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精神与深圳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EXPERIENC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张莎莎,生于1986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课题(项目编号SZ2020D005)城市公众史学视阈下新时代深圳精神研究。

深圳精神与深圳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莎莎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深圳城市形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城市的典范不断被关注和研究,新时代深圳精神的确立对深圳城市形象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深圳城市形象塑造,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形象传播,推进深圳城市形象走向国际。

关键词:深圳精神;深圳城市形象;公众历史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5-0027-0002
深圳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到今天成为具有全球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其城市形象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观体现。

深圳这座在改革开放后由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正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典型示范,打造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一、深圳精神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深圳精神是深圳城市形象的关键内核
深圳城市形象构建的内核即深圳精神。

深圳精神,决定着深圳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深圳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表现出来的是深圳这座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具体表现形式受精神内核指引。

深圳精神从特区精神发展而来,同一时期全国还诞生了上海精神、珠海精神等一批具有改革开放特色的精神样本。

深圳精神这一概念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生长出新的内涵。

新时代深圳精神的实践从发展阶段看,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1990年概念的增补;第三阶段,2000年正式命名深圳精神;第四阶段,2002年公众参与概念新概括;第五阶段,2010年深圳十大观念产生;第六阶段,2020年深圳精神概念的“十六个字”凝练。

从发展目标上看,“深圳精神”的文化功能是在深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深圳从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定位到今天的“创新之都”“创新之城”“图书馆之城”“儿童友好城市”,其新时代深圳精神呈现出开放性、创新性不断增强的总体特点。

从实践内容上看,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开辟者,新时代深圳精神涵盖的层面延伸至历史、文化、教育、创新、科技、景观等多个层面。

从实践效果上看,
新时代深圳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精神文明的现实表现。

其价值引领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步调一致的,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深圳精神概念的确立。

深圳以2020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重新提炼概括“新时代深圳精神”。

本次提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概括出十六个字的“新时代深圳精神”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

其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深圳人的创新精神、包容胸襟、务实品格、法治自觉,形象刻画了一个个深圳奋斗人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全球标杆城市”的远大追求。

新时代深圳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精神文明的现实表现。

(二)深圳城市形象是深圳精神的外在表现
深圳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精神的外在表现,通过物质与非物质的方式传递信息。

通过空间、时间和人共同构建了城市形象的整体面貌。

同时,城市形象定位对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刻影响着城市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根据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定义城市形象的五个构成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要素设定,深圳的城市形象由深圳城市道路、城市区域、城市标志物、城市公民形象共同构成。

深圳的城市形象从道路、区域、标志物上展现出来的有:一是,改革开放前旧城区的历史厚度,包括历史学家与公众参与保存的潮汕、客家、广府和百分之九十五的全国外来人口带来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具有移民城市特色的新文化,例如深圳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景点和家族宗庙建筑等。

二是,改革开放后特区文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圳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的改革开放文化精神,
例如:东江纵队博物馆、象征深圳速度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等。

三是,城市景观维护,由公众参与的为公众服务的并具有现实公众关怀的史学实践,例如大运会旧址、市民中心、莲花山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

无不展现着深圳城市的旧面貌与新形象。

二、深圳城市形象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鹏形象的产生:基于城市历史形象的想象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运用动物图腾作为城市形象的特色,例如:广州被称为羊城,武汉被叫作九头鸟。

深圳的在册的历史记载虽然不算太久远,但是深圳的历史形象“大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大鹏展翅是图腾意义上的形象,而深圳大鹏的得名则来自城市的历史。

深圳过去常被人熟知的名称是“小渔村”,近些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力图还原深圳的历史本貌将历史拉回到600年前的深圳。

大鹏所城记载着深圳600年前的建城史,“大鹏”的由来也是出自这里。

大鹏所城建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保存之完整极为罕见,为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保存下了宝贵的古老记忆。

深圳市民中心则是从“大鹏”衍生而出的是“大鹏展翅”的建筑形象,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也是深圳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城市服务窗口,这座建筑以“大鹏展翅”的形象屹立于城市的中央,展示着深圳这座年轻城市昂扬向上的姿态。

近些年来,历史学家与公众提出深圳的历史值得挖掘,同时,深圳当下的历史也值得记录,在深圳市政协、深圳晚报的发起下,深圳搜集并记录市民口述历史资料,从2015年项目启动到2019年共记录百余条口
述史,
保存了改革开放后深圳人的重要记忆。

公众自觉参与城市文化保护,使深圳城市历史的形象正在逐渐复原和丰满。

(二)“孺子牛”:改革开放时期劳动人民形象的隐喻
“孺子牛”是深圳改革开放精神的外化
EXPERIENCE区域治理
形象,是由深圳政府主导的城市形象。

现在的深圳市委办公楼前屹立着的“孺子牛”雕像,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市政府办好特区的决心与精神。

同时,“孺子牛”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劳动人民形象的比喻,体现的是深圳建设者们不畏困难、无惧非议,踏实做事、建设深圳的坚毅品格。

“孺子牛”代表了不畏困难的基建工程兵形象。

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初,百业待兴,当地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为了迅速开展建设,国家决定抽调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

