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检测(提高,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检测(提高,Word版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丽同学在观察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想: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

于是小丽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琴弦,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琴弦的编号及情况如下表所示:
(1)如果想探究发声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小丽应选择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

(2)如果想探究发声时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小丽应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

(3)通过查阅资料,小丽知道了琴弦的振动频率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如果小丽的实验无误,则可确定的是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一定比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振动时音调高。

【答案】④⑤①②③⑤
【解析】
【详解】
(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编号为④、⑤的琴弦材料,琴弦的粗细、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因此可用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编号为①、②的琴弦材料,琴弦的材料、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可用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

(3)在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需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表中符合条件的是③、⑤;由图知,琴弦越长,音调越低,③和⑤相比,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③较短,音调较高。

2.观察如图所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
图甲:该装置能探究声音是由___________产生的,还能探究声音的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的关系.
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左边竖直悬挂的乒乓球跳了起来,可以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
【答案】物体的振动响度振幅空气能量
【解析】
【详解】
图甲:装置演示的是,当音叉发声时,小球会被弹开,所以能探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音叉响度越大,即振幅越大时,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所以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因为两音叉并没有接触,中间隔着空气,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左边竖直悬挂的乒乓球跳了起来,是声波传递的能量对乒乓球做了功,可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音叉和示波器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关系。

在该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结果听到第一次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__ (选填“高”或“低”)。

图 (a)、(b)为该同学观察到的示波器上波形图的疏密情况,其中______________图为第二次实验时的波形图[选填“a”或“b”]。

【答案】高(a)
【解析】
【分析】
根据“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可知,本题考查音调,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求解。

【详解】
[1]由于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结
果听到第一次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所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示波器波形图上相等的距离内,(a)图波形稀疏,振动频率低,(b)波形较为密集,振动频率高,第二次实验振动频率低于第一次实验,因此图为第二次实验时的波形图(a)。

4.如图所示,一个正在发声的警报器置于密闭的玻璃罩内悬浮(与玻璃罩、底座没有接触),阿恩能听到警报器的声音。

步骤l:开启抽气泵后,阿恩听到警报器的声音逐渐变弱。

步骤2:关停抽气泵,玻璃罩内传出微弱的声音;再放进空气时,声音又逐渐变强。

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均有上述实验现象。

(1)上述实验说明了: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恩从气泵说明书上了解到:抽气泵无法把玻璃罩内空气全部抽出。

根据上述实验和信息,能否直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答: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玻璃罩内空气的密度(多少、稀薄程度)不能玻璃罩内无法实现真空,阿恩始终能听到声音
【解析】
【详解】
(1)没抽空气之前,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开始抽空气,声音开始变小。

说明玻璃罩内空气的密度(多少、稀薄程度)能影响声音的强弱;
(2)抽气泵无法把玻璃罩内空气全部抽出,即玻璃罩内无法实现真空。

所以根据上述实验和信息,不能能直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5.如图所示,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个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1)敲击直管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三根直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_号管.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气 3 不能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敲击直管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3号管子的频率最小,3号管子的音调最低.(2)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或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不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点睛】
(1)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探究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应用控制变量法.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质套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1)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①类比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可判断猜想1是_________的.
②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小组对像的清晰度与亮度问题作进一步探究.
①在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________.
②他们设想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所成的像都与b、c 两孔处三棱镜所成的像重合,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________(选填“大”或“小”).
③若开一个大孔,并在大孔处放一合适的凸透镜替代上述所有棱镜后,恰能在图丙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此像是_______的倒立实像;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_.
【答案】正确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小孔越大亮度越亮 C 小缩小更亮相等
【解析】
【详解】
(1)①根据题意知道,当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出现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则说明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可判断猜想1是正确的;
②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中即改变了孔的形状,没有改变孔的大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③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2)①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可能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的形状;
②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此装置类似凸透镜,过光心时传播方向不变,越靠近光心的光线偏折程度的越小,故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
③根据图知,物距大于像距,可以判断出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凸透镜和小孔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和物距相等,所以像的大小是相等的,因为入射到凸透镜上的光数量较多,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的像点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亮一些(2)①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所以,要想使光都会聚
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应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所示的形状。

②根据题意知道,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此装置类似凸透镜,由于过光心时传播方向不变,越靠近光心的光线偏折程度的越小,所以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些。

