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 同步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言之美》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B. 长河公园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前几年还是荒地。
C. 郦道元笔下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尤其是三峡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D. 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声。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 发绺颓唐栩栩如生签赏
B. 枸杞络绎不绝上溯断垣
C. 蝉蜕风流倜傥风靡镶嵌
D. 皱纹妙手偶得觅食相得益彰
3.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不正确的一项()
A.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B. 在荣膺“何大学问”这个尊称之后,他当真看起书来。
C. 我们在引用他人著作中的语句时,首先要理解所引用语句的原意,切不可不顾上下文的联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D. 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中考的冲刺阶段,周老师的课越发讲得惟妙惟肖,课堂效率极高。
B. 刚买了新居,家徒四壁,老王决定要多方参照、精心设计后再动工。
C. 面对日方屡次宣称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的谬论,所有国人都感到义愤填膺。
D. 年轻时读过许多小说,现在回想起来,最使我顶礼膜拜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5.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呈露怆然信手捻来瞬息万变
B. 飘缈意蕴铢两悉称丝毫不爽
C. 尽致深巷轻描淡写不舍昼夜
D. 鼓瑟凄凉心旷神怡惟妙惟宵
6.下面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B.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C. 作者认为雕刻塑像中的金刚怒目比菩萨低眉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
D. 作者认为音乐音调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才会让人体会出音乐上的无言之美。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谈读书》这篇随笔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培根,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分别从读书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和读书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 《不求甚解》是一篇立论文,全面论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
C. 《山水画的意境》告诉人们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指出意境和艺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D. 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从图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和雕刻的含蓄之美进行论述,阐述了说的越少,美感越大越真切。
8.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语,说了上千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语,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 ②①⑤③⑥④⑦
B. ①⑤②③④⑦⑥
C. ⑦④②①③⑥⑤
D. ①⑤③⑥②④⑦
9.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胡笳(jiā)着想(zháo)颦蛾眉(pín)
B. 惨戚(qī)寂寥(liáo)顷刻(qīng)
C. 倘若(tǎng)擒住(qín)狗吠(fèi)
D. 呼号(háo)相称(chèng)譬如(pì)
二、书写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目不忍dǔ()缥miǎo()
pín()蛾眉寂liáo()
惨qī()信手niān()来
三、语言表达
11.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
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
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见字如面》受众调查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将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与鉴赏·批判性思维]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 附丽: ______
(2) 铢两悉称: ______
(3) ______ :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4) ______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四、综合性学习
13.学完本课后,某校九年级(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诗词之美】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个词语?为什么?春风知别苦,不遣______青。
(A.松枝 B.柳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
风扬同
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雕塑之美】
(3)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们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
【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挺直的希腊式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
【乙】她的脸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
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_________”与“_________”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___________”后加“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
能用来形容故事情节的曲折。
B.正确。
C.有误“栩栩如生”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而句中是刻画三峡描写状态的,应改成“淋漓尽致”。
D.有误,“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通常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此处是用来形容茶堂声音大得超过了其他人的声音,故运用不恰当,可用“震耳欲聋”。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
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
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字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在于平时的积累。
做题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区别和读音相似的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才能记忆准确。
选项A中“签赏”应该改为“鉴赏”。
选项BCD正确,选项A有误,故选A。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关键
是对其意义的理解,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理解其原始义及比喻义,要求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
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俗语要进行比较、辨析。
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
【解答】
A.附丽,附着;依附。
故不选A。
B.荣膺,光荣地获得。
故不选B。
C.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故不选C。
D.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
褒贬不当。
故选D。
故选D。
4.【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解答】
A.“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
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B.“家徒四壁”指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C.“义愤填膺”指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用在此句符合语境。
D.“顶礼膜拜”指虔诚地跪拜。
形容崇拜得五体投地。
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C。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解答】
A项中的“捻”应为“拈”;
B项中的“飘”应为“缥”;
C项书写完全正确;
D项中的“宵”应为“肖”。
故选C。
6.【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段落去概括。
【解答】
阅读全文后发现,A、B、D三项的表达与课文内容相符。
作者认为低
头闭目的神像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C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能力。
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从作者、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主题等多方面理解文章,把握不同文章的特点。
对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做到举一反三。
【解答】
B《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
故B不正确。
ACD正确。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排序的能力。
根据“创新”这个词可知,④句和⑦句联系在一起;根据“两个视界”可知,①③⑤三句联系在一起,①是起句,⑤紧随①,③是对⑤的具体解说,⑥句中的“他们”紧随③句的“洋人”;故这四句排序为①⑤③⑥,排除B、C两项。
再看逻辑的顺序,第②句的位置很关键,它应该是一个起始句,D项排序是不合适的,故选A。
9.【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
【解答】
A.“着”应读zhuó;故A项错误。
B.“顷”应读qǐng;故B项错误。
C正确。
D.“称”应读chèn,故D项错误。
故选C。
10.【答案】睹缈颦寥戚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这里注意“颦”的书写。
11.【答案】(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
《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
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及图(表)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材料一,并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的图表,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本题要求借助材料二,而材料二是一个带数字比例的统计图,故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应带有数字比例。
借助材料二,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本题属于续写式仿写。
解答仿写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
本题续写时要注意句式、语言色彩和句子的连贯性。
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本题,搞清其答题要求;最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出自己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即可。
示例: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
《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或: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
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12.【答案】【小题1】附着,依附
【小题2】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小题3】尽致
【小题4】信手拈来
【解析】(1)附着,依附。
(2)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3)尽致(4)信手拈来
略
略
13.【答案】(1)B 原因:“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常用在送别诗中;“松”则象征高洁傲岸。
(2)【示例】品经典感悟人生
(3)①从雕像②智慧的感觉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意象的能力。
这两句出自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
“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的上下两联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如“读诗文”可对“品经典”,“传承国学”可对“感悟人生”。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甲处语序不当,主语应为“雕像”。
乙处成分残缺,“给人以……”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