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传播动因及问题研究(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 6期 (总第 58期
摘要:流行音乐以大众文化的身份被广泛接受, 同
时, 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带来新契机。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虽然有特色, 但在国际一体化、消费社会的宏观环境下, 新媒体为流行音乐传播带来的动力并未完全转化为正效应, 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传播动因的分析为基础, 进而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期望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能够将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有效使用, 促进流行音乐发展, 促进大众文化进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与新媒体起源于爵士音乐的西方流行音乐在二十世纪产生并得以空前广泛的流行,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性的解放、阶级矛盾的激化, 西方民众, 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美国黑人迫切要求运用大众音乐形式来表
达自己的呼声, 使音乐从知识阶层手中解放出来, 成为直接
表现大众自身的工具。

同时, 由于交通与商业的发达, 广播、电视与唱片事业的发展, 大规模的人种迁徙及多种民族文化的交融, 孕育了流行音乐的诞生, 并使之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

在我国, 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巨大发展。

但对流行音乐的界定并未达成统一, 有的倾向于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性、有的倾向于流行音乐是工业化制造的音乐、有的倾向于流行音乐自身通俗易懂、有的倾向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 等等。

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 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历史上看,它是在大众传媒上———并且是通过大众传媒———得以不断地发展的” 。

①因此, 从传播学角度以及从音乐本身来看, 流行音乐应该从传播媒介、人们的生活、流行乐自身具有的特性、流行音乐受众
等角度来界定。

即流行音乐是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广泛传播,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条件需要, 特定的受众 (特别是年轻受众所接受而获得群体身份 /认同, 通俗易懂而易于接受, 工业化制作而具有消费性的大众文化产品。

因此, 满足以上几点要求的音乐才是流行音乐。

但是, 当下社会进入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时代, 根据匡文波教授对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应该是“ 数字化互动式‘ 新媒体’ ” , “ ‘ 新媒体’ 是一个相对概念, 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 , “ ‘ 新媒体’ 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 “ ‘ 新媒体’ 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目前, ‘ 新媒体’ 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
态” ②。

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等特点, 尤其技术进步带来的廉价性, 给大众接触新媒体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种技术的进步, 如同麦克卢汉所预言, 使得地球成为“ 地球村” ,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同时新媒体环境的构成亦非局限于新媒体自身, 更应该关注到构成新媒体环境的其他因素。

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最根本的生存发展根基是经济环境, 亦伴随着政治文化背景, 因此, 新媒体环境应该是一个包含着经济、文化、科技甚至一些政策方针的因素。

在新媒体环境下, 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这种条件下
的流行音乐无需大规模工业化制作, 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
广泛传播, 但是它借助大众传播工具传播、
受众大都是年轻人、自身通俗易懂、具有消费性的特征仍然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 从流行音乐角度来看, 流行音乐的发展、成熟与媒体环境的变迁有着天然联系, 是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构建了完美平台、给大众与流行音乐的“ 亲密接触” 搭建了桥梁; 同时, 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流行音乐的制作、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提供了客观基础。

而当下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新媒体, 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而且它传播覆盖面广、获取便捷廉价、具有很强的互动
性、受众以及传者都可以是一般大众等特点使得流行音乐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展、使得大众成为传播的主体、使得大众行使一些新的权利。

流行音乐与媒体环境具有“ 天然” 联系, 新媒体的出现对流行音乐的传播亦带来空前影响, 比如网络歌手、歌星的出现、网络歌曲的免费下载、流行音乐的播放工具简洁易携、音乐的创作技术更加先进等, 这些都使得流行音乐更为贴近大众生活。

流行音乐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促进经济发展的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愉悦的工具, 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动因, 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使其功能最大化的在正面呈现是流行音乐应该具备的。

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传播动因分析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流行音乐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变化,人们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 那么, 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音乐传播的动因具体有哪些
方面? 1、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流行音乐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 由于现代大众传媒可以将各种流行现象以最快的速度转换
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传播动因及
问题研究
鲍海波,朱叶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学术平台———传媒研究
92
2009年第 6期 (总第 58期
2009
年第六

