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论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庄子文论要点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
所谓大音和大象中的大,并不是大小的大,而是指原始、原朴和至美。

老子将理想中的“大音”、“大象”看做具有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

然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要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和象征,才能使人从“有”和“实”联想和体会到更根本的“无”和“虚”,肯定了艺术本身在审美活动中的启发作用。

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大音和大象是“道”的显现,并不直接等于道,“大象”可被执,而道不可以被绝对把握。

“执大象,天下往。

”这是一种缘“象”而尽可能接近“道”的主体审美境界。

庄子的“得意忘言”论
庄子对言和意的关系,即语言和思维的看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先秦诸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一致,儒家强调努力用语言区充分表达思维内容,以做到最精确的程度。

老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庄子发展了这种看法,但并不完全否定语言,他认为语言文字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一种有限的、象征性的符号,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要借助语言本身在比喻、象征、联想等方面的特点,启发人们联系更深更丰富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传达出比语言文字本身表达出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过分轻视语言文字的作用,则有可能导致文字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或者导向了创作的神秘化。

虚静论
虚静是老庄认为创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

是道家体认“道”的途径和方法,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作品的关键。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要求人绝思弃虑,进入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要求主体必须远离一切功利性因素,不受欲念干扰,排除既有知识对心灵的束缚和奴役,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包含了这一含义。

另一方面,虚静状态并不是并非一味的消极抛却,还有更为积极的目的在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即为老子所言“涤除玄览”中的“玄览”。

这种认识应该建立在人的长期具体认识和实践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更高级的认识,才可能超越一切具体的、局部的主观的“视”、“听”障碍。

这种至高的审美观照是一种“体知”而非“认知”,它超越了直观的,经验性的内容,不只是事物的表象,而是包括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原理。

“虚静”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即重在内心体察体悟,而不重在理性思辨的特点。

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物化论
物化是庄子哲学中认为创作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中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这一观点建立庄子的对于道的认识上,庄子认为万物同归于道,在道的根本意义上,万物是“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主体能够用心灵自然之气,和谐于对象自然之气。

从而使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融合为一,使主体和客体进入到物化的状态,深入领会创造对象的外在形态特点和内在规律,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创造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会和造化天工相一致了。

也就是“以天合天”。

物化的意义在于使主体与客体完美的默契合一,不知是我是物,不知是物是我,和西方审美理论中的“移情”说不同之处在于:移情强调的是主体在对无生命的客体上投射了自己的主
观情感,观照的其实是另一个自我。

从主体入手讲到与客体的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