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cano 火山沉降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火山区域地表沉降虽然危险性有限,但可作为区分火山是 否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Medicine Lake Volcano (MLV) 地质背景
• Medicine Lake Volcano 火山位于 California 东北部,岩 浆覆盖面积2200 km2 , 3 岩浆体积为600 km, 主火山口距地表1200 米,海拔2376米,东 西方向长12公里,南 北宽7公里。
MLV 沉降原因分析(volume loss at depth)
• 深部体积减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2. 无岩浆参与:主要指英安岩和其他含水岩石脱水,导 致体积变小,此种情况可用收缩岩床模型模拟。 局限: 无岩浆参与的体积减小,会造成火山区域沉降和抬升的交替 进行,间隔周期为几年或十几年,但MLV火山稳定沉降达50 年;此外水准数据反演的模型正演在水平形变与GPS观测不 符,GPS数据水平位移反演的模型正演在垂直形变与水准观 测差异大。
新沉降模型的提出
• 综合上面的分析,前面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型都无法解释 MLV地区的沉降,作者认为MLV地区的沉降是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表面自加载、地壳扩张和火山下的岩石冷 凝共同作用,引起了地表的沉降。 • 对于目前的高速异常,认为是由13000 y前铁镁质岩浆作用 加热岩石,为岩石冷凝提供前提条件,同时加热也使地壳 变脆,杨氏模量下降,随后岩石的冷凝造成现在的岩腔体 积收缩,引发沉降。 • 未来工作:引入不定期的重力测量,更多的GPS观测
Medicine Lake Volcano (MLV) 地质背景
• MLV在过去11,000 yr 内,共喷发17次,主要喷发物为玄武 岩和流纹岩。最近一次喷发是在900yr BP • MLV火山区内,火山口和地裂缝呈线性分布,可作为地下 岩脉支流存在的证据。 • 通过地球化学手段,推断MLV下方存在一个岩腔,其形成 过程与铁镁质岩石的底侵作用加热有关。
监测数据采集 (GPS部分)
• GPS 观测主要以会战式观测为主,共5期,34个站,以连 续观测站数据为辅。 • 利用GIPSY/OASIS 软件,得到相对于北美板块的速度, 大部分测站垂直方向的误差与所得速度值相当,故在本文 中不予采用。 •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MLV火山口的测站给出的速率在垂直方 向上分量为11.9 3.2 mm/y,与之前水准给出的8.6 0.9 mm/y 相当。
MLV 沉降原因分析(cooling and crystallization)
MLV 沉降原因分析(surface loading)
• 沉降原因:由于火山体自身或其内部侵入岩在重力作用下, 下沉而带动地表发生沉降。
MLV 沉降原因分析(surface loading)
• 自加载模型的局限; 1. 模型只能反映沉降的最后效果,不能计算沉降的速率。 文中做出了估算:Hawaill 岛质量大于MLV,其自加载模型 引发的沉降速率~4.8 mm/y, 故MLV的沉降速率<4.8mm/y,比 水准结果小 2. 自加载模型在引起沉降的同时,会在远场引起抬升,但 在MLV主火山口120公里范围内,未发现抬升。但也可能是 太升量太小而未被发现。
3. 大地电磁学:高速、高电阻
Medicine Lake Volcano (MLV) 地质背景
• 钻孔资料: 1. 钻孔深度:火山口下方2.5 公里。 2. 通过元素衰变测定,岩体为320 ka 前侵入。
3. 岩石密度2.7-2.8 g / cm ,比周围岩石大0.4 g / cm ,与重 力观测数据吻合。故推测,该岩体即为锥形体。
• 目前对于火山沉降已有的解释模型: 1. volume loss at depth模型 eg: Hawaii Kilauea 火山,Iceland Askja 火山
