%);28例HC-BPPV患者中治愈18例,治愈率64.28%,有效4例,有效率28.57%。

结论:BPPV以PC-BPPV受累者多见,PC-BPPV与HC-BPPV相比,其眩晕持续时间长。

应用Epley法和360度翻转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和HC-BPPV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关键词】眩晕;半规管;耳石症;手法复位[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nual reduction,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Methods: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BPPV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18 were collected,an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from sex,age,duration of nystagmus,latency of nystagmus and different type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volved semicircular canals,7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PC-BPPV group,Epley manual reduction group,HC-BPPV group,28 cases,360 degree reversal therapy.Two patients with multiple vessel involvement were evaluated 7 days later.Results:BPPV was prevalent in women aged 50-65 years,with a latency of 0-8 s;15 cases(15.00%)had no obvious latency;82 cases(82.00%)had vertigo duration less than 60 s;15 cases(15.00%)had a duration of 60-180 s;60 cases(85.71%)were cured,8 cases(11.43%)were effective and 2 cases(2.85%)were ineffective in PC-BPPV patients;18 cases (2.85%)were cured and 18 cases(2.85%)were cured in HC-BPPV patients.The effective rate was 64.28%,4 cases were effective,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28.57%.Conclusion:PC-BPPV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pared with HC-BPPV,PC-BPPV has a longer duration of vertigo.Epley's method and 360-degree reversal manipulative reduction for PC-BPPV and HC-BPPV are simple,safe and effective.[keywords] vertigo;semicircular canal;otolithiasis;manual reduction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疾病之一,在眩晕疾病中占17.0%~52.3%[1-2]。

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疗效分析

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疗效分析

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估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泰州市人民医院实施治疗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一组归入45例。

参照组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应用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分析两组方案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分值。

结果:(1)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治疗前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分值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值,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

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分值较低,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高。

(2)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治疗前前庭症状指数组间差异性不存在,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

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治疗后前庭症状指数较低,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高。

结论: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行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

【关键词】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手法复位;康复训练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治疗多采用耳石复位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是,有研究显示,超过61.0%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耳石复位后仍残余眩晕症状,针对此类患者,多采用药物或康复训练方式改善其临床症状。

鉴于此,本研究就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手法复位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实施治疗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予以项目研究,选于90例,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组间分布: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数量:45。

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其性别比例纳入为23比22。

不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

不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
式, 记录患者的复发状况 。
期 和疲 劳 性 。排 除 患 有 其 他 心 肺 疾 病 、 肝 肾疾病 、 精 神 疾 病、 免疫性疾病 、 感染性疾病 、 血液病 、 眼部 疾 病 、 肿瘤疾病 者。
采 用 数 字 随 机 法 分 为 3组 : A组 6 3例 , 男 3 0例 , 女3 3例 ; 年
的 预 后 - 3 ] 。2 0 1 0年 l 0月 一 2 O 1 3年 1 O月 笔 者 探 讨 了 李 氏
转正, 继 续 向健 侧 偏 转 4 5 。 , 让 管 石可 以移 近总 脚 , 然 后 让 患
者 头 部 与 身 体 共 同 向健 侧 翻 转 , 让其 侧 卧 于 治 疗 台 上 , 将 头 偏
转4 5 。 , 让 管 石 可 以沉 到 患 者 后 半 规 管 的 中 部 , 然 后 将 头 逐 渐
良性 阵 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 是 临 床 常 见 的 一 种 眩 晕 病 症 , 是 因 特定 头位 改 变 而诱 发 的 阵 发 性 短 暂 眩 晕 , 为 常 见 的 前 庭 末 梢器官病变 , 亦 可 称为 管石 症或耳 石症 , 诊 断 时 容 易 与 颈 椎 病、 脑血管病 、 梅 尼 埃 病 相 混 淆 而延 误 患 者 的 治 疗 , 影 响 患 者
石 解 脱 法 均 是 良性 阵 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的 有 效 治疗 方 法 , 其 中嵴 顶 耳 石 解 脱 法的 治疗 效 果 最佳 , 且 不 良反 应 少 。
[ 关键词 ] 李 氏 复位 法 ; E p l e y法 ; S e m o n t 法; 良性 阵发 性 住 置 性 眩 晕
不 同手 法 复位 治 疗 良性 阵 发性 位 置 性 眩 晕 临床 观 察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其发病原因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临床上以原发性多见。

