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介绍
恐龙
百科名片
霸王龙复原图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另外在口语中~恐龙指丑女。
“恐龙”一词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一类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古动物~现已灭绝,(网络用语,当代相貌不好的女性。
中文名称:恐龙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外文名称: Dinosaur 蜥形纲~爬行动物
纲:
界: 动物界纲
脊索动物亚纲:双孔亚纲
门:
门目: 已灭绝
生物学上的恐龙
1
定义与基本属性: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出现及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名称的由来:
2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
恐龙复原图
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
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
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
自从1970年以来~许
3
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
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
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
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
近期发现的众多
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
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
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4
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亿2000万年前?,亿8000万年前,。
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
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
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
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
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
植食性的梁龙和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
霸王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
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
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
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
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
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的方法:
5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
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
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
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
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编辑本段]
恐龙时代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
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由于光照不再均匀~热量的传导也被海洋阻断~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
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
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因此生长其中
6
的动物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
但是由于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
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由于地球板块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块携带大陆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变化。
[编辑本段]
恐龙的发现
化石的出土:在历史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无法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相传早在1700多年前晋朝时代的我国~四川省(当时被称为巴蜀之蜀郡)武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
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
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
名字的由来: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
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
7
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
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
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他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从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
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
普洛特-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
8
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出145年。
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有记录以来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的类别
分类
其在在生物学上被列为一个总目。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臵。
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十分难看。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
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
9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
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
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地震龙或易碎双腔龙等。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
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
霸王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
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
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
如:鸭嘴龙、禽龙等。
10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龙。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
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
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
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具体种类,截至2003年,
早白垩世---Early Cretaceous-- 始初龙(Eoraptor)
美丽龙,Klamelisaurus,
11
异特龙(Allosaurus)西风龙(Zephyrosaurus)
鸟是今天的恐龙。
棱齿龙(Hypsilophodon) 禽龙(Iguanodon) 穆塔布拉龙
(Muttaburrasaurus) 无畏龙(Ouranosaurus) 马鬃龙(Equijubus) 高吻龙(Altirhinus) 南阳龙(Nanyangosaurus)
沉龙(Lurdusaurus) 康纳龙(Kangnasaurus)
荒漠龙(Valdosaurus) 福井龙(Fukuisaurus) 锦州龙(Jinzhousaurus)
腱龙(Tenontosaurus) 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
雷利诺龙(Leaellynasaura) 阿特拉斯科普柯龙(Atlascopcosaurus) 丝路龙(Siluosaurus) 快达龙(Qantassaurus) 闪电兽龙(Fulgurotherium) 热河龙(Jeholosaurus) 孔椎龙(Thecospondylus) 宣化龙(Xuanhuasaurus) 狭盘龙(Stenopelix) 祖尼角龙(Zuniceratops) 古角龙(Archaeoceratops) 朝阳龙(Chaoyangsaurus) 辽宁角龙(Liaoceratops) 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胜山龙(Ka
12
tsuyamakensaurus) 查干诺尔龙(Nurosaurus) 约巴龙(Jobaria) 极龙(Ultrasaurus) 亚洲龙(Asiatosaurus) 奥古斯丁龙(Agustinia) 蒙古龙(Mongolosaurus) 尼日尔龙(Nigersaurus) 伊斯的利亚龙(Histriasaurus) 雷尤守龙(Rayososaurus) 雷巴齐斯龙(Rebbachisaurus) 利迈河龙(Limaysaurus) 阿马加龙(Amargasaurus) 亚马逊龙(Amazonsaurus) 釜庆龙
(Pukyongosaurus) 江山龙(Jiangshanosaurus) 软
骨龙(Chondrosteosaurus) 阿拉果龙(Aragosaurus)
畸形龙(Pelorosaurus) 澳洲南方龙(Austrosaurus)
三叠纪时期复原图
鸟面龙(Ornithopsis) 毒瘾龙(Venenosaurus) 星牙龙(Astrodon)
优腔龙(Eucamerotus) 侧空龙(Pleurocoelus) 索诺拉龙(Sonorasaurus)
波塞东龙(Sauroposeidon) 雪松龙(Cedarosaurus)
高龙(Aepisaurus)
13
阿尔哥龙(Algoasaurus)
侏罗纪时期复原图
齐碎龙(Clasmodosaurus) 朱特龙(Iuticosaurus) 丘布特龙(Chubutisaurus) 大尾龙(Macrurosaurus) 怪味龙(Tangvayosaurus)
布万龙(Phuwiangosaurus) 潮汐龙(Paralititan)
戈壁巨龙(Gobititan) 安第斯龙(Andesaurus)
白垩纪时期复原图
14
一些恐龙拥有羽毛~如斑比盗龙。
恐龙的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栖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这其中最著名的也许就要属恐龙了。
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
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传统观点:
1.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击或地壳运动带来的火山喷发或气候变化和食物不够。
2.可能是因为地表产生变化、植物变少~恐龙不适应环境变化~无法与占优势的鸟类与哺乳动物争食物~慢慢从地球上消失了。
3.物种斗争说法。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
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4.大陆漂移说法。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
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5.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
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
15
都可能由此灭绝。
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6.被子植物中毒说法。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恐龙灭绝原因新说法:
1瘟疫后恐龙蛋受侵变质无法孵化
2小行星撞击地球
3哺乳动物变强~恐龙变衰
4气候变冷~恐龙无法适应
5因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导致恐龙性别比例失调~使恐龙无法繁衍下一代
6火山爆发~岩浆带来大量的有毒与对恐龙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大气、土壤或水等使恐龙患病最终灭绝。
7有些人认为~在远古时期~彗星撞到地球~使地表发生巨大变化~让恐龙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导致其灭绝。
其中2、7可归为一种学说~即天体撞击说。
3、5又可归为一种学说~哺乳动物进化说。
1、5也可归为一种学说~恐龙蛋遭袭说。
这些学说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因而至今尚未定论~究竟谁对谁错~孰是孰非~都需要更多的证据。
16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纭~但都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根据现有资料~共有如下学说~,有些学说已经被否认~无法一一列举,。
最新理论:
德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
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
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
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
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
近年来美国物理学
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
他在研究意大利
古比奥地区白垩纪
17
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
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
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
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
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
造成地表气候环境
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
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
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
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
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
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
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
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
~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
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
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
18
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
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
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
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
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
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龙幼仔化石的。
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
19
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
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
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
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
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
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
20
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
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
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中生代末大灭绝: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年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末或新生代第三纪初。
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