2. cooling/crystallization of magma 模型
eg: Iceland Krafla 火山 ,Iceland Askja 火山 3. surfing loading 模型 4. Crustal extension 模型 eg: 海底及地外火山
监测数据采集 (水准部分)
• 1954、1989年,进行两次水准测量,得到193公里长的水 准路线,结果显示在MLV顶端衰减。 • 1999年对MLV北侧中横穿MLV火山口的25公里长进行复测, 发现最大沉降为3.9 1.0 mm / yr 。
• 三次测量(1954-1989-1999)说明沉降在过去50年内,在 空间域和时间域上一直存在。
监测数据采集 (水准部分)
• 对于沉降原因,Dzurisin利用水准数据提出了两种体积收 缩模型: 1. 点源模型:在火山口下方10公里存在一个点源岩腔,体 积以0.0031 0.0001 km3 / yr 减小。 2. 收缩岩床模型:在火山口下方11公里处,存在一个倾角 为0的岩床。体积以0.0020 0.0001 km3 / yr 减小。 • 两种模型给出的垂直形变都能与观测数据吻合,但水平形 变有较大差异,因此引入GPS观测结果,以验证体积收缩 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利用GPS、水准、InSAR数据约束 California 北部 Medicine Lake Volcano 火 山长期稳定沉降机制
肖卓辉 2014年5月27日
目录
• 区域及局部地壳运动监测简介 • 火山沉降简介及研究意义 • Medicine Lake Volcano (MLV) 地质背景 • 监测数据采集
Medicine Lake Volcano (MLV) 地质背景
• MLV毗邻Cascadia 俯冲带,该俯冲带存在闭锁段且慢地震 频发。 • Cascadia 的闭锁和慢地震,不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 1. 由板块闭锁产生形变的范围至多达内陆150 km 处,而 MLV地区监测范围中最西端距离海岸线200 km. 2. 在 MLV 西侧80公里的GPS站点为发现反映构造形变的 速度值。 3. MLV地区存在慢地震,但GPS测量的时间区域内未有 发生,且理论上该地区慢地震导致的形变近似为4 mm,转化 为年平均速度,会更小。
MLV 沉降原因分析(volume loss at depth)
MLV 沉降原因分析(volume loss at depth)
MLV 沉降原因分析(cooling and crystallization)
• 由于岩石的冷却与重结晶而引起的体积减小,可分为两阶 段: 1. 加热阶段:火山运动使岩浆受热,部分矿物变成气态逸 出,液态矿物逐渐达到饱和,析出晶体,体积下降。 2. 冷却部分:加热部分析出的晶体不断冷却,变致密,体 积下降。 • Dzurisin讨论了MLV地区岩石冷却与重结晶引起沉降的可 能性,认为引发与观测相符沉降的两个条件:岩浆的冷却 体积远大于10 km3,或者冷却速度大。
MLV 沉降原因分析(Crustal Extension)
• 沉降原因:地壳拉张变薄,引发地表沉降。 • 局限: 1. GPS观测速度在去除刚体运动后,速度剩余不显著,区 域应变值很小,表明区域构造运动不明显。 2. 如前所述,目前沉降速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若沉降单 纯由地壳扩张引发。则沉降速率的较大改变意味着地质背景 的改变,这是不太现实的。 • 结论:地壳扩张在MLV地区确实存在,也会引起地表的沉 降,但不会是主要因素。
• MLV 沉降原因分析
• 新沉降模型的提出及总结
区域及局部地壳运动监测简介
• 刚性板块的假设是近似的,板块内部可能存在形变,而这 种形变既可能是构造形变,也可能是人为形变。
• 区域及局部地壳运动监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断层形变监 测,陆地表层沉降监测。 • 现有监测手段:GNSS,水准,InSAR,重力。
MLV 沉降原因分析
• 结合MLV具体情况,给出了任何沉降解释需满足的约束条 件: 1. 目前相对于历史平均值较高的沉降速率。
2. 广阔的沉降区域及较小的水平形变。