继发性的常见于头部外伤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或内耳手术后[1]。

为了分析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的疗效,现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5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的对象是来该院接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患者中选出的100例,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在10~80岁不等,病程从1d~1个月不等。

1.2方法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21例、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26例、后半规管Semont摆动法38例以及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15例。

1.2.1EPLEY耳石复位法该项治疗是根据管结石症理论发展起来的。

以右侧为例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取坐位,头向右侧转45°,保持该头位使患者躺下头部呈悬垂位30°角,之后患者经过中度头伸展,头缓慢向左侧旋转45°角,然后患者向左侧卧位同时头部继续向左侧旋转45°角,保持该体位1~3min,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部前倾30°角。

1.2.2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根据半规管耳石症学说和水平半规管与前庭之间的解剖关系,将头部转动范围为3个连续的90°角翻滚,增加一个90°角转头可能更加有利于耳石自水平半规管复位至椭圆囊,并且临床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

1.2.3后半规管Semont摆动法判断出病变侧别后(以右侧后半规管BPPV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台头向健侧转45°角,患者迅速向患侧躺下(与受累后半规管平面平行),头悬位20°角,此时头转到后半规管平面并保持2~3min,然后患者快速移动到坐位,并倒向对侧卧位,保持头偏向健侧45°角不变(鼻45°角向地),治疗师维持患者头颈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一般情况下病人会在此出现眼震和眩晕。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d,连用2d,总剂量60mg/kg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隔2~3d后再服用1个疗程。

相关研究表明132,病程中伴血痰、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的血吸虫患者占总数的50%~70%左右。

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一2020年5月瑞昌市血吸虫病防治站呼吸内科患者60例,均接受实验室检查、X线胸片检查、毗唾酮治疗,结果表明,60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均为阳性,找到血吸虫卵44例,说明大便虫卵检查是主要检查方法,环卵沉淀试验具有95%上的,同时还极少有,具有操作较为便的叫本研究表明,X线胸片检查状53例,片状影4例,状3例,伴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

