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教材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以朋友为话题,引出诗中的一对朋友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师指导学生书写“舍”。
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
意人字头的写法。
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4.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四).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播放范读古诗的视频。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3)学生配乐齐读,尝试背诵。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五)送别诗复习,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1、我们一共学了三首送别诗,体会送别诗的一个普遍规律:以情相送。
2、让学生用朗诵的方式送一送他。
布置作业:1、任选一首送别诗,想象当时的情景,写一篇小作文。
2、搜集有关描写真情的诗,如《游子吟》等。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柳青青、酒浓浓、情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