③由图知道,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像的大小由物距和像距共同决定,物距和像距都不变,像的大小不变,但凸透镜越大,像越亮,因为入射到凸透镜上的光数量较多,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的像点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亮一些。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探究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应选________作为实验器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________ ;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
(3)如图1,蜡烛放在画有方格的平板上,像的位置在________;(A/B/C/D),在该位置放一光屏,屏上________(能/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像;(4)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此时成两个像对应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前后两个面的距离,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两个像的中心距离为________mm.
(5)如图2,小丁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
(6)小丁同学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镜后的蜡烛,都无法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茶色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B 不能虚玻璃板太厚 6 C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或玻璃板为竖直放置)
【解析】
(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研究平面镜的成像实验时,因为用平面镜不能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不能用,为了减小环境光线对成像的干扰,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应选茶色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实验时像和物体可以完全重合,所以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3)如图,蜡烛放在画有方格的平板上,根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特点,可知像的位置在B处;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由反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所以在该位置放一光屏,屏上不能承接到像.
(4)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板的两面都能成像,即会成两个像,此时成两个像对应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前后两个面的距离,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后面的像物距和像距都大了3mm,所以两个像会相距6mm.
(5)要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如图中的字母:ATV都是左右对称的,所以不能达到目的,C字母左右不对称,所以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C图;
(6)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镜后的蜡烛,都无法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或玻璃板未竖直放置),此时像不在桌面上,所以不能重合.
点睛: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
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避免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所用刻度尺是为了____________
(4)玻璃板要和水平桌面_________
(5)若点燃的蜡烛距玻璃板15cm,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______ 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6)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和A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
(8)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所示,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A/B)处.
【答案】2mm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测量物距和像距垂直 30 不能虚像不变前
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 A
【解析】
【详解】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避免出现两个像。

(2)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能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为了证明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实验中要使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体到镜面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即测量物距和像距。

(4)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对称,只能当镜面与水平桌面垂直时,成像的位置才在水面桌面上,否则会偏高或偏低,影响实验的进行,所以玻璃板一定要和水平桌面垂直。

(5)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故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5cm处,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cm,故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
离是15cm15cm30cm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白纸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6)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7)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和A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因为是点燃蜡烛A的反射成像,只能在A的一侧看到此像,所以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可以说明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这个步骤为了探究: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

(8)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像和物体是关于镜面对称的,由图知,像A与物体是对称的,符合成像规律,所以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A处.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除了熟练掌握成像规律外,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

9.2016 年 9 月 25 日,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落成,并开始接收
来自宇宙深入的电磁波。

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
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某兴趣小组同学看到报道后想探究“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他们查找资料后发现。

经典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似,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

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焦,因此,射电望远镜天线大多是抛物面。

于是他们联想到抛物面可能跟凹面镜工作原理相同,并作出以下猜想:猜想一:抛物面上的反射是否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猜想二:平行于主轴的电磁波经抛物面反射后,反射的电磁波是否会聚于一点。

猜想三:抛物面对电磁波起会聚作用,是否焦距越小,会聚本领越大。

为了探究猜想一,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直尺、铅笔、量角器和激光光源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为了让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应该选________(填字母)竖着放在甲图中的平面镜上,这是因为光在所选物品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

A.平面镜 B.凹面镜 C.透明玻璃板 D.硬纸板
(2)他们用铅笔描出光路,然后用凹面镜代替平面镜,让ON 正对凹面镜弧面顶点,并保持光线EO 不动,如果出射光线与OF 重合,就说明猜想一是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为了探究猜想二,他们找到如图乙的小型卫星电视接收器,准备按丙图完成实验。

(3)他们将平行光源正对抛物面,然后将一小纸板在抛物面前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一光斑其实就是凹面镜的焦点,所以抛物面对平行光也有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4)通过(3)的探究他们明白,在射电望远镜中,如果接收电磁信号,真正的信号接收天线就放在抛物面的________________处。

(5)巨大的反射面把遥远星体发来的微弱的光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比较亮的像。

把照相底板放在成像的位置上,就可以把那些暗淡的恒星的像照下来。

人们利用这种天文望远镜已经看到距地球一百亿光年远的恒星(一光年就是光一年通过的距离).根据这段话判断凹面镜在本题中成_____________像(“实”“虚”)。

【答案】D漫正确会聚焦点实
【解析】
【详解】
(1)能从不同方位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四个选项中只有硬纸板能发生漫反射,实验时让光贴着硬纸板入射,纸板前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用凹面镜代替平面镜,让ON正对凹面镜弧面顶点,并保持光线EO不动,利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果出射光线与OF重合,就说明抛物面上的反射也遵从光的反射定律,即说明猜想一是正确的;
(3)将平行光源正对抛物面,然后将一小纸板在抛物面前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一光斑其实就是凹面镜的焦点,所以抛物面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4)射电望远镜工作时,把天体投射来的电磁波通过接收器的反射,汇集到望远镜焦点,从而获取宇宙相关信息。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根据“巨大的反射面把遥远星体发来的微弱的光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比较亮的像”可知,这个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由此可判断凹面镜在本题中成实像。

故答案为:D;漫;正确;会聚;焦点;实。

1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自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转折。

(1)如图,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_____内。

(2)如果在实验中无论怎样折转纸板F,都看不到反射光束,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下表),根据这组数据,他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_____。

实验序号入射角α反射角β
①50°50°
【答案】不能同一平面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析】
【详解】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若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纸板E和纸板F不在同一平面上了,所以在纸板F上就不能呈现出反射光线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在实验中无论怎样折转纸板F,都看不到反射光束,其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故答案为:不能;同一平面;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某一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_℃.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_______(选填“多”或“少”).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
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8多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
(2)在相同的酒精灯下,向相同的烧杯加热,要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而实验中加热食盐水所用时间多,则其吸收的热量也多;
(3)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必须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保证质量不变,还有一个因素,得使两者的温度差相同,才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详解】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所以水的沸点为98℃;
(2)我们知道要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
(3)要比较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就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所以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才能比较,而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1)98;(2)多;(3)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1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