半年后复查X线病吸60例,明治疗血吸病疗,时具有的用。

的为病时治疗后处于渗出性嗜酸性细胞浸润阶段冋。

因此,要想对患者预后进行,关是要治疗叫上,血吸虫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血吸虫卵,X线胸片检查主要为状,采用治疗°参考文献[1]阴绯,张剑钢,梁潇浪,等.急性血吸虫病伴肺部异位损害2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29(4):534-535.[2]查丽黄,余再新.血吸虫病相关肺动脉高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7,37(5):395-397.[3]胥懿容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与行为分一以新中国初期血吸虫病防治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7)24-27.[4]尤晓伟,曹国群,朱宏儒,等.IHA和ELISA试剂盒在血吸虫病临床检验中特异性的评价[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2,10(1):24-27.[5]金宇,朱毅,齐栩,等.肺血吸虫病1例并文献复习[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12):1660-1662.[6]柯庆华,周世琼,苏小岩,等.肺血吸虫病误诊肺癌1例[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9):1854-1855.(收稿日期:2021-03-11)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丁国胜董科(德兴市人民医院,江西德兴334200)【摘要】目的探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诉 判断 哪侧 卧位 眩晕严重判 断可 疑侧 ,头 向可疑侧偏 转 4 5 。 后
迅速躺下 ,悬头位 ,头仍保持侧转 4 5 。 ,检查者用手托患者后颈 部起 到支撑作用 ,观察有无 眩晕发作及眼震 。 阳性 为出现眩晕 眩晕及垂直 向上或下 扭转 的眼震 ,且坐起 时眼震方 向逆 转 ,眼 震 垂直 向上扭转 的为后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 眩晕 ,眼震垂
续时间小于 1 a r i n ,可判 断 R o l l 试验 阳性 。向地性 眼震以诱 发较 强 眼震 的一侧 为患侧 ,背地 性眼震者 以诱 发较 弱眼震 的一侧 为
患侧 ,如果 向两侧转动时均诱发 明显眩晕及眼震 ,则可诊 断双
侧水平 半规管受 累 】 。9 3 例 患者被确诊 为 良性 阵发性位置性 眩 晕 ,其 中后半 规管 7 1 例f 右侧 4 1 例 ,左 侧 3 0 例) ,水 平半 规
受 累的半 规管 右侧 多于左 侧 ,可 能与 国人 习惯右 侧 卧位有关 。 由于 临床医生 ,尤其是基层 一线 医生对此病 的认识不 足 ,常误 诊为梅尼埃病 、 椎基 底动脉供 血不 全 、 颈椎病等疾病 , 延误 治疗 。
患者坐于检查床上 ,迅速平卧位躺 Nhomakorabea ,颈屈 3 0 。 ,头向左或 右侧
经 内科 门诊 及病房 收治的 眩晕 患者 ,所有 患者均诉 头位或体 位 侧转 4 5 。 ,迅速躺下 ,颈后仰 ,悬头位 ,使患耳朝下 ,维持 1 mi n ; ( 2 ) 头 向健侧转 9 0 。 ,维持 1 m i n ; ( 3 ) 继续将 身体和头再 向健侧转
磁 除外 中枢性 病变导 致的眩晕 。根 据 良性 阵发性位 置性眩晕典 9 0 。 至 面 向下维持 1 mi n ; ( 4 ) 向健 侧坐起 ,低 头 2 0 。 。若 出现眩 型的临床症状及 眼震 电图变位试 验确诊 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 眩晕 晕 则停止侧 转 ,观察至 眼震消失 或减轻后再 继续下一 动作 。以 9 3例。其中男 3 9例 ,女 5 4例 ,年龄 2 1 ~ 8 9岁 ,平均 6 4岁 。病 上 四步为一个循环 ,完成一个循环后休息 5 m i n ,再重 复一 次循 B a r b e c u e翻滚 法 ( 针 对 水平 半 规管 良性 阵发 性位 置 性 眩 晕) : ( 1 ) 坐在 床上 ,头 向患侧 扭转 4 5 。 ,迅 速 向患侧 侧 卧躺下 , 头 保持 上 抬 3 0 。 ,维持 1 mi n ; ( 2 ) 恢 复 到仰 卧 位 ,头保 持 上 抬 3 0 。 ,向另一 侧侧 卧 ,维持 1 m i n ; ( 3 ) 头 继续 向患侧 转 9 0 。 保 持 上抬 3 0 。 ,维持 1 m i n ( 面 朝地 面 ) ; ( 4 ) 向患侧侧 卧 ,头位 同前 。 以上 四步为一个循环 ,完成一个循 环后休 息 5 mi n ,再 重复一次 循环 ,直至无眼震及眩晕 出现。 1 . 5 疗效评估标准 参 照耳 鼻咽喉科分会 2 0 0 7年发 布的标 准 :痊 愈为眩晕或位 置 性 眼震 完全 消失 ,D i x — H a l l p i k e 试 验及 R o l l 试 验 阴性 ;有效 为 眩晕或位 置性 眼震 减轻 ,但 未消失 ,D i x — H a l l p i k e 试验 阴性或 或转 为其他类 型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D i x — Ha l l p i k e 试 验或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法 复 位 治疗 良性 阵发 性 位 置性 眩晕 的 临床 疗 效及 影 响 ,特 选取 2 0 0 例 本病 患者 临床资料 进行分 析 。 现将实 验报道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随机 选 取 2 0 1 2年 3月 至 2 0 1 4年 1月 就 诊 于 我 院 耳 鼻 喉 科 良性 阵发 性 位 置性 眩晕 患 者 2 0 0例 。所 有 患者 均 符 合 2 0 0 6年 中华 医学 会 耳 鼻喉科 学 分 会指 定 的 《良性 阵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 的诊 断依 据 和 疗 效评 估 方 案 》 以及 《 眩晕 诊 疗 专 家共 识 》I 2 , 3 1 中 的诊 断标 准 。行 D i x — H a l l p i k e 检 查 以及其 他 神 经系统 常规体 格检查 进行 确诊 。排除严 重心 、肝 、肾功 能 严 重损 伤患 者 ; 排 除精 神 障碍及 意识 模 糊患 者 ; 排 除 头 部 外 伤 、感 染 患 者 ; 排 除各 类 耳 部疾 病 、高血 压 、糖 尿 病 等 继发 性 良性阵发 性位 置性 眩晕患 者 。随机分 为 A、B、c、D 四组 ,各 5 O 例 。A组 中男 2 1 例 ,女 3 9 例 ; 年龄4 7~ 6 1 岁 ,平均 年 龄 ( 5 4 . 3±7 . 2)岁 。B组 中男 2 0例 ,女 3 0例 ; 年龄 4 6~6 2岁 , 平均年 龄 ( 5 5 . 3±9 . 1 ) 岁。c组 中男 2 2 例, 女2 8 例; 年龄 4 7— 6 0 岁 ,平 均 年 龄 ( 5 3 。 5 ± 6 . 5 )岁 。D 组 中男 2 0 例, 女3 0 例; 年龄4 7~5 9岁 , 平均年 龄( 5 3 . 2±6 . 2) 岁 。四组患 者临床 资料无 显著差 异具 有可 比性 。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

