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融合言意的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教法I本版编辑/赵静
追寻融合言意的阅读教学
◎李忠琼
(建设小学瓯江校区,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把教学的重心有意或无意地偏向于“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读懂内容,理
解思想,体验情感即可。

其实,这是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很大误区。

“得意”最多只能
算是完成阅读教学的半程而已,因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语言,还有积累语言、运
用语言的重任,这个“得言”的半程是不能忽略的。

因此,“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
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它是一个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言
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一种
应然追求。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意兼得”有机融合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

”语文既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情意的载体。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打造“言意兼得”的教学。

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也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实现了“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从而,在课堂上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下面以《梅花魂》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借梅花写了一位老华侨的眷恋祖国之情怀。

这篇文章出自陈慧瑛之笔,情深语浓,文质兼美。

为了更好地领着学生兼得其言意,笔者通过品读词句、思辨感怀、迁移运用等融合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品读词句,言中析意
课文中,弄脏墨梅图和赠送墨梅图是作者笔力遒劲之处,是祖孙情、爱国情蕴含至深之处。

教学中,笔者重点引领学生品读词句,畅游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意小河。

教学片断:品读词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12自然段,用线画出人物的动作,用波浪线画出人物的神态,反复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想法。

(生自学。


师:通过刚才的默读和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我读出了一个酷爱梅花图的老人。

师:“酷爱”用得真好。

从何可见呢?
生:“我”不小心在墨梅图上弄了一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就大发脾气。

师:为什么外祖父发个脾气会给“我”如此深的印象?
生:读“有生以来,……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师:读得真好,你强调了“第一次”,让听的人一听就明白了。

读得更好的是,你将外祖父小心翼翼地揩拭图画的样子给读出来了。

请你再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听她是如何将外祖父的“小心翼翼”读出来的。

(生读。


生:她将“轻轻”和“慢慢”读得很有味。

外祖父对墨梅图万分爱惜全在她的朗读中了。

生:我还看到了感情很深的祖孙俩。

当母亲提到回国时,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外祖父,并且立即跑去问外祖父。

生:我读出了一个热爱祖国的老人。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课文中一共三次写到外祖父的哭,表现了外祖父思念深切,情难自禁。

|58|语文秋学通讯•小学|2019.6
本版编辑/赵静
这个片断的教学,笔者指导学生批注阅读,抓住具体词句,紧扣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再现人物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

这样,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机融合。

二、思辨感怀,意中练言
《梅花魂》情意浓郁,一唱三叹,语言饱蘸着感情的汁水,感情在富有张力的语言里起伏着。

教学片断:思辨感怀
师:老师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这篇文章有太多的矛盾之处,以及跟生活相比反常的地方,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反复朗读,如果有发现,就标注出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另有深意?
生:外孙女将墨梅花弄脏,外祖父大发雷霆,但后来外祖父却将自己深爱的墨梅图送给了外孙女。

我觉得这是一处矛盾的地方。

生:我觉得不矛盾。

外祖父大发脾气是因为爱墨梅图,送图给外孙女是因为爱外孙女。

故事的焦点都在墨梅图,是因为外祖父爱国。

在外祖父眼中,墨梅是祖国的象征,发脾气也好,送给外孙女也好,都是因为爱国。

这样一想,就不矛盾了。

师:你们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孩子,看得深,说得好,将课文的微言大义全挖掘出来了。

生:课文中三次写到外祖父哭了。

这外祖父是不是有点“矫情”了呢?
生:我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外祖父漂泊在异国他乡,许多年了,都回家不得,甚至外孙女回国,他都因年纪太大了无法回国。

他是太思念祖国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哭。

(投影出示)
1.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3.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师:这三句话都写了外祖父的哭,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生思维的火花,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特色,语言的规律,便在这样的思辨感怀中清晰起来,必然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三、迁移运用,“言意兼得”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言意兼得”的追求重理解更重运用。

这既是语文的核心,更是语文教学的必然。

教学片断:迁移运用
(投影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请同学们将这几句诗反复读几遍。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它们呢?
生: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愁,正跟外祖父的情感相吻合,可以用来表达外祖父的思国的情感。

师:让我们看看这几个诗句所在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有记得的,可以背一背。

每一首诗,作者都抓住了哪些事物来刻画的?(讨论达成共识,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佳节、兄弟、登高、插茱萸等;《山中送别》则抓住柴扉、春草等。


师:诗歌的创作是有规律的,比如这几首,都抓住了几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再串联起来,描画出一个整体的画面。

我们来回顾下,我们学习的《梅花魂》,都写到了哪些事物?
生:梅花、墨梅图、手绢……
师:现在老师有个想法,我们学习小组合作,创作一首诗歌,来表达外祖父的思国之情。

生:独在异国为异客,摩挙墨梅倍思家。

目送孙女上客船,独余白发思纷纷。

生:码头相送罢,日暮掩书房。

红梅年年发,墨梅开未开?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如何让秘密不再是秘密,如何让秘密为文章的主旨服务,“言意兼得”,文质兼擅?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读中写,读后作,在运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有两个“精灵”,一个是文字,一个是精神,如何让最恰当的文字表达最贴切的精神,凭借“言意兼得”,融合言意的教学策略呢?那就需要引领学生逮住这两个“精灵”,_边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边提升自己的精神修为。

这个片断的教学,笔者抓住看似矛盾之处点燃学
2019.6|语文秋学逓讯•小学|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