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1: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

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

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

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

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

”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

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2:借书的故事
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

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

”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来,我带你们借书去。


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
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毛泽东把胸脯一拍:“我负责收齐归还。


“石三,舅舅的书借来借去,没有几本可借了。

”毛泽东深思片刻,“舅舅我送幅:‘只要世上人学才,何惧室内书借空。

’”舅舅被外甥才思敏捷出口又成一联,并乐意帮助的行动感动了。

“你喊了同学来,选几本书去看看也好。

”毛泽东自己也借了一本《三国演义》。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3:读书吃鱼一个理
毛泽东在他外婆家棠佳阁启蒙馆旁听《》的第二个月,毛泽东的二舅舅解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时,毛泽东插言了:“万物之数起于一,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这个我们知道。

舅舅你告诉我们读下文就行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向毛泽东问:“其内含意指什么?”毛泽东摇了摇头。

碰巧,这天中午,毛泽东的二舅母煮了一碗鲫鱼,一桌人吃饭,每个人可分得五六条。

毛泽东是第一次吃鲫鱼,鲫鱼先用油煎得金黄,再加佐料,端上桌子,满屋都香了。

鱼端上桌子,毛泽东与大表兄十哥就动筷子“会战”了。

鱼很香甜。

桌子下他已丢了不少鱼刺。

当毛泽东和他十哥,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毛泽东的二舅母轻轻的笑着走了过来,用手指敲了两下毛泽东的大表兄十哥:“你真笨,这么久了,一条鱼还没吃完,头上也冒汗了,还是吃得不快,吐出来的骨头还夹着鱼肉,多可惜。


毛泽东听了二舅母的话,也看了自己地下的鱼刺,也夹着一些没有吃干净的鱼肉,觉得不好意思,也停下了筷子。

这时,毛泽东二舅母又说:“运昌、南松、石三,你们吃鱼不要太性急了,夹了鱼要先找出它的脊骨,再顺脊背去掉两边鱼鳍的细刺,找到脊骨后轻轻的剥肉,就会利利洒洒地把鱼肉吃干净。

”兄弟几个按照舅母找刺剥肉的方法吃鱼,再也不那么费劲了,也不那么浪费了。

坐在一旁看着的二舅母、二舅舅笑了。

“石三,鱼好吃吧?”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问。

毛泽东随口回答:“好吃!”
“鲫鱼的刺多吗?鱼肉易剥吗?”毛泽东的二舅舅连连发问。

毛泽东知道二舅舅讲话可能会扯到读书,没有做声。

一边吃饭,一边听二舅舅讲话。

“满身是刺的鲫鱼,你们吃得那么轻松,其实读书和吃鱼也是一个道理。

读课文,先认字,后熟悉字意,才能知其缘由的意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读好书,否则就是一知半解。


毛泽东二舅父停了一会儿又说:“ 明朝的吴同,从小就跟着泥水匠学本事。

但他很懒散,师傅告诉他的事,都是草草了事。

他一心盼望着自己的手艺能像他师傅一样好,受人称颂,可是他又不从最根本的技术学起、练习。

有一次,师傅决定考考他。

要他在半个月之内盖好两间房子,吴同认为半个月盖两间房子太容易了。

不到十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两间房子。

可到第十天,天忽然刮大风下大雨,房子倒塌了。

师傅还没有看过房子,房子就没有了。

吴同心里既烦恼又羞愧。

从此,他下定决心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建房子的手艺,一步一步地学好。


毛泽东仔细听了二舅舅讲的故事,很受启发。

从那时候起,毛泽东读书养成读懂释通才收兵的习惯。

有些解不通的,释不清的,他就会翻《康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