group(P<O.05),effective
p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it was signifi—
cantly higher than 75.0%of control group(X2=6.746,P=0.009).Conclusion Betahistine mesylate after statin sheet and manual reduction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is worthy of attention.
our
vertigo.Methods 80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from January 201 3
group,40
cases
to
June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used specific
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9月第23卷第25期
・五官医学・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
王静
方永山
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肥城271600 【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 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不 同患者临床症状及具体情况行手法复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连续治疗1周 为1个疗程,统计治疗后1个月及2-6个月复发例数,观察两组治疗后前庭症状指数(VSI)、平衡量表使用Berg 平衡量表进行(BBS)及计时平衡试验结果,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2。6个月内复发总比例显著低 于对照组,且1个月内复发比例低于对照组(x2=5.878,P=O.015);观察组V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BS及计 时平衡试验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x2=6.746,P_ 0.009)。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治疗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 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9(a)一0123—0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应用手法复位治疗方法所得到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间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2例,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这些患者,对照组中患者以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可达到92.2%,对照组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4.5%;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复发人数为2例,对照组中患者复发人数为12例,两组患者差异显著。

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应用手法复位方法可得到理想临床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并且复发率比较低,应当广泛应用。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05-0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现代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周围前庭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源于内耳眩晕,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患者头部运动至某特定位置时导致出现短暂眩晕,并且并发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在每个年龄段均可能会发生,而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相对更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因而选择有效方法治疗该疾病也就十分必要。

本文主要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间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2例,分别以常规药物方法与联合手法复位方法进行治疗,特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次研究中的所有对象均属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间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2例,对这些患者分别选择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

在对照组中共纳入患者总人数为51例,该组中男性患者总人数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7例与24例,这些患者年龄大小区间均处于14~68岁,其年龄大小平均值为58.6±2.6岁;在观察组中所收入患者总数量为51例,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患者为25例,该组患者年龄区间值值为15~70岁,其年龄平均大小为60.5±2.5岁。

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74• 临床研究 •目眩与头晕常并相存在,总称为眩晕,由于易反复发作,且发作起来可使人感觉天旋地转、眼前昏暗发黑,甚至出现出汗、恶心、呕吐、晕倒等症状,所以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称耳石症,为内耳半规管疾病,发病由体位改变有关,病程不等,少则数天,多则数周,很多患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内复发。

手法复位是临床上治疗BVVP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多数患者有不错的疗效,但对一些患者来说眩晕症状不易缓解或容易复发。

研究表明,老年人、合并多管受累、梅尼埃病、嵴顶结石等因素会一些手法复位的疗效,一次手法复位往往效果欠佳甚至无效,需联合其他治疗手段[1-2]。

本研究对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20例BPPV患者,均经Dix-Hallpike试验证实为后半规管BPPV,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颅内肿瘤、严重传导阻滞、精神疾病、孕妇及哺乳者。

其中男59例,女性61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7.37±7.48)岁,病程5个月~9.5年,平均病程(3.29±1.44)年。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手法复位治疗:采用Epley手法复位,患者由坐位将头缓慢向后仰至30°,同时向患侧转45°,之后再向健侧转45°,然后坐起,将头部向前倾20°,在保持不同的体位时,在不存在眩晕和眼震后继续保持1 min左右。

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静脉滴注利多卡因100 mg,控制滴速,时间不超过2 h,1次/天。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断标准[3]: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2个月内无复发,生活与工作得到大大改善;②显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偶有不适,随访12个月内无复发,不影响生活与工作;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时有复发,影响生活与工作;④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