3. 沉降至少50年内在空间和时间上稳定 4. 在过去900年内,无明显的质量或热量迁入 5. 地下结构符合地物反演结果
MLV 沉降原因分析
4. 在全新世岩浆孔中发现有未变质的花岗岩捕掳体,元素 测定为25000 yr,但该类岩石未出现在钻孔中,故可能 在3-6 公里深或者在锥形体中。该发现支撑了岩石系统 的猜测。
3
3
Medicine Lake Volcano (MLV) 地质背景
• 液态熔融物: 利用地震波数据,发现在深 度为 3-5 公里,锥形体下方处存 在一个低速,高衰减区域。该区 域可能是一个含硅岩石在MLV下 的唯一熔融区,是最近一次火山 喷发的岩浆源,岩浆体积大概为 10 km3。 地震层析成像:1-10公里存在凝 固侵入杂岩。
• 通过重力观测,发现存在一个密度较周边区域大0.41 g / cm 的锥形体。上直径9 公里,下直径20 --36公里,位于MLV 火山口下方1.5 -- 4公里
3
Medicine Lake Volcano (MLV) 地质背景
• 锥形体存在证据: 1. 重力:存在密度比周围岩石 3 大0.41g / cm 的稠密区域,深 度1.5 ~ 4 公里 2. 地震波数据:在火山口下方 1~2公里发现高速区。
• 剔除刚体运动后,大部分站点的水平速率位于95% 的置信 区间内。
监测数据采集 (GPS部分)
监测数据采集 (InSAR部分)
• 数据源:ERS -1/2 卫星,在MLV火山口及东侧的影像。
• 处理遇到的问题: 直接处理得到干涉图的时间跨度<1~2 y,沉降量大约为8 mm/y,1~2年沉降量为0.8~1.6 cm,在图中无法分辨。故要获 得可分辨的沉降干涉图时间跨度应在4y 左右。
• 沉降监测的难点:形变信息中混有构造形变信息,需要筛 选出沉降信息。
火山沉降简介及研究意义
• 火山区域地表发生沉降是普遍存在,与火山活动危险性无 关,且尚未完全认知的自然现象,目前关于火山区域地表 沉降的研究并不常见。 • 对于近期喷发的火山,其沉降原因可大致分为:岩浆喷发、 岩石冷凝及重结晶、岩石脱水等原因. • 对于近期未喷发的火山,其沉降原因的细节尚不明确。
MLV 沉降原因分析(volume loss at depth)
• 深部体积减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有岩浆参与:岩浆从岩腔平移到他处或由浅处岩腔流至 深部岩腔,或火山喷发造成空腔,此种情况可用点源模型模 拟。 局限: 水准数据反演的模型正演结果在火山口40km内,水平位移应 辐射状火山口,而实际只有10 km内的位移满足此条件。且 利用GPS水平形变反演的模型正演结果在垂直方向形变与水 准差异较大。
MLV 沉降原因分析(cooling and crystallization)
• MLV 地区实际熔融岩浆体积只有10km3 • Dzurisin推测:上述岩浆只是一部分冷却源,另一个更大更 实际的冷却源是火山下的热柱侵入物(Hot, Cylindrical Volume, HCV)
MLV 沉降原因分析(cooling and crystallization)
监测数据采集 (GPS部分)
监测数据采集 (GPS部分)
• 由于大部分观测点速度方向表现为北西向,推测此区域受 刚体旋转运动影响较大。利用观测的34个站点,去除距 MLV 150 公里内的14个站点,及两个特殊站SHAS & SOLD , 计算得到刚体运动的欧拉极参量:43.557°N± 0.708 , 119.355°W±0.842,旋转速率为1.323°/ Ma,方 向为顺时针方向。
• 处理方法:
将三期(1993.4.28~2000.6.19)连续干涉图中的相位变化 量叠加处理,得到两条不连续的条纹。
监测数据采集 (InSAR部分)
MLV 沉降原因分析
• 结合MLV具体情况,给出了任何沉降解释需满足的约束条 件: 1. 目前相对于历史平均值较高的沉降速率: 火山沉降在短时间内沉降有限,但其沉降时间较长,以 MLV火山为例,火山活动时间大概为50W yr ,沉降大概发生 18W yr,以当前每年~8mm/y沉降计算,共1440米。 利用钻孔和地面露出岩分析,火山口相对火山边缘沉降 240-440 m, 因此平均沉降速率为1.3-2.4 mm/s, 而目前相对值 为4.9 mm/y,目前的沉降活动不能代表平均沉降,只是一个沉 降活跃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