成各种信号, 并以声、光、电、文字、图片、数字等多种形式给予广大受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从而增加了人们了解流行和
介人流行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 ③
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中, 流行音乐的传播途径呈现数字化的新形式,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大众能够便捷、廉价地接触到流行音乐, 同时网络这个平台使得一般大众参与到传播中, 因此, 大众也成为流行音乐的演唱者, 甚至成为流行音乐明星。

庞龙、香香、林俊杰等网络歌手, 通过网络将自己的音乐传播给大众, 从而获得大众的认可而成为广为人知的演唱家就是流行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优势的表征。

大众还可以通过网络流行音乐排行榜快速地获取时下正在为受众所接受的流行音乐, 而且大众通过网络交流形成对流行音乐的“ 口碑营销” , 使得流行音乐广泛传播。

所以, 新媒体为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搭建了新型的传播平台。

技术进步亦给流行音乐的制作、载体带来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 为流行音乐的制作带来数字化的制作手段以及可以
随身携带的新型载体 (MP3\MP4\IPOD等。

数字化的制作技术为流行音乐的制作、剪辑、编辑带来近于完美的制作方式, 比如歌手在录制中某一个地方出现问题, 可以通过对那一个小部分声音的处理达到制作的初衷, 而不是如同新媒体出现之前, 整首歌都需要重新演唱, 这就为流行音乐在录制后的后期制作中提供了方便而优秀的措施。

同时新型的音乐播放载体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客观条件, 尤其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可随身携带的播放载体更为廉价, 为普通大众获得流行音乐提供了机会。

2、新媒体促使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传向更深更广。

新媒体环境下, 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 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亦有所革新, 因此, 流行音乐的文化吸引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加强。

从流行音乐自身的表现内容上讲, 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内容为主要的创作题材, 对个体心理情感世界的观照为主, 强调自我, 易于沟通交流, 引起共鸣。

另外, 流行音乐的演唱一般说来都是音区适当, 接近人声自然音域, 旋律易记易唱, 构简单精致, 聆听歌曲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极富自我, 对每一首流行歌曲, 大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 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

但是, 这些只是构成流行音乐具有很强参与性的因素。

流行音乐的主要接受群体是年轻人, 作为一种亚文化, 最初产生就有自己文化背景,同时它的出现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人生追求、性格爱好。

“ 流行音乐是一种以歌曲演唱形式为主的音乐艺术, 其歌词表达通俗易懂, 感情体验单纯直接, 可以最大程度的将音乐艺术具体化, 使听众得到生
动而相当准确的印象。

” ④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缺乏理解的深度, 相对于高雅音乐它是一种“ 热媒介” , 受众在听的时候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理解精力就可以获得身心愉悦。

新媒体环境下, 大众可以自主创作、传播具有自身个性的音乐, 例如网络歌手网站上的“ 草根” 音乐人演唱的音乐、手机彩玲的一些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不同人的自主选择, 因此, 它们的亚文化色彩更为浓厚。

有学者说“ 流行音乐不仅自身体
现着时代的潮流, 反映了大众的心声, 是当代社会变化的一个风向标,而且它也与其它类型的文化文本相互观照, 形成一种镜像效应和互文关系。

” ⑤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 就是一定时期文化的风向标, 尤其新媒体技术条件使得这种文化更趋向大众, 大众更易理解与接受。

法国学者吉拉德说:“ 与公共权威自主的文化产品相比,
市场化的工业产品会更有力地将文化民主化和非中心化。

” ⑥
事实上, 媒介技术的发展在文化的民主化和非中心化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新媒体环境下, 流行音乐网站、手机彩铃和铃声、 KTV 以及流行音乐制作技术和播放技术的发展, 人们无需购买价格高昂的正版 CD 或者音质低劣的盗版 CD , 就可以获得满足自己身心的音乐, 因此, 流行音乐作为通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显示出自己的先天优势。

同时, 在后现代主义的今天, 文化不是局限于一定的文化精英。

随着社会的进步, 政治更为文明、经济更为发达, 一般的大众也具有获得文化的机会, 但是一般大众获得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尤其对于年轻人, 生活经历少、文化积淀浅。