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

患者就诊顺序 编号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 每组 8 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止晕 , 镇 静及 改善脑循 环等对症疗 法。试验组患者采 用手法复位 。比较两组 患者临床疗效 情况 。结果 试验组 , 治愈 6 8例 ( 8 2 . 9 3 %) , 好转 9例( 1 0 . 9 8 %) , 无效 5 例( 6 . 1 0 %) , 总有 效7 7例( 9 3 . 9 0 %) ; 对照组 , 治愈 5 3 例( 6 4 . 6 3 %) , 好转 1 2例( 1 4 . 6 3 %) , 无效 1 7例 ( 2 0 . 7 3 %) , 总有 效 6 5例 ( 7 9 . 2 7 %) 。与对照
1 . 1 一般 资料
选取该 院收治 的 1 6 4例 B P P V患者为研 究对象 , 按 患者就诊 顺序 编号 , 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 每组 8 2例。1 6 4例患 者均符合
现眼震 , 则代表哪测存在病变 。该研究 中, 1 4例B 6 P P V患者中 ,
HC — B P P  ̄1 8例 ; P C — B P P  ̄1 4 6例 。
良性发作 性位置性 眩晕 ( B P P V) , 俗称 耳石症 【 l j 。B P P V的 主 要 临床表现 : 患 者头位改 变时 , 出现 的短暂性 眩晕 ( 仅持续 数秒 钟至一分钟 ) 。 多数患者在躺下 , 坐起 , 后仰 , 前倾时 出现眩晕 。 可 通过体位试验诱发 眼震及眩晕 。 临床上 。 B P P V常被误诊 。 且药物 治疗 B P P V的疗 效往 往不佳。 及 时诊 断 , 并采用手法复位 , 可有效
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异常; ②无慢性中耳炎; ③无严重心脏病; ④无梅尼埃病 ; ⑤无严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

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目的分析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的疗效。

方法选取来该院接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诊断的病情不同分别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后半规管Semont摆动法以及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

随访1年。

结果病情不同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均有所恢复,在复查时有些患者也出现了复发的现象,且年龄大的患者出现复发的几率要高。

结论对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且见效快,方法易操作,在短期内出现复发的可能性较低,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标签: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其发病原因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临床上以原发性多见。

继发性的常见于头部外伤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或内耳手术后[1]。

为了分析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的疗效,现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5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的对象是来该院接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患者中选出的100例,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在10~80岁不等,病程从1 d~1个月不等。

1.2 方法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21例、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26例、后半规管Semont摆动法38例以及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15例。

2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2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2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分析王一红;黄晓娟;黄英【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16【摘要】目的分析2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方法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诊断223例BPPV患者,后、前半规管BPPV采用Epley 和Semont法复位,外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Barbecue翻滚法复位.结果后半规管BPPV 152例(68.16%),外半规管BPPV60例(26.91%),前半规管BPPV 1例(0.45%),混合型10例(4.48%).经一次复位成功的175例(78.48%),需多次复位成功的33例(17.79%),复位后复发的11例(4.93%),复位后耳石移位的3例(1.35%),多次复位不成功的1例(0.45%),总有效率99.55%.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安全有效,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是复位成功的关键.【总页数】3页(P2387-2389)【作者】王一红;黄晓娟;黄英【作者单位】350001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350001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350001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分析 [J], 韩海燕2.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J], 陈玲3.手法复位结合体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 [J], 肖辉4.手法复位结合体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 [J], 肖辉5.单纯手法复位与手法复位加敏使朗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 [J], 王斌;熊涛;熊素芳;周燕飞;王丹;许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复 涛 宋云晖
【 要 】 目的 摘
王燕
李波
对 2 例 3
观察 手法复 位治疗 良性 阵发 性体 位性眩 晕( PV) 效 。 方法 B P 的疗
BP P V患者分别给予 E l 复位法及 B reu pe y abce复位法治疗 , 观察疗效 。 结果 位治疗均明显好 转。 结论
简单 , 全 。 安
缺血有关。高龄 、 偏头痛 、 高血压 、 高脂血症和脑卒 中可能是 B P P V的独立危险因素_J 2。多数学者认为 , 6
脱 落 的耳 石 在 头位 变 动 或震 动 时导 致 内淋 巴两 侧 前庭 功 能 平 衡 失 调 为 其 主要 发 病 机 制 , 括 “ 腹 包 壶
DO :03 6/ma.s . 7 - 942 0 .1 2 I1 . 0c .i n1 34 0 .090 . 1 7 Js 6 0
2 3例 B P 患 者 经 手 法 复 位 治 疗 后 有 l PV 5例 (52 %) 6. 2 明显 好 转 ( 晕缓 解 , 站立 行 走 , 目难 . 眩 能 闭
立征阴性 )5 2 . %) , 例( 1 4 好转( 7 眩晕 明显减轻 , 能站
立行 走 , 目难 立 征 阳性 )3例 (30 %) 明显 疗 闭 , 1. 4 无 效 。 1 内 3例 (30% ) 周 1.4 复发 患者 经重 复 手法 复位 治疗 后均 明显好 转 。
抗 眩晕药 物及 改善 循环 的药 物 。 周 内避免 头悬 位 , 1 睡 眠时 以半 卧位为好 , 免剧 烈活 动 。 避
结 果
为 突发性 眩晕 、 恶心 、 吐。病 程 1 , 呕 ~7 给予全 面神 d
经系统查体 , 测双上肢血压 , 行心电图 、 血糖 、 血常规
及头 颅 C T检查 。1 患者行 头颅 MR 检查 ,排 除 6例 I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 1 5日 3 卷第 1 09年 月 第 2 期 C iJ og d e ,n a h hn s r dJ ur l P ta M a y
! 1 : l n翌 0 . 1

