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1.1疆域参考教案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疆域》参考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地理位置、领土范围、行政区划三个方面来描述我国的疆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文中重点阐述了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范围主要从领土四至点、陆地领土、海域三方面说明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我国基本实行三级行政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 (民族乡、镇)。

二、设计思路
要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理解我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首先要认识我国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

它们是谈论和了解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理解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前提。

而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要放到特定的空间背景去认识,即整个世界背景.所以,我们在教材开篇第一章设计了“从世界看中国",在第一节设计了“疆域”,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海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3、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识记我国的领土面积,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濒临的海洋
3、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播放《大中国》歌曲,请学生打开
世界地图,找到中国,描述她的具
体位置,引入优越的地理位置。

激发学习兴趣
优越的地理位置
1、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知识,接着
阅读课文图 1.1,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
置,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2、根据活动第1题第(1)小题,联系五带划分
知识,让学生继续读图,在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
位置.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
的纬度位置。

、3、让学生在图 1.1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问:我们祖国位于哪个大洲?面临哪个大洋?
与蒙古、日本对比我国的优势在哪?
、4、根据活动第1题第(2)小题,提问:我国的
海陆位置有那些优势?
、5、布置作业:撰写短文,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
优越性。

1、通过比较切实
感受我国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的
优越性。

、2、为了培养学生
的地理表达能力.
海陆兼备的大国1、读图1。

3,找出我国的最南、最北、最
东、最西自然地理界线,完成活动第1题
第(1)(2)小题。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2、读图1。

2,找出陆地面积与我国相当的国
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告诉学生我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 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
3、引导读图1。

3,完成活动第1题第(3)小
题。

4、读图 1.3,找出我国从北到南濒临的海
洋,以及近海分布的岛屿。

5、分组学习,讨论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并把观
点填入活动第2题的表格。

行政区划1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籍贯,并写在黑板上。


导学生分析籍贯包含的行政区划级别,导入.告
诉学生我国地域辽阔,如果管理不善,会产生很
多问题。

为了有效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
团结,我国基本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县
(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行政区
划.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目前我国省级行政
区的数量。

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第3题,熟
悉并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
简称和行政中心。

3、阅读“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由来”,了
解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历史继承性。

1、联系实际,有助
于理解。

2、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精神.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二)海陆兼备的大国
1、我国邻土四端:最北、最南、最西、最东
2、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14个陆界线长20000多千米
4、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5、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渤海、琼州海峡为
内海)
6、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三)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
镇)
2、34个省级行政区域: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尊敬的读者:
4、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5、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6、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