所以,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 在文化层次不高的人群中显示出自己的天然优势。

3、新媒体技术条件处于消费社会之中, 消费社会制造了
对流行音乐的消费冲动。

因此,
已经具有产业化特点的流行音乐必然受消费社会的支配。

周宪认为:“ 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 大众文化的流行趣味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即把艺术的接受活动视为单纯的娱乐性活动; 其二是对特定程式和俗套的依赖, 即流行趣
味往往呈现为相应的程式和俗套。

” ⑦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 难逃消费社会之影响。

在这种宏观语境中“ 主导文化所张扬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秩序失去了往昔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种日常意识形态获得了市民社会、市民阶层的支持, 现世主
义观念、消费意识成了世俗社会的价值准则。

” ⑧
当下的流行音乐大都是通过唱片公司发行,媒体宣传以及广告推荐, 甚至还要通过演唱会等多种形式才能让歌曲传唱开来。

流行音乐商们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他们推出的歌曲, 就必须通过制作、录制唱片、广告宣传、演唱会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他们的商业目的, 这一过程也不是一个歌手或者一个音乐人自身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需要通过多种社会行业的协作“ 生产” 过程才能完成, 这就是工业化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虽然新媒体制造了以香香、庞龙、林俊杰为代表的网络歌星, 但是, 这个范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多数的流行歌曲还是通过商业化手段推广的。

“ 大众文化遵循的是经济原则,是市场化大潮在文化上的蔓延; 在大众文化的人和一类事件性文本中, 毫无疑问的蕴藏着丰富的市场掌控成分, 无论他表面是一种纯情展示还是情欲挑逗, 是一种心理抚慰还是暴力宣泄, 是一种正义宣
扬还是语言狂欢……” ⑨
流行音乐也是通过经济原则的洗礼到达受众, 而且大众对流行音乐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市场支配。

4、当下的社会“ 大众审美活动方式变革, 审美需求的丰富化、审美趣味的变迁、审美追求的多元化等现象的出现, 使当代人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并出现三大显著状态。

即由需要的匮乏状态向需要的增长性状态转化; 由需要的单一化状态向丰富性状态转化; 由需要的本能性状态向需要的文
学术平台—传媒研究
93
化性状态转化。

这种转变促使当代人的人性结构展示出崭新的性质和状态。

” ⑩而且这种转变在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中更为深刻, 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音乐, 无疑就需要承担满足受众之人性结构的崭新性质和状态的责任。

例如《相信自己》、《东风破》、《寂寞在唱歌》等等, 这些音乐的歌词中反映不同内容, 形式亦满足不同人的个性特点, 凤凰组合的《凤凰传奇》、《自由飞翔》 , 以及周杰伦的一些说唱歌曲, 在年轻受众群体中展示出很强的魅力。

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传播问题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给流行音乐带来以上的传播动力, 促使流行音乐有了更为深入地发展, 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工具, 也给一般大众带来参与文化的空间, 虽然仅仅是大众文化, 可这种变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 流行音乐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问题依然是存在, 具体有以下几点:
1、流行音乐的内容单一, 甚至趋同虽然新媒体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平台, 比如网络歌曲、手机彩玲彩信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 而且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演唱音乐的平台, 亦成就了香香、庞龙等流行音乐歌星。

但是当代传播媒介越来越趋向形象传播, 由现代传播媒介操纵控制或影响的精神文化活动也因此日益形象化:文学变成了电影中的一连串画面, 音乐变成了风景画面或某种环境氛围的背景乃至成为歌星形象的陪衬, 关于世界的知识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景观, 对生存意义、价值的思索与追求变成了显现个人形象的生活方式…… 人们尽管在观念上追求着失利, 然而消费却是形象。

当下流行音乐的创作就是这种状况,有学者认为:“ 大众文化明确将自身定位于一种商品, 以市场原则为导向, 以备大众消费为目的, 所以大众文化本能地追踪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前卫性和有效性:它以浅层的商品平等原则代替空洞的教条说教, 以紧张工作后的情况原则参与大众的日常生活, 以压抑意识的释放原则缓解社会的紧张, 已自然淘汰的选择原则不断推动产品的更新。