51 ・

临 床 论 著 ・
手 法 复 位 治 疗 良性 阵 发 性 体 位 性 眩 晕 2 3例疗效观察
作者单位 : 4 0 2 2 5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医院神经 内科 6 通信作者 : 贾复 涛, m i j19 6 . m E a :t @13 o lf 8 e
头部 向健 侧转 4。 ,然 后让 患 者快 速 向患 侧侧 卧 , 5
资料 与 方法
1一般 资料 :选 取 2 0 年 6月至 2 0 . 07 0 8年 6月
并维持 6 , 0 再让患者快速移动身体取坐位 6 再 S 0, S
至对 侧 卧位 , 时 患者 头面 向下 4 。 , 持 6 , 此 5 维 0S缓
BP P V以外疾病所致 眩晕 ,同时符合 B P P V诊断标
准1 ( ) 位改变诱 发 眩晕 。() 3 1头 ] : 2眼球震 颤 。( ) 位 3头 试 验 阳性 。并 根 据 表 现 分 为 后 半 规 管 B P ( C PV P — BP 1 P V)9例 (2 % ) 和 水 平 半 规 管 B P ( C— 8. 6 PV H B P 4例 (74 。P .P V诊断 标 准 [ ( ) P V) 1. %) CB P 4 1头位 1 : 改变 ( 坐起 或躺 下 ) 发短 暂 眩 晕 。( ) i H l ie 诱 2 Dx apk — l 试验 阳性 。 CB P H .P V诊 断标准 l( ) 1平卧位 翻转或转 5 l : 头时诱 发短暂 眩晕 。( ) 2仰卧侧 头试验 阳性 。 2方 法 : 据不 同类 型 B P 分 别 给予 手 法复 . 根 P V, 位 治疗 。1 9例 P —P V患 者给 予 E ly 位法 [4 CB P pe 复 5 1 ,
讨 论
B P 又称 耳石 性 眩晕 症 ,其 原 因及 发病 机 制 PV 迄 今 未 完全 阐明 , 因可 能 与前 庭 老化 、 性 反应 、 原 炎
例 H .PV患者给予 Breu 复位法[ p y CB P a ce b 3 l 复 1 e 。E
位 法 : 者 坐位 , 治疗者 帮助下仰 卧头悬位 ( 患 在 约
手法复位治疗后 明显
好转 1 5例( 52 %)好转 5例( 1 4 , 6. 2 , 2 . %)无效 3 (3o %) 1 内复发 3例( 3 4 , 7 例 1. 4 。周 1 . %)重复手法复 0 手法复位治疗 B P P V疗 效较好 , 复发病 例重 复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ei a xs ap — bn n r ym l o gp o
sinletoB P 是 最 常 见 的周 围性 眩晕 , ioavrg,P V) t i 发病 率 为 6/0万IB P 占眩晕 患者 的 2 % 5 %囝 我 41 1 P V _ , 0 0 。 们对 2 3例 B P P V患者 进行 手法 复位治 疗 , 取得 较好
的疗 效 , 现报 道 如下 。
3 o )并 向患侧 扭 转 4 。 , 0 , 5 出现 眼球 震颤 和 眩晕 后
将 头 转 正 , 续 向健 侧偏 转 4 。 , 继 5 再将 患者 头 部 连
同身体向健侧 翻转 ,使其侧 卧 ,头部偏离仰 卧位 15 然后坐起 。B re e 3 o, a c 复位法 : bu 先坐位, 扶患者
就诊 于我 院的 B P P V患者 2 例 。男 1 例 , 1 , 3 0 女 3例
年龄 3 2~7 岁 , 均年龄 (94±1 .) 。 l 平 5. 1 岁 主要表 现 2
慢坐起 , 恢复直立体位。每例患者可以重复应用手 法复 位 2~6 , 到症状 好 转 。手法 复位 后不 给予 次 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