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细胞的能量代谢第3节能量转换与释放二细胞释放能量的途...》147北师大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科目
生物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1课时(45分钟)
主讲教师
朱燕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新课程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

本节内容介绍了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呼吸作用,让学生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是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关于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先让学生分析相关的图片资料,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再让学生联想其他的实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
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ATP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等其他生命活动的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2)说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读书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比较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

培养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及对比、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
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四、学情分析
由于一直在积极贯彻我校推行“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已经十分熟悉,本节课依然采用“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知识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本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即“三维互动”教学模式。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的三维立体互动模式。

按照“课前预习—课上自主学习—小组
合作探究—课内检测”的步骤,具体实施过程为:
(1)检查学生的学案预习情况,学生互相研究解决问题,对于自学中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作为课堂重点讲解的问题。

(2)互联网搜索教学的方式,启发性的语言,由感性认识入手,以小组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轻松的步入知识殿堂,在好奇心和表现欲的作用下,加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民主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自主去合作去探究,大胆拓展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的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由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教师补充。

利用学案提供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教师及时讲解。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新课
检查学案预习情况
一、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采访参加“一二九”长跑的同学,运动员进行体育比赛时,与平时相比呼吸快慢在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体运动过程中所需能量从何而来?进入人体的氧气到哪儿去了,有何作用? 组织同学公布学案预习自测部分答案。

以酵母菌为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小资料: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新鲜的面包为什么松软?酿酒是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

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由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运动过程中呼吸为何加快,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两名同学将预习答案进行展示,对有争议的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新鲜的面包比较松软是因为蒸馒头过程中CO2气体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要探究的课题。

身边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交流研讨,同伴互助。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
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比较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1.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气?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吗?
2.细胞呼吸的产物有哪些?他们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

根据假设,学生在具体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教师此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并提出一些细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⑴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
⑵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怎样鉴定有无酒精的产生?
⑶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
请同学为大家讲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尝试作出各种假设。

1.酵母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

2.酵母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

3.
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4.细胞呼吸的产物有CO2,酒精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使设计方案逐步完善,通过绘图来表达实验意图和实验方法的选择。

小组代表陈述设计方案,同学点评提出意见。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
场所:
场所:
反应式:
反应式:
第二阶段
场所:
场所:
反应式:
反应式:
第三阶段
场所:
反应式:
总反应式
释放能量
应用
小组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提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促使课堂教育的动态生成。

通过交流评价,不仅完善了设计方案,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相关的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总结知识细节的能力。

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
请同学举例
教师补充例子:真空包装的食品为什么标注“胀袋勿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完成课后题
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

⑴包扎伤口时,用透气的纱布或创可贴。

⑵利用呼吸作用酿酒。

⑶花盆里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应及时松土。

⑷提倡慢跑。

★巧记小口诀:
生物氧化两类型,
有氧无氧均进行。

有氧脱氢后氧化,
一在基质余在线。

无氧呼吸两去路,
一为酒精二乳酸。

做导学案中的部分习题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口诀加深记忆
检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思路非常清晰,按着“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学案的流程,
坚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演示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能力,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这节课容量很大,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这节课才好不容易完成。

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还要提高。

2.在进行自主性学习之前向学生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还要细化,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其的干扰,避免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现盲目性、低效性。

3.教材中的内容较简单,自己对教材重新开发仍把握不够明确。

对有关反应式的强调不够。

当然还有好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这些也是我在今后实践中要及时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