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名师卞之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名师卞之琳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_南开故事】
作者龙飞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到这首诗,我被久久地陶醉。

这首诗是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

他从自己一首长诗中抽出最满意的4句,故命名《断章》。

全诗仅4句、34个字,简洁清新,意味无穷。

卞之琳曾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拥有这样的大师,多么值得南开人骄傲!
延安-西南联大-南开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卞之琳应聘任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

1938年他利用暑假和4个月的军训时间,跟随何其芳、沙汀去了延安。

被爱情弄得不知所措的诗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一段特殊经历。

卞之琳一度随军,在前线写出不少战地通讯和诗歌。

回延安后,周扬安排他到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课。

卞之琳结识了音乐系系主任、作曲家冼星海。

冼星海告诉诗人,自己曾把他的名作《断章》谱成歌曲,并当场将全曲哼唱了一遍。

这使得卞之琳受宠若惊。

1939年夏,卞之琳离开延安返回川大。

学年结束,川大校方确知他去过延安,不予续聘。

于是他辗转来到昆明西南联大。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编制属于南开。

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他到南开执教。

和他一起从西南联大到南开的还有作家李广田。

来南开后,卞之琳在外文系任教,李广田在中文系任教。

两个好友住在校内的西柏树村,几乎天天都能见面。

外文系系主任司徒月兰是他们的近邻,她业余爱好弹钢琴。

琴声流淌,形成了西柏树村的一道独特风景。

由于《断章》,卞之琳已小有名气,再加上教学工作认真严谨,颇受学生们欢迎。

甚至中文系师生都非常关注他。

诗人也常有作品发表在天津《大公报》上。

卞之琳喜欢吸烟,李广田的女儿李岫当时还未满十岁,热衷于吃榛子。

一天,西柏树村的小卖部突然着火,大家都去救火。

待火扑灭
后,损失了些货物。

卞之琳对李岫说:“早知它着火,你去抢榛子,我去抢香烟,那多好!”让小姑娘觉得卞叔叔真逗。

一年后,卞之琳应邀赴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从英国回国后在北大执教,1953年又调往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诗人翻译家卞之琳是上世纪30年代徐志摩在北大任教时的杰出学生。

他深受新月派影响,也醉心法国象征派,并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作为诗人,他承上启下,本身是新月派,过渡到现代派,下启九叶派。

他写诗字斟句酌,苦思冥想,往往为了一个字,会达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

诗人高洪波这样评价卞之琳:“先生是中国诗坛的琢玉者。

他一生写的诗歌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

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诗作铮铮然有金玉之声。


的确,卞之琳惜墨如金,但每一句又都是精华。

初稿完成后,他每看一遍都有所改动,似乎永远不满意,力求尽善尽美。

他自称:“我偏又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结果当然只能出产一些小玩意儿。


法国文学研究家柳鸣九回忆这位老前辈:“不俗与精致可说是他最显著、最概约的特点。

他那著名的4句诗34个字,便是他精致中的精品,是他精致得最典型、最美的一次表现。


作为翻译家,卞之琳的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代表了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最高成就。

莎剧原著是以诗体为基本形式的诗剧,但绝大多数早期译本都用了散文体。

在卞之琳之前,只有个别译者用诗体来译,但他们或用自由体,或未严格对应原文的行数。

卞之琳主张外国诗歌翻译不但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要“以诗译诗”。

他按照汉语规律,提出每行10到15个字,用五“顿”,每“顿”有一个主要重音的翻译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形式,又具备汉语的韵律之美。

他提倡的译法,上升为翻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翻译家王佐良认为,卞之琳的译作字里行间活跃着敏锐的诗才,他是一位“诗人翻译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卞之琳集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于一身。

正如他的学生江弱水所说:“卞之琳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家,向我们展示他所追求的语言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做得比他更完美。


晚年生活卞之琳晚年住在社科院宿舍那栋4层楼的顶层,经常要把蜂窝煤搬上4楼。

每逢雨天,他家就漏雨,长期得不到修葺。

恰巧《北京晚报》“居京琐记”专栏编辑向他约稿,他便写了篇《漏室铭》,讲述他家遭受漏雨之苦。

文章发表后,漏室很快得到修葺。

《北京晚报》是当时北京唯一一份晚报,发行量极大,卞之琳一时间也因此在北京普通市民中获得了很高知名度。

一次他到医院看病,医生见到病历上的名字,便问:“您就是写《漏室铭》的吧?”
1995年,卞之琳遭受的最大打击莫过于妻子的病逝。

青林与诗人携手度过40个春秋,他俩的生活平凡平淡,又清醇温馨。

她的离去让85岁的老先生无比痛苦与悲伤,闭门谢客一年多。

晚年的卞之琳生活非常规律,一般8点起床,晚上12点以后睡觉,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时间用来读书和看报。

令人惊讶的是老先生居然爱看《足球报》,爱看足球比赛,对英超各队的情况也如数家珍。

有时候年轻人不知道某某裁判是谁,他却能准确地报出名字来。

2000年,90高龄的卞之琳病逝,有家报纸的标题是《写〈断章>的人去世了》。

《断章》成了他的代名词。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邮箱地址:******************.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