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导入方式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的导入方式,从备受责难的“拖沓”到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开门见山”,摇摆之间让很多教师对新课导入环节产生迷茫之感。
卓然有效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氛围,为新课作良好铺垫,如果“导入”环节失位,将会严重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一、课堂导入方式存在的问题:
1.形式呆板。
形式上的单调重复,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部分教师习惯于一些固有套路的导入方式,以至于学生都已经没有新鲜和惊奇。
比如有的老师总是从检查预习,认读字词导入;有的教师则习惯从分析课题导入而后分析课文文本特点等等。
2.目的不明。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时乍看新颖,但是与本课内容关联太少,迟迟不能切入正题,无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3.流于形式。
导入形式“走过场”,没有能够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缺乏思考性,在快速地一问一答过程中完成了导入环节,看似气氛热烈、过程流畅,实则是效率低下。
4.切入不准。
有的老师没有把握好文本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得切入点出现偏差。
如导入《乌鸦喝水》一课时,有老师问学生:“你们喜欢乌鸦吗?”在学课文之前,让学生回答是否喜欢乌鸦显然是不恰当的。
二、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1、在课堂导入时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歌曲、动画、视频,或者利用信息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够对学习知识起到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可以大大地激发、深化学生对
新授课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新的教学情境比较容易接受。
新颖有趣的导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新课有强烈的愿望。
总之,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搜集到大量优秀的课堂教学图片、视频、动画、歌曲、歌谣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高涨。
同时要注意搜集的这些内容要与新课息息相关,起到温故知新和新知引领的作用,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