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标段K0+000~K2+600)
一、工程概况
垫江县明月大道贯通垫江县城区南北区域,位置走向与桂溪北路(即渝巫路)平行,相当于垫江县骨架路网体系中的“外环线”.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位于垫江县桂溪镇,南接长安大道延伸段,北接天圣制药厂.设计起点位于长安大道平交口,先后与南阳路、机关路、温泉路平交后,终点位于明月大道C连接线平交口,道路全长6111。

834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32米;中间有明月大道B连接线与北转盘平交,道路全长513.656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明月大道C连接线与明月大道平交,道路全长1381。

143m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终点接渝巫路。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垫江县县域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缓解城区内部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也为周边地块的开发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垫江县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标准
2.1 设计依据
(1)与业主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

(4)业主提供的《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业主提供地质勘察报告
(6)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
(7)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初步设计预审意见的通知》
2.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2。

2。

1国家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

2.2交通部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

2。

3建设部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
2。

2。

4地方规范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1999年)
2。

3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2010年10月,该工程正式立项,并由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责任公司担任项目业主。

受业主委托,我院开展了垫江县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新建道路工程设计项目。

2011年4月我院提交了方案初步文本。

2011年4月25日,我院向业主及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设计,之后多次与业主及垫江县规划局进行接洽,逐步完善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各项方案设计工作,在2011年6月我院提交了方案设计正式文本.2011年7月18日,我院再次向垫江县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文件.2011年8月垫江县规划局下发了《评审会议纪要》垫江规划纪要〔2011〕11 号文,原则上同意该工程设计方案。

2011年10月,项目业主委托重庆市涪陵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在11月中旬我院收到业主提交的地勘资料后,开展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的初步设计工作。

为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项目设计组根据各专业特点,在征求各专业设计意见后,对设计进度、设计内容、文件编制要求、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为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1月底提交了初步设计文件, 201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设计院进行了初步设计评审,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2.4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2.5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2012年06月,根据县领导、规划局、业主等多部门的协商,将明月大道延伸段和明月大道合并成一条线,统称为明月大道;将明月大道原有的40米红线宽度改为32米,采用5。

5米的人行道,2。

5米的非机动车道,16米的机动车道,2。

5米的非机动车道,5。

5米的人行道的路幅宽度,关于此事正式下发了垫江建委函{2012}146号《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

三、工程建设条件
3.1区域交通分析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1.1城市对外交通
沪蓉高速公路在城区有一个出入口,采用互通式立交与迎宾大道相连接。

沪蓉高速公路与主城区到高安镇的道路与沪蓉高速公路交叉,采用下穿式立交桥。

近期建设向东到高安镇的快速干道。

3。

1。

2城市交通
1.道路结构:道路等级主要分为三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路网结构规划考虑形成全县性的主干环路,城市交通南北为主,东西贯通,形成方格网加放射形状,并为远景道路发展留有余地。

工农路、人民路仍作为城市的主干路,桂东大道与桂西大道形成一环路,规划东方大道与西山大道形成二环路,另有迎宾大道连接高速公路与主城区,其余道路以这几条道路为骨架,连接各个功能分区。

2.在近中期逐步着手建设组团城市交通网络,改善与太平、新民的道路交通条件。

3。

停车场和公交站场:在工农路与人民路交叉处东北部设置公共汽车总站及调度指挥中心,并附汽车保养场。

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布置在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主要停放货运车辆;规划要求在城市南北两个工业园布置两个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主要布置交通枢纽和大型人流集散地。

沿主次干道及主要支路,每间距500—800米设置港湾式车站,及出租车停靠点。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在2012年以前居民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

4.长途客运站:扩建现状南北两处长途客运站,在高速公路入口处增设长途客运站一处.
5.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主干道为38-—80米控制,次干道为28——40米控制,支路为25米以下。

6.规划道路广场总面积334.6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1。

16%,人均占有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1.16平方米。

3。

2气象、水文地质
3.2。

1气象
勘察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大陆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冬季暖和,极少霜冻,多雾,日照时数少;盛夏时间长,多连晴高温和伏旱,雨量集中,多暴雨,常有洪涝发生;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春季回暖早,春早冷暖多变,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初夏及三秋期间多连阴雨.
根据垫江县气象站1957~2011年54年的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气温月为7、8两月,平均气温28。

