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1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ZHUANTISI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1896年,孙中山说:“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这表明他()
A.决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B.对国家命运失去信心
C.坚定了革命救亡的理念
D.用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答案:C
2.孙中山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
A.“驱除鞑虏”
B.民权主义
C.“恢复中华”
D.民生主义
答案:B
3.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D.其创办都与维新变法有关
答案:C
4.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为孤立之性。
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也。
”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
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
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
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
解析:题干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改革仅从中国的历史上寻找依据,不向西方学习,A、C、D 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社会封闭保守,不吸收外国的经验,故B
项正确。
答案:B
5.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和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即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实际上是民权主义的体现,说明人们对政治革命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认识上存在错误。
故选A项。
答案:A
6.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解析:“民道”指民主制度,“天道”指君主专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明确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与题干中的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B
7.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
1923年8月,孙中山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
这表明()
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D.反帝反封建已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题干中孙中山“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和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说明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题干表达的意思,故排除。
答案:C
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没有触及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所以选A项。
答案:A
9.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把握题干中“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这一关键信
息,这反映了孙中山的思想已发生转变,题干中孙中山反对“租界,外国……压制中国人”,说明
他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故选B项。
答案:B
10.“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
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相比,它增加了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
故
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11.导学号95954024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
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共同目的是()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解析: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孙中山时期,日军
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B项错误;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故C项正确;
孙中山的言论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其言论
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C
12.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
特权和治外法权”。
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反映了国民
党有明确的反帝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1924年将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发展
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
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
的本意。
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
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要达到什么目标。
所谓“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含义?
(2)分析材料二,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的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目标: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含义: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不正确。
因为他主张的民族主义只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他主张的民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只能是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
(3)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
原因: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
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
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激活民族意识。
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1924年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摘编自栾锦红《孙中山研究的新台阶——“中山学”》材料三在巴尔干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孙中山指出,“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我中华为世界独存之古国,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平,不尚争斗。
乃忽逢此白祸滔天之会,有亡国灭种之虞,此志士仁人欲为人道作干城,为进化除障碍,有不得不以战止战者也。
”……巴黎和会后孙中山更清楚地认识到“国际战争者,无他,纯然一简直有组织之大张盗行为耳”。
——摘编自段云章《孙中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些思想对其领导的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
参考答案:(1)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2)转变:由“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
影响:辛亥革命中,“驱除鞑虏”思想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1924年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促进
了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战争,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革命志士应加强备战,准备进行反侵略战争。
四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启蒙思想家康德说:“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
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
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
政体原则产生影响。
”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C.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专制统治
D.启蒙思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条件
解析:材料“启蒙运动……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
的人们……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产生影响”反映了
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康德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之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
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
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
”康德认为
要实现启蒙,人们必须拥有()
A.毫无限制的自由
B.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C.追求财富的自由
D.私下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B
3.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
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
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
B.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解析:材料中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而卢梭主张人民有权通过暴力推翻政府,说明两人
对人民获取自由权利的手段的观点不同。
答案:B
4.“(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在政治方面,哲人
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拥有者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
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由材料可知()
A.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B.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进步
C.宗教改革抨击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D.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解析:由材料“‘社会契约’……‘行政权拥有者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可知,这一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了资产阶级的
制度设想,故该运动为启蒙运动。
由“消灭宗教的狂热”可知,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
缚,故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答案:D
5.卢梭认为“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的特点在于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基
于共同利益、针对共同目标、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
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封建王权
B.阐明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C.否定了宗教神学
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解析:材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成为法国大革命
的思想先导。
故选A项。
答案:A
6.马克思提出,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
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是基于()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自然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解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
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
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
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的
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学说体系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
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从儒家思想中寻找有利于资
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成分,他们代表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1840年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后最初受到一些地主阶级士大夫的抵制,是因为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他
们担心启蒙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其统治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8.导学号95954046“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
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
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通之处”。
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封建专制与神学世界观,即反对权威;二者都提倡个性的解放,即强调个人自由,这与美式思维模式所倡导的反专制、求民主相吻合,故选A项。
崇尚理性与重视法制不符合宗教改革,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9.“文艺思想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彰显个性。
”西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资产阶级文艺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B.前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后者的产生与自然科学无直接关系
C.前者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思想,后者反对封建专制
D.前者遍及西欧各国,后者仅限于法国
解析: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其与文艺复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提出的设想。
答案:C
10.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时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解析:材料的逻辑关系是理性引领社会,而社会不断进步,故理性思考促进社会进步,A项符合题意。
B项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排除;从材料看,自然科学使人类支配整个世界而非追求王权公平,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打破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并未实现阶级平等,D项错误。
答案:A
11.“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抱有如此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和谐性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殖民扩张时代 B.文艺复兴时代
C.宗教改革时代
D.启蒙运动时代
解析:由题干中“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提倡理性和科学,“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和谐性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指的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也可以像揭示自然规律一样去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这与启蒙运动的特征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
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
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
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主权不受到限制,就等于是随意进行创造,并且向人类社会抛去一种过度庞大的权力,
不管它落在什么人手里,必定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柏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注: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
——摘编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参考答案:(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
(2)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
“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可能会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备全面实施的可行性。
实践上: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
13.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
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
……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
……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谈谈你对康德的“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
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发生和发展;影响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