他们成为特区最早的“拓荒者”之一,打响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枪”。

“孺子牛”也是深圳创业的企业家形象,改革开放40年深圳民营企业家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开拓并诞生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这些都是改革开放时期深圳城市形象的写照。

(三)“深圳速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间与效率
追求高效率,成了深圳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鲜明特色,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也是由一代代深圳的奋斗者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的。

1984年,改革开放后深圳经历一段争议不断的时间,直到邓小平来到特区视察,肯定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深圳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才得到肯定。

同时,邓小平在珠海亲笔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再次肯定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建设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深圳从1979年GDP仅1.97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GDP606元,发展到2017年,深圳GDP2.24万亿元、人均GDP18.31万元,GDP年均增速达23%,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
圳速度”。

三、基于深圳精神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功
能与路径研究
深圳精神经过不断提炼和升华,能够完
整呈现深圳市民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具有推动城
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是,深圳
城市形象塑造还存在一些亟须调整的方面。

诸如深圳城市形象不具有统一性,深圳城市
形象传播亟须走向国际视野等,应该进一步
推进深圳精神引领下的深圳现代化城市形象
建构。

第一,继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价值引领。

深圳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
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同时,要深入
人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
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新时代深圳精
神与城市形象紧密联系。

深圳历史也是中国
改革开放的历史。

深圳城市发展经历了从理
想共同体走向现实共同体的过程,深圳精神
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深深烙印在深圳发展的
历史轨道上,深圳精神与国家制度和城市制
度发展息息相关、紧密连接。

深圳应该加强
新时代现代化城市形象建构,始终坚持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第二,明确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
定位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基础,有利于物质与
非物质城市形象的建构,有利于打造城市特
色。

深圳是党和人民缔造出来的崭新城市,
应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下城市风貌
的构成,塑造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城市形象。

另外,结合深圳科技创新的优势,打造智慧
城市建设,建立创新城市的整体形象。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形象塑造。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政府在定位城市形
象时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人而追求,
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进行操作,塑造以人
为本的城市形象。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目标统一,构建人民创新、人民需要、人民
享用的深圳城市形象,增强人民收获感和幸
福感。

第四,城市形象传播的路径多元化与。

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
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

城市形象有虚拟形象
与实体形象两类。

虚拟城市形象存在于网络,
属于非物质的形式,通过信息传播,公众
接收转化为城市印象。

互联网时代城市形象
传播的途径应该更加多元,利用网络推文、
小视频等形式,传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形象。

实体城市形象,即传统的城市形象,
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城市建筑、
城市公共服务打造整体性、统一性、先进性
为一体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吴松营,深圳精神文明建
设的回顾与展望[J].特区实践与理
论,2020(2):95-99.
[2]毛少莹,深圳文化的精神指纹与观
念内核[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4):98-
103.
[3]唐磊,深圳国际城市形象:域外“专
家意见”与“大众感知”[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1-49.
[4]陶立业,陆钰霜.治理能力现代化
与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力提升[J].四川行政
学院学报,2018,114(6):21-26.
(上接第13页)
进了营地教育在我国的普及与推广;而该行业也正在弥补自身不足,如内容端仍需大量专业型人才参与产出,增强教育产品的多样性、个性化,将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将营地教育服务的效应最大化等,促进了营地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完善化。

各方积极响应与推动营地教育相关政策的发展,致力于服务中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未来我国营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中国的营地教育事业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但行业格局分散,业内的市场参与主体仍处于分散式的发展模式,各地区的资源也处于割裂模式,行业运营管理体系不成熟。

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营地教育事业发展成长空间较为广阔,但短时间内仍会处于一个较为徘徊迷茫的状态。

另外,受我国宏观政策的刺激,未来将会有更多行
业与从业者进军该行业,这将导致业内素质
教育机构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也会带
来更多的机遇与合作,这样跨行业的交流有
利于业内经验积累,从而整体提升从业者的
素质,促进行业的发展与完善,甚至为我国
营地教育资源向海外输出提供契机。

四、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营地教育行业应
提升内容端输出质量,做到产品个性化、定
制化;产业链进一步细分完善,做到专项有
对应;机构更多的是要获得家长孩子的信赖
认可;市场参与主体在保证自身质量的基础
上,建立完善业内普遍认可的规范和运行制
度,使我国营地教育事业发展更加迅速稳健。

五、结语
尽管营地教育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仍
面临许多问题,但国家、地方政策大力扶持,
各方积极响应政策做好配合,这表该行业正
在繁荣发展。

中国营地教育行业的持续发展
升级,将使其在中国素质教育中担任更重要
的角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彬超.探讨营地教育与户外运
动跨界合作的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
技,2018(06):8-9.
[2]吴阳,刘媛,刘琼.我国中小规模
青少年营地教育机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3):56-60.
[3]南燕,文才新.我国营地教育
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普洱学院学
报,2020,36(2):121-122.
[4]薛露.青少年营地教育课程体系建
设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8.
[5]杨成.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
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
报,2018,32(03):36-40.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