4℃,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平均7。

3℃,最高气温为41.4℃(8月),最低气温—3.7℃(1月),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四季宜耕。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9。

4mm,年最小降水量为826.0mm,年最大降水量为1519.8mm(1971年7月).境内降雨充沛,但时间分配上不均匀.
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9月份,降水量为846.9 mm,约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6%,最大月降雨量为7月,降水量386.6 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100 mm。

多年平均日照时获得为1121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3。

4d,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35.5mm,多年平均风速1。

2m/s,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96d,多年平均年霜日14.1d。

勘察区内地表水系主要为居民人工修建的池塘,及因剥蚀形成的低洼地带,汇集有少量的地表水.
B线连接道道路及主线途径及跨越谢家河;主线途径及跨越坝下河。

谢家河该段平均宽度9m,调查期间,该河流流量为3m3/s,据访问,最大洪峰流量45m3/s;坝下河该段平均宽度8m,调查期间,该河流流量为2m3/s,据访问,最大洪峰流量50m3/s。

两河常年无水流,仅在雨季有流水。

谢家河常年水位在412。

26m左右,常年洪水位在413。

60m,最高洪水位414.72m;坝下河常年水位在420.66m左右,常年洪水位在423。

46m,最高洪水位425。

78m。

由于本次道路与小河相隔较近,所以,地表水对本工程影响较大。

3。

2。

2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拟建区地势较低,地形总体变化一般,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山包、陡坎等地形为主。

砂质泥岩、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坝、沟谷等地形为主,属于构造剥蚀、侵蚀浅丘地貌.拟建道路范围内地面高程403.20m~445。

56m,高差42.36m。

(2)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上处于梁平向斜北西冀,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30°∠12°.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调查表明,拟建场地无断层通过。

基岩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裂隙①产状281°∠68°,裂面稍粗糙,闭合状,延伸远,无充填,间距约1。

30m,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裂隙②产状30°∠66°,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延伸远,无充填,间距1。

2~2.4m,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勘察区总体上基岩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地质构造简单.
区内新构造运动较弱,地层产状平缓近水平,褶皱断裂不发育,地震活动微弱。

区域稳定性良好,场地岩体内构造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为地质构造简单的场地。

(3)地层岩性
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土、(Q4dl+el)粉质粘土、(Q4al+pl)细砂、(Q4al+pl)卵石,下伏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

现将岩土性能特征分述如下:
素填土(Q4ml)
紫红、黄褐、褐灰等色,主要由粘土、碎块石及角砾组成,碎块含量15—35%,成分以强风化砂岩、泥岩为主,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在2—30cm之间,结构松散,孔隙较大系房屋施工时堆积,堆积时间大于2年,填土未被污染,厚度介于0.5m~4。

4m,呈松散状态。

该层土石等级为Ⅰ级,土石类别为松土。

粉质粘土(Q4dl+el)
褐色、灰褐色,为坡残积成因,多呈可塑状,刀切断面较光滑,有少量光泽,粘性一般,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干强度中等.该层主要分布在斜坡表面低缓处和冲沟内,厚度较小,一般为0。

3m~8。

2m。

该层土石等级为Ⅰ级,土石类别为松土。

细砂(Q4al+pl)
青灰、黄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次含少量卵石,呈菱角形及亚圆形,稍湿,局部混少量粘粒,夹粉质粘土夹层,及朽木.该层主要分布在小河附近,厚度较小,一般为0.8m~8.4m。

该层土石等级为Ⅱ级,土石类别为普通土。

卵石(Q4al+pl)
杂色,主要由灰岩、花岗岩、白云岩等组成,呈亚圆状,一般粒径3~7cm,局部夹漂石,含量50~70%,卵石空隙间充填粘性土、粉砂及砾石,卵石坚硬,呈稍密状态,稍湿。

该层主要分布在小河附近,厚度较小,一般为0。

3m~7.4m。

该层土石等级为Ⅲ级,土石类别为硬。

泥岩(J2s)
棕红,紫红色,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长石、石英,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强风化泥岩厚1.1~4。

1m,岩质较软,岩芯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扁柱状,力学性能差,有风化裂隙发育。

