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民营手工业衰弱
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分析,苏州出现了“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这种雇佣劳动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2.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卡片中商帮、工商业市镇和手工工场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故选D项。

答案:D
3.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这反映了其政治主张是( )
A.维护旧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答案:C
4.鲁迅书评:“全书所写……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此书应是(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贾府兴衰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揭示出封建社会末世危机,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某古代科技著作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这一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农书》
D.《农政全书》
解析:玉米是在明朝后期传入我国的。

A项成书于南北朝时期,B项成书于元朝,C项成书于元朝,D项成书于明朝后期,故选D项。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

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二……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答案:(1)进步之处:①重视道德建设;②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③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标准:百姓的忧乐。

原因:①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专制主义强化;②商品经济发展;③理学走向极端。

课堂建构
基础巩固
1.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银两而立。

下列有关该碑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有( )
①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②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③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④当时机匠为改善经济待遇进行罢工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综观题干不难发现,《永禁机匠叫歇碑》就是永远禁止机匠罢工,机匠绝对不允许罢工,这样②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和④当时机匠为改善经济待遇进行罢工斗争明显正确,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

另外,《永禁机匠叫歇碑》不是反映“抑商”而是反映要“重商”,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2.重庆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

明清时期直接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原因是( )
A.明清商业的繁荣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解析: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商帮往往共同出资修建会馆,作为结交同乡、娱乐、洽谈商务的活动场所,而会馆也为研究明清时期商帮提供了重要史料。

答案:D
3.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白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美洲新大陆生产了17000吨。

而从1570—1644年,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2620吨。

材料说明( )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非外来货币干扰资本市场,如银行、证券等,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占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的表现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物价飞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说明王守仁(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解析:王守仁继承陆九渊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

由材料信息可知王守仁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王守仁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A
5.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最精彩处”在于( )
A.认为“工商皆本”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众治”
D.抨击“孤秦”“陋宋”
解析: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处”在于批判君主专制。

“认为工商皆本”也是黄宗羲的思想,但并非最精彩的地方;主张“众治”是顾炎武的思想,抨击“孤秦”“陋宋”是王夫之的思想,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6.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都是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所需的资源。

他以审慎的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的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这表明明朝科学( )
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
C.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D.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解析:《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通过科学的态度实地考察乃至亲自试验的结果,已经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B
7.清朝融合多种剧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的艺术是( )
A.昆曲
B.越剧
C.京剧
D.杂剧
解析:清朝道光年间,徽班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被誉为“国粹”,因此选C项。

答案:C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二》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
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材料四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他主张在燕南、燕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1)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四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先从材料一、二中概括朱熹和李贽的思想,然后结合二者所处时代的变化,分析他们对儒家学说态度的变化。

第(2)问概括材料三、四,然后结合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分析该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说明的问题: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2)思想主张:认识到了工商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

主要原因:明朝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拓展提高
9.清朝,北京门头沟煤矿资本多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

一方面,有“自备工本,赴窑开采”的“窑户”,有协助“窑户”管理窑务的“掌相”和“管账”;另一方面,有受雇佣的“窑夫”以及担任技术指导的“作头”。

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清朝( )
A.煤矿生产社会化趋势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煤矿的近代企业属性
D.政府对于民间开矿的态度
解析: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的特征,故A项错误;从材料“资本多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有受雇佣的‘窑夫’”,可知是有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B 项正确;近代企业属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清朝煤矿国家控制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清朝国家严格控制民间开矿,材料反映的是官营煤矿允许私人资本入股及雇佣劳动力,不能体现民间开矿,故D项错误。

答案:B
10.研究表明,明朝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朝中期,大
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朝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由材料“明朝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朝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

答案:C
11.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守仁“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表明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意思是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

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2.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的成书与汉朝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3.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学作品是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面貌。

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文学作品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作品应是( )
A B C D
解析:《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通过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故A项正确;《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但没有全面剖析整个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西游记》描述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的故事,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有一定的揭露,但没有全面剖析整个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三国志通俗演义》反映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但没有全面剖析整个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A
14.某校高一(3)班以“明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研究活动,以下是搜集到的部分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农业有很大进步。

各种作物品种增加,仅稻米品种每个地区多有几十种。

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新品种由国外传入,广泛种植。

植棉遍及南北。

浙西蚕丝、广东蔗田、四川茶园、福建蓝草(染料)、江南花生等,生产蔚为大观。

农村经济商品化动向明显。

手工业种类繁多,棉纺、丝纺、浆染、造纸、制瓷、铸铁、榨油、麻、糖等技术明显提高。

江南城镇大量脱离农业的手工业者进入民营手工业中,民营手工业地位反超官营。

工商业发展,带来城市兴旺。

新兴城市遍布南北,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围绕着城市。

这些市镇专业性很强,具有各自的特色产品生产。

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通货。

明朝,还出现了徽商、晋商、闽商、陕商、浙商等商帮,他们经营各类商品;资金能达百万两白银,这都为资本流通和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业上表现为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海外输入大量白银;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城市集镇兴旺……这些都在为资本主义化的生产准备着条件。

于是,生产行业内部的新气象——资本主义萌芽呼之欲出。

材料二
图一御制耕织图图二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图三采桑图
明中叶后,广东地区的铁冶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用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煽铁取利。

少则五六炉,多则一二十炉,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有学者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是各种因素的集合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能产生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选一幅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生产场景图,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哪种因素是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有利条件”,通过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场景图”,根据图二可知,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图中有织机多张,并雇有多人进行生产,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素。

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材料“广东地区的铁冶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用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煽铁取利”概括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因素”,只需在材料三“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中选一项即可。

第二小问“理由”,需要结合所选因素的消极影响来分析。

答案:(1)有利条件:①作物品种多、产量大;②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③海外输入大量白银;④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⑤城市集镇兴旺。

(2)场景图:施复夫妇成为机户。

特征:雇佣关系。

(3)因素:重农抑商或者海禁政策。

理由:①重农抑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任选其一,并说明理由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