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解析版)单元测试八年级语文下册A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7题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8题4分,9题7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俨.然(yǎn)溯.洄(shù)皿.(mǐn)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o)佁.然(yǐ)箬.篷(ruò)袒.胸露乳(tǎn)
C.窈窕.(tiǎo)阡.陌(xiān)参差.(cī)辗.转反侧(zhǎn)
D.俶.尔(chù)好逑.(qiú)篆.章(zhuàn)落英缤.纷(bīng)
【答案】B
【解析】A. 溯洄sù;C. 阡陌qiān;D. 落英缤纷bīn。

故选B。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无人问津
B.往来翕忽佁然不动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D.辗转翻侧关关雎鸠
【答案】D
【解析】D项“辗转翻侧”应为“辗转反侧”。

3.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佛印居右不可久居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此中人语云如有所语
D.寻向所志,遂迷未果,寻病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在/待、停留;
B.都是是语气助词。

放在句末。

没有具体意义;
C.告诉/说;
D.寻找/不久。

故选B。

4. 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通人(仅,只)/乃不知有汉(竟然)/便扶向路(旧的,从前)
B.卷石底以出(翻卷)/俶尔远逝(忽然)/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C.如有所语(说话)/矫首昂视(举)/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D.寤寐求之(睡觉)/辗转反侧(翻身)/白露未已(尽、完)
【答案】D
【解析】D项有误,寤,睡醒;寐,睡眠。

寤寐,日日夜夜。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

辗转反侧,辗转:翻来覆去;反侧:反复。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故答案为:D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才.通人/卿今者才.略B.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C.便扶.向路/济困扶.危D.乃记.之而去/桃花源记.
【答案】B
【解析】A.仅仅,只/才干;B.都解释为“可以,能够”;C.沿、顺着/扶助;D.题,写/古代一种文体。

故选B。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记述事物的文体。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B.《核舟记》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来说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C.《小石潭记》一文抒发了作者谪居生活的苦闷、抑郁和忧伤的情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可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答案】D
【解析】ABC理解正确。

D“这些诗歌可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说法错误,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故答案为:D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答案】C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C.项应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交代同游之人”;“景随情迁”也应改为“情随景迁”。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

“潭中气氛”与“小潭源流”应互换位置。

8. 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以上这段话出自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____》,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想要知道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

【答案】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掌握情况。

这段名言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为保尔·柯察金。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结合语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可知,小说启发青年人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

9. 课文内容识记填空。

(1)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气蒸云梦泽(2)胡为乎中露(3)青青子佩(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名句默写要求: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课本诗文考前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

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鉴赏。

(1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

(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11.这首诗歌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分)
【答案】10.D11.【示例】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主人公心中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语作用、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D项表述错误,《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

1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把握。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

全诗三
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2~15题。

(9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④地寸余,流泉汨汨。

溯源而上,屡陟⑤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⑥。

(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注释】①瘦削:直立陡峭。

①踞:蹲坐。

①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

①藉(jiè):衬垫。

①陟(zhì):升,登(高)。

①灵壁:即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过桃源县明日:______
..交通:______ (2)明日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l)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1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落花,【甲】文中描写落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乙】文中描写落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桃花源,两位作者写的桃花源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答案】12.交错相通第二天
13.(1)(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

14.落英缤纷花蕊藉地寸余
15.(1)景色优美。

(2)环境幽静。

(3)依山傍水。

(4)位置隐秘。

(5)与世隔绝。

(6)祥和安宁。

(答出3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交通:交错相通。

(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要:同“邀”,邀请。

(3)句意: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不足:不值得,不必。

(4)句意:第二天经过桃源县。

明日:第二天。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重点词有:
(1)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2)泊:停泊;步:步行;至:到。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此处描写渔人看到桃花林后的景色,意为“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据此可知描写落花的句子为“落英缤纷”;
第二空:由【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汨汨”可知,此处为作者来到桃源洞口看到众多桃树、锦帐、满地花儿和泉水的美丽景色,据此可知描写落花的句子为“花蕊藉地寸余”。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两文内容,从【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中概括为:景色优美,环境幽静;
从【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和【乙】文“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中概括为:位置隐秘,与世隔绝;
从【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等内容概括为:生活祥和安宁。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

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

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

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

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

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三、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造岛神器”——绞吸式挖泥船》,完成16~19题。

(15分)
“造岛神器”——绞吸式挖泥船
①为了维护我们在南海地区的利益,从2013年开始,我们采取了“吹沙填海”的方法来建造人工岛,这些人工岛能更方便地捍卫我国在南海地区的权益。

建造这些人工岛,就离不开“造岛神器”绞吸式挖泥船。

②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我国的挖泥船还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③船舶制造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行业。

本世纪初,一艘3万吨载重量的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国外造价在1.6亿欧元以上。