中风化层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有少量层间裂隙发育,力学性能较好.泥岩土石等级为Ⅳ级,土石类别为软石。

砂岩(J2s)
褐色、灰白褐、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钙质胶结,粉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

强风化砂岩厚0。

6~5。

7m,岩质较软,岩芯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扁柱状,力学性能差,有风化裂隙发育。

中风化层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有少量层间裂隙发育,力学性能较好.土石等级为Ⅳ级,土石类别为软石.
(5)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
拟建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为农田积水及小河中流水。

在场区地势较低的河谷位置有少量地表水汇集。

地下水
道路沿线主要以斜坡和宽阔的沟谷为主,局部位置地形起伏较大。

根据钻探资料,拟建道路沿线沟谷位置土层厚度较大,斜坡位置土层厚度小,下部基岩为砂岩和泥岩。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该类型地下水由大气降雨及临近小河补给为主,储存在第四系松散土层中,含水能力受地形地貌以及覆盖层范围、厚度、物质成分以及透水性能制约,水量大小受季节、气候及临近小河水位影响大.
勘察期间,通过钻孔内水位观察,仅B线连接道位置钻孔内有稳定地下水位存在,主线及C线位置钻孔都无统一地下水位存在。

场地地下水与河沟水水力联系一般。

本次勘察对各钻孔均进行了地下水位观测,观测表明场地有地下水,且已形成较统一的地下水位面。

本次勘察对BK13进行了简的提水试验,水位能迅速恢复。

所以孔隙水较多,孔隙水量较丰富.钻孔BK13揭露地层:0。

00~0。

7m素填土,属透水层;0。

7~2.50m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2。

5~8.40m卵石,属含水透水层;
8.40~11。

70m细砂,属含水透水层;11。

7~19。

0m泥岩,属相对隔水层。

采用单孔潜水非完整井计算公式计算渗透系数:
计算公式:K=ω
ϖ
γ
S
H
R
Q
.
lg
lg
366
.0
1

(-
式中:Q-—-—涌水量,32。

6m3/d;
r ω—--—孔的平均半径,0.055m ; S ω----抽水孔内的水位降深,1.8m;
H1---—至过滤器底部的含水层深度,3。

7m ; K---—渗透系数;
R —-——影响半径,m 。

R=10Sw K ;
计算成果:渗透系数K=0.62m/d ,影响半径14。

1m 。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

场区内下伏基岩以泥岩、砂岩为主。

其中,泥岩属于粘土类岩石,含水能力和透水能力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砂岩有少量裂隙发育,是含水层,所处位置较高。

由于补给量小、补给能力差,水径流、排泄条件好,因此场区内基岩裂隙水含量较小。

地下水、土的腐蚀性
根据临近场区的建筑经验,场区内地下水为+
--23Ca HCO 型.根据《公路工程地
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 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拟建场地属于II 类环境,地表水结晶分解复合类、结晶类、分解类均无腐蚀。

拟建场区属于新开发区,场区及周边人口稀少,工业不发达,没有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源,场区内岩土层没有受到污染。

场区内岩土层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6)不良地质现象
经地面调查,拟建场区内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钻探资料,拟建场区内没有发现软弱夹层、地下采空区、地下硐室等。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内没有断裂构造通过。

道路沿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表现为:按照道路设计方案施工后,道路两侧将
会形成路堑边坡和填方路堤边坡。

由于道路建设和两侧土地开发利用存在2~3年的时差,因此道路边坡在道路施工时必须同时进行治理。

四、工程建设条件
4.1 区域地质条件及气象概况
勘察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大陆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冬季暖和,极少霜冻,多雾,日照时数少;盛夏时间长,多连晴高温和伏旱,雨量集中,多暴雨,常有洪涝发生;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春季回暖早,春早冷暖多变,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

初夏及三秋期间多连阴雨.
根据垫江县气象站1957~2011年54年的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气温月为7、8两月,平均气温28.4℃,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平均7.3℃,最高气温为41.4℃(8月),最低气温-3.7℃(1月),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四季宜耕。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9.4mm,年最小降水量为826。

0mm,年最大降水量为1519。

8mm(1971年7月)。

境内降雨充沛,但时间分配上不均匀。

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9月份,降水量为846。

9 mm ,约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6%,最大月降雨量为7月,降水量386。

6 mm 。

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100 mm.多年平均日照时获得为1121h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3。