” 輥輯訛如此状态中的流行音乐, 内容大多以情爱为对象, 流行音乐作为文化, 虽然是大众文化, 但也应该将题材予以拓展, 反映不同人物的生活、生存, 甚至生命现象。

2、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成为“ 经典” 的流行音乐数量颇少新媒体造就的一批流行音乐内容单一,能否传承文化仍需置疑。

比如《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猪之歌》等, 都是以情爱为主题, 而且大多数网络歌手仍处于翻唱状态, “ 经典” 的流行音乐可谓是“ 囊中羞涩” 。

也就是说, 以流行音乐为主要传
播内容的手机彩玲彩信虽然为通信公司带来了收益, 但是这种效益局限于通信公司。

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流行音乐相较, 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音乐虽然数量众多、形式多样, 可作为一种文化, 能够如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传承下来的高质量流行音乐之数量少之又少,从流行音乐角度来看, 这并没有促进流行音乐的发展,更没
有促进大众文化的进步。

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产生了一批“ 经典” 的流行音乐, 比如《外婆的澎湖湾》、《童年》、《军港之夜》、《我的中国心》等等, 这些流行音乐内容健康向上, 成为了几代人传唱的“ 经典” 流行音乐。

3、流行音乐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国内, 走上国际的流行音乐数量几乎为零虽然新媒体为流行音乐带来新的契机, 但全球化成为主流的时下, 我国的流行音乐并未像欧美的流行音乐一样走向世界, 美国的麦当娜、迈克尔 ·杰克逊、小甜
甜布兰妮等是世界性的流行音乐歌手, 他们所演唱的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传唱,
但我国的流行音乐能够走向世界与否还需一段很长的征途。

虽然周杰伦将流行音乐的演唱形式、内容进行了发展, 但是周杰伦以及其歌词创作者方文山这些少数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他们虽然为流行音乐带来新契机, 但这种契机并没有将中
国的流行音乐带向世界。

同时, 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音乐, 虽然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带来新契机, 但这种契机并没有将中国的流行音乐带向世界。

结论
我国的流行音乐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所发展, 但是内容取材的单一、传承
下去的数量颇少、走向世界的更是罕见。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流行音乐还需要
在内容上有所发展, 演唱上有所创新, 推广的方式上有所改进。

而做到这些并非些许力量就能完成, 需要国家政策、音乐制作公司、作词作曲人的共同努力。

所以, 新媒体虽然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机遇, 但我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 能否完成弘扬民族文化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因此, 以上流行音乐传播的若干动
因应该被流行音乐的创作者, 以及其他与流行音乐相关的人科学认识, 将其变为促进流行音乐发展的正面因素。

参考文献:
① [英 ]格雷姆 ·伯顿著, 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 , 【 M 】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158页
②匡文波:《“ 新媒体” 概念辨析》 , 【 J 】 . 《国际新闻界》 , 2008年第 6期, 第 67页
③周恩平:《从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从众现象引发的思考》 , 【 J 】 . 《潭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 4期, 第 130页
④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 【 J 】 . 《中国音乐学》 , 2007年第 2期, 第 38页
⑤殷莹:《大众文化的复杂面向——
—以中国流行音乐为中心的研究》 , 【 J 】 .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 27页
⑥ A . Girard, “ Cultural indestries:ahandicap or a new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 in Cultural Industries,Paris: UNESCO,1982,P.28
转引自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 【 M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139页
⑦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 【 M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89页
⑧刑建昌:《大众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美学的转型》 , 【 J 】 . 《文学前识》
(4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93页⑨輥輯訛傅泽:《文化想象与人文批评——
—市场逻辑下的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研究》 , 【 M 】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 173页、第 185页
⑩李西建:《重塑人性——
—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婵变》 , 【 M 】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39页
学术平台———传媒研究
94
2009年第 6期 (总第 5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