船企及船东要想获得相关技术,就不得不向欧洲少数国家支
付高昂的技术开发费。

曾经,国家特批从荷兰换来一艘耙吸船,花了4吨左右
..的黄金。

如何才能建造技术过硬的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并将这笔高昂的技术开发费留在国内呢?唯一的途径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④从完全进口到限制出口,中国的“造岛神器”一次次飞跃的背后,三十几年来始终伴随着这样的一个名字——费龙。

从2001年起,35岁费龙带领团队开始研制改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改装设计工作。

而今56岁的费龙由于用脑过度,已将一头青丝熬成了雪。

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挖泥船设计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⑤大型挖掘疏浚船“天鲸”号是自航的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自2008年4月28
日开工,自2011年投产以来,在挖掘岩石与长排距疏浚工程中发挥了极佳的经济效益和极
大的社会效益。

“天鲸”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最瞩目的就是装机功率、疏浚能力均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天鲸”号。

由于其强大的挖掘和吹填能力,“天鲸”号被大家赋予了“造岛神器”的爱称,想来也是当之无愧。

⑥“天鲸”号的“杀手锏”是其强大的自航能力和先进的自动挖泥控制系统。

一般的绞吸挖泥船自身没有航行动力,“天鲸”号“可以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航行”。

“天鲸号”通过最前端绞刀的旋转将水下泥面挖松,通过船上离心式泥泵的作用产生一定的真空,把挖掘所得的泥浆吸入、泵出,再通过船上输泥管线排出。

并吹送到上千米乃至上万米外的指定区域,达到疏浚航道和围海造地的双重目的。

⑦2016年初,费龙团队开始新一代的“造岛神器”特种船舶“天鲲号”的研制工作,2017年11月3日下水启航,“天鲲号”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天鲸号”,即将向世人展示其惊人的力量。

“天鲲号”的挖掘功率位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

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达35米,带着高压泥泵的天鲲号可以在海里一边吸泥,另一边可以直接把泥输送到15千米之外的地方,为世界之最。

它大幅提升了我国填海造陆、航道疏浚、港口建设等领域能力,仅仅在8个月的时间里,天鲸号就填造了包括最大的永暑礁的南海5个礁
盘。

这样强大的填造能力,让“天鲲号”被冠上了“地.图编辑器
....”的昵称。

⑧从“天鲸号”,到“天鲲号”,中国“造岛神器”自航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制实力再一次让世人惊叹。

建造岛屿不仅仅是为了建造机场,同时这些的岛屿还具备了重要的军事意义,这些岛填造完成之后,我们的军队就可以驻扎在岛屿上,能够让海军的舰艇在停靠、补给,还能为邮轮做临时的码头,成为我国永不沉没的航母。

《科普中国》
16.结合全文,说说我国“造岛神器”绞吸式挖泥船大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4分)
17.请结合全文概括吹沙填海有哪些作用?(4分)
18.第①段划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3分)
19.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曾经,国家特批从荷兰换来一艘耙吸船,花了4吨左右
..的黄金。

【答案】16.我国“造岛神器”绞吸式挖泥船大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完全进口,自主研发,限制出口,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17.吹沙填海的作用:一是为了建造机场,二是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驻扎军队,停靠、补给舰艇,做邮轮的临时码头。

18.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直观准确地说明了“天鲲号”的长度、宽度和最大挖掘深度,突出了“天鲲号”的挖掘功率位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的特点。

(19.左右”是大约、上下的意思,这里是说国家特批从荷兰换来一艘耙吸船花了大约4吨的黄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我国的挖泥船还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第①段“曾经,国家特批从荷兰换来一艘耙吸船,花了4吨左右的黄金。

如何才能建造技术过硬的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并将这笔高昂的技术开发费留在国内呢?唯一的途径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第①段“从完全进口到限制出口”“我国挖泥船设计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可知,我国“造岛神器”绞吸式挖泥船大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完全进口,自主研发,限制出口,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建造岛屿不仅仅是为了建造机场,同时这些的岛屿还具备了重要的军事意义,这些岛填造完成之后,我们的军队就可以驻扎在岛屿上,能够让海军的舰艇在停靠、补给,还能为邮轮做临时的码头,成为我国永不沉没的航母”可知,吹沙填海的作用“建造机场;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驻扎军队,停靠、补给舰艇,做邮轮的临时码头”。

1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

根据第①段划线句中的“140米”“27.8米”“35米”可知,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达35米”直观准确地说明了“天鲲号”的长度、宽度和最大挖掘深度,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前文提到的“天鲲号”的挖掘功率位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的特点。

19.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定性:“左右”,大约、上下,起修饰限制作用。

带词解句:国家特批从荷兰换来一艘耙吸船花了大约4吨的黄金,可能多于4吨,可能少于4吨。

若没有该词,意思是:国家特批从荷兰换来一艘耙吸船花了4吨的黄金,与原意不符。

说明文语言特点:“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

(16分)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

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

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

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

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

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

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

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⑪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

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

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⑫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⑬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

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⑭风雪愈紧了。

⑮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20.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3分)
21.小说开头作者即扣住题目中的“雪”字来写,请分条回答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分)
2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雪夜出现的老人才是主角。

请说出
你的观点,并简要分析。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