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在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养成,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标志,也是教学成果的衡量标准之一。
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必然无法回避学生的乐感培养。
音乐教学乐感
在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养成,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标志,也是教学成果的衡量标准之一。
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必然无法回避学生的乐感培养。
小学阶段正是后天培养乐感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呢?
一、什么是乐感?
乐感是指人们对音乐各种要素的综合感知能力,包括对声音高低的判断、节奏的感受、节拍的不同律动、音量的对比、音乐进行快慢、音色的明暗与冷暖、和声与和弦的构成、调式调性的判断、音乐结构形式的感受以及对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等要素的综合感受。
先天的乐感只能说对音乐的各种要素有比较敏感的感受,但不能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加以描述或进行专业方面的评价。
经过后天培养后,人们就能准确将自己的音乐感觉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或通过自己的演奏演唱体现出自己的丰富乐感来。
因此我们说后天的培养更重要、更系统。
二、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乐感的策略
1、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几乎是个空白。
许多音乐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唱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与渗透。
因此,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老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乐理知识。
如了解词曲作者、几几拍子、强弱规律、连音线、休止符、附点、延音符号等。
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旋律节奏快慢的特点,从而运用到实践演唱教学当中。
2、调动感官培养学生的乐感兴趣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如: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些钢琴上的单音,通过音色低沉或尖锐的变化,让他们分辨音的高低,在巩固单音的基础上再进行听双音、进而进行听旋律的训练。
而对于那些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在巩固前面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在不同的调上听一条相同的旋律,并让他们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加强他们对音调的认识。
其次是视唱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
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学会自己跟着钢琴独立唱谱。
在进行发声练习时,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
这条发声练习就是一条非连音的练习,采用的呼吸方法是急吸急呼的呼吸方法。
这种呼吸方法在唱一些比较跳跃或情绪较激动的歌曲时运用十分广泛。
视唱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
在平时教唱歌曲时,就应教学生有正确的咬字、呼吸,以及对歌谱的视唱。
视唱曲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无疑是授他们以“渔”。
曲谱的视唱单调乏味,学生容易产声厌烦情绪,为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唱谱积极性:
①、先念节奏,再视唱曲谱。
②、先唱歌词,再视唱曲谱。
③、先解决部分难点,再整体视唱。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
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
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
3、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1)、用多媒体强调乐理知识
学生的乐感薄弱往往因为在乐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未用心,因此在在演唱等音乐表现中没有乐理意识,往往发生走调。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将乐理知识进行多媒体加工,穿插入视唱教学中,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调式、几几拍子、强弱规律、休止符、延音符号等制作成动画,展示这些符号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并且播放不同的乐曲片段让学生竞猜、练唱,以养成对乐理的敏感度。
2)、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受旋律
在认知过程中,人的左右脑是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共同吸收和处理信息的,尤其是儿童,他们的左右脑的功能是处于一种原始的统一状态,这种特定状态使儿童的学习机制不能等同于成人,多媒体课件所产生的刺激同时作用于人的左右脑,它将抽象概念与直观形体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左右脑,使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视听并举,对发展学生乐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乐感。
将基本训练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随着节奏做摇头、拍手、打肩、拍腿、踩脚、叉腰的游戏,使之用身体、动作来感受、体验、表现音乐。
对音高的训练,由不定音高开始,老师敲木质黑板、再敲玻璃,他们很快就会辨别出敲黑板的声音低、敲玻璃的声音高。
为了让学生继续分辨音高,让他们回家后敲击生活中的各种物件。
学生回来后,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他们敲击的是什么东西,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
通过学习与实践,他们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音响,提高了分辨声音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声带发育还很不成熟,不适合多唱、大声唱,也不容易掌握音准。
所以我根据儿童的特点,用以“听”为主的方法激发兴趣,使他们带着好奇的心去学。
方法是老师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名为“小音符找家”。
过程是将七个画有小房子的图片摆放到黑板前,并把每个小房子都标有1234567七个音,再按座位的顺序,从前到后,把七个同学分别指定为七个未确定音准的音符,然后听老师用琴弹出这七个音中的其中一个音,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辨、看谁的耳朵最灵。
从第一个同学开始,听老师弹出的音属于这七个音中的哪个音,这个同学就马上跑到黑板前,站到这个音的下面,依此类推。
直到这七个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如果有的同学出现了错误,找错了位置,最后请大家一起帮助他找到自己正确的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个游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感,而且养成了精神集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