4d ,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35.5mm ,多年平均风速1.2m/s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96d,多年平均年霜日14.1d 。

勘察区内地表水系主要为居民人工修建的池塘,及因剥蚀形成的低洼地带,汇集有少量的地表水。

B 线连接道道路及主线途径及跨越谢家河;主线途径及跨越坝下河.谢家河该段平均宽度9m ,调查期间,该河流流量为3m3/s,据访问,最大洪峰流量45
m3/s;坝下河该段平均宽度8m,调查期间,该河流流量为2m3/s,据访问,最大洪峰流量50m3/s。

两河常年无水流,仅在雨季有流水。

谢家河常年水位在412。

26m左右,常年洪水位在413.60m,最高洪水位414。

72m;坝下河常年水位在420。

66m左右,常年洪水位在423.46m,最高洪水位425。

78m。

由于本次道路与小河相隔较近,所以,地表水对本工程影响较大。

4.2地形地貌
拟建区地势较低,地形总体变化一般,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山包、陡坎等地形为主。

砂质泥岩、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坝、沟谷等地形为主,属于构造剥蚀、侵蚀浅丘地貌。

拟建道路范围内地面高程403.20m~445.56m,高差42。

36m。

4。

3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上处于梁平向斜北西冀,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30°∠12°。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调查表明,拟建场地无断层通过。

基岩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裂隙①产状281°∠68°,裂面稍粗糙,闭合状,延伸远,无充填,间距约1。

30m,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裂隙②产状30°∠66°,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延伸远,无充填,间距1。

2~2.4m,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勘察区总体上基岩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地质构造简单。

区内新构造运动较弱,地层产状平缓近水平,褶皱断裂不发育,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稳定性良好,场地岩体内构造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为地质构造简单的场地.
4.4地层岩性
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土、(Q4dl+el)粉质粘土、(Q4al+pl)细砂、(Q4al+pl)卵石,下伏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

现将岩土性能特征分述如下:
4.4。

1素填土(Q4ml)
紫红、黄褐、褐灰等色,主要由粘土、碎块石及角砾组成,碎块含量15-35%,成分以强风化砂岩、泥岩为主,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在2—30cm之间,结构松散,孔隙较大系房屋施工时堆积,堆积时间大于2年,填土未被污染,厚度介于0。

5m~4。

4m,呈松散状态.该层土石等级为Ⅰ级,土石类别为松土。

4。

4。

2粉质粘土(Q4dl+el)
褐色、灰褐色,为坡残积成因,多呈可塑状,刀切断面较光滑,有少量光泽,粘性一般,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干强度中等.该层主要分布在斜坡表面低缓处和冲沟内,厚度较小,一般为0。

3m~8.2m.该层土石等级为Ⅰ级,土石类别为松土。

4。

4.3细砂(Q4al+pl)
青灰、黄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次含少量卵石,呈菱角形及亚圆形,稍湿,局部混少量粘粒,夹粉质粘土夹层,及朽木。

该层主要分布在小河附近,厚度较小,一般为0.8m~8.4m。

该层土石等级为Ⅱ级,土石类别为普通土。

4。

4。

4卵石(Q4al+pl)
杂色,主要由灰岩、花岗岩、白云岩等组成,呈亚圆状,一般粒径3~7cm,局部夹漂石,含量50~70%,卵石空隙间充填粘性土、粉砂及砾石,卵石坚硬,呈稍密状态,稍湿。

该层主要分布在小河附近,厚度较小,一般为0.3m~7.4m。

该层土石等级为Ⅲ级,土石类别为硬。

4。

4.5泥岩(J2s)
棕红,紫红色,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长石、石英,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

强风化泥岩厚1.1~4。

1m,岩质较软,岩芯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扁柱状,力学性能差,有风化裂隙发育。

中风化层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有少量层间裂隙发育,力学性能较好。

泥岩土石等级为Ⅳ级,土石类别为软石。

4.4。

6砂岩(J2s)
褐色、灰白褐、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钙质胶结,粉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

强风化砂岩厚0。

6~5。

7m,岩质较软,岩芯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扁柱状,力学性能差,有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层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有少量层间裂隙发育,力学性能较好.土石等级为Ⅳ级,土石类别为软石。

4。

5水文地质条件
4.5.1地表水
拟建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为农田积水及小河中流水。

在场区地势较低的河谷位置有少量地表水汇集。

4。

5。

2地下水
道路沿线主要以斜坡和宽阔的沟谷为主,局部位置地形起伏较大。

根据钻探资料,拟建道路沿线沟谷位置土层厚度较大,斜坡位置土层厚度小,下部基岩为砂岩和泥岩。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4。

5.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该类型地下水由大气降雨及临近小河补给为主,储存在第四系松散土层中,含水能力受地形地貌以及覆盖层范围、厚度、物质成分以及透水性能制约,水量大小受季节、气候及临近小河水位影响大。

勘察期间,通过钻孔内水位观察,仅B线连接道位置钻孔内有稳定地下水位存在,主线及C线位置钻孔都无统一地下水位存在。

场地地下水与河沟水水力联系一般。

本次勘察对各钻孔均进行了地下水位观测,观测表明场地有地下水,且已形成较统一的地下水位面。

本次勘察对BK13进行了简的提水试验,水位能迅速恢复。

所以孔隙水较多,孔隙水量较丰富。

钻孔BK13揭露地层:0。

00~0.7m素填土,属透水层;0.7~2.50m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2.5~8。

40m卵石,属含水透水层;8。

40~11.70m细砂,属含水透水层;11.7~19。

0m泥岩,属相对隔水层。

采用单孔潜水非完整井计算公式计算渗透系数:
计算公式:K=ω
ϖ
γ
S
H
R
Q
.
lg
lg
366
.0
1

(-
式中:Q———-涌水量,32。

6m3/d;
rω—-—-孔的平均半径,0。

055m;
Sω---—抽水孔内的水位降深,1.8m;
H1——-—至过滤器底部的含水层深度,3.7m;
K--——渗透系数;
R-——-影响半径,m。

R=10Sw K;
计算成果:渗透系数K=0.62m/d,影响半径14。

1m。

4。

5.2。

2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

场区内下伏基岩以泥岩、砂岩为主。

其中,泥岩属于粘土类岩石,含水能力和透水能力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砂岩有少量裂隙发育,是含水层,所处位置较高。

由于补
给量小、补给能力差,水径流、排泄条件好,因此场区内基岩裂隙水含量较小。

4。

5.3地下水、土的腐蚀性
根据临近场区的建筑经验,场区内地下水为+
--23Ca HCO 型。

根据《公路工程
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 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拟建场地属于II 类环境,地表水结晶分解复合类、结晶类、分解类均无腐蚀.
拟建场区属于新开发区,场区及周边人口稀少,工业不发达,没有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源,场区内岩土层没有受到污染。

场区内岩土层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4.6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4。

6。

1室内岩土试验统计
本次室内试验,泥岩单轴抗压56组(168件);砂岩单轴抗压31组(93件)。

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附录G 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见表5。

3.2—1至表5.3。

2—12。

4。

6。

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泥岩: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 6。

99MPa 、4。

37 MPa ,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砂岩: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 5.36MPa 、3.28MPa ,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4。

6.3岩土设计参数选取 4.6。

3.1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土体物理、力学指标见试验报告,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详见附表1。

4.6.3.2原位测试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现场原位测试试验成果统计表4。

6。

3—1~4。

6。

3—12。

根据对场地内粉质粘土的标准贯入试验,统计相应原位测试数据于表5。

3。

2—1:
表4.6.3-1粉质粘土的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根据岩芯粘土粒径情况及动探情况可知,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

由表4.6.3-1可知,粉质粘土变异系数0.10,标准值8.11击/30cm ,为低变异性中软土。

根据对场地内细砂的标准贯入试验,统计相应原位测试数据于表4。

6.3—2:
表4.6.3—2 细砂的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根据岩芯粘土粒径情况及动探情况可知,细砂呈松散—稍密状态。

由表4.6。

3—2可知,细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11.2击/30cm ,为中软土。

根据对场地内卵石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相应原位测试数据于表4。

6.3—3:
表4.6.3-3 卵石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根据岩芯粘土粒径情况及动探情况可知,卵石呈松散—稍密状态。

由表4.6.3-3可知,卵石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击数平均值为5。

28击/10cm ,为高变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