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历史课堂“有笑”才“有效”山西运城市盐化中学祁书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默的历史课堂“有笑”才“有效”山西运城市盐化中学祁书娥
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其间的阎崇年评“清史”、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新解”、“纪连海讲和珅”、李清泉讲“项羽”。
虽对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又如易中天先生在讲诸葛亮的空城计时,说诸葛亮在城楼上“开Party”唱“卡拉0K”。
将周瑜说成是“帅哥”,将应对语“诺”说成“0K” 等。
我想,这也许就是“百家讲坛”为什么广受大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尤其是历史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
我们何不可以借鉴呢?
作为一线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课堂“有笑”才“有效”,“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一、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提神醒脑,提高效率”,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俄罗斯就有这么一句名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时下受影视剧和韩星的影响,教室里课堂上多了许多的梳子和镜子,多了许多帅哥和靓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谁都爱美,无论男生女生,时不时要照照镜子,梳梳发型,臭美一番。
大有“我与谁比美,我最美之得意飘飘然”。
全然忘记了课堂与老师的存在。
有一次我在讲孔子与苏格拉底时,我出示了孔子与苏格拉底肖像.,先不厌其烦的进行文字疏通,语义概括,但是依然掩盖不住学生的茫然不解和局部学困生期盼下课的眼神。
我提问一个正在照镜子男生,二者最直观的相同点是什么?该生一下子脸红了,学生们面面相觑,课堂一下子安静了。
那么我讲讲“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故事。
孔子的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这个故事说明人不能钉住眼前一点表象,要有长远的打算。
我微笑着说:你们认为影视剧明星葛优和黄渤他们二人帅吗?帅!那么,孔子与苏格拉底也很帅,长相很酷,是丑帅,用今天的话说叫:“屈丝逆袭”。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
人不要一味注重外表,要有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远大的理想,为人类谋福祉。
孔子与苏格拉底二人就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师一句生动的语言讲解,一个和蔼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能大大缓解学生的内心焦虑。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选巧用图像史料,展示出一张张精美的历史图片和对每一幅图片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种没有“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他们会很愿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妙用史料,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历史教学中,在讲授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时,学生们可能会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打瞌睡,此时,教师靠单纯的提醒也许效果并不见好。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来一段幽默语言,不仅提醒了学生,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如讲“宋明理学” 一课,这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最难讲的一课。
政治课还没学到哲学,本课哲学概念偏多,抽象枯燥乏味,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
那么在讲到王阳明的主张一一“致良知I”时,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概念?于是讲了王阳明与小偷的故事:有一次半夜里王守仁的弟子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起“良知”的道理。
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着又叫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
接下去,他又叫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了,说:“这,这不妥吧?”这时脱到剩一条内裤的时候,小偷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了王守仁的弟子就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
王阳明说这是小偷的羞耻心,说到底是内心对是非的判断。
小故事通俗易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通俗的说, 就是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称,掂量得出善恶美丑。
随即我提出两个问题:1、名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你对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如何理解? 2、你赞同王阳明的“致良知”吗?你怎么对待生活中犯了错误的人? 总之,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
人凭着良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人人按 本性做,都是圣人。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道德底线之下的,是愚人。
道德底线附近的,是贤人。
道德底线之 上的,是圣人。
我们必须做贤人,同时向圣人的方向努力。
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更没有天生的圣人或出生就是恶棍。
人的思想道德往 往受到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身的主观选择有着密切关系。
引用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 学生感知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编引顺口溜,幽默里有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编创顺口溜,有幽默有智慧,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能够使呆板、乏味的历史变的生动、形象展现于眼前, 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历史教学顿生色彩,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讲 授必修1的《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我就把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两对关系编成了顺口 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秦三公九卿皇帝高,汉武加设内外朝,
唐行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副宰相。
元设中书明废相,内阁军机皇帝扛。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皇帝要集中权力,加强君权,权力集中了,要办的事也多了起来,但皇帝 又没有三头六臂,设丞相吧,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太大了,皇帝又睡不着觉了。
怎么办? .汉武 帝的方法是“架空你!*我不用你,我用别人,我用内廷官员,外朝官不用。
然后找个借口把丞相或撤或关 或杀,要不你自杀!公孙贺一听说自己被任命为丞相时,吓得直哭!可见,丞相就不是人干的活!汉武帝时的 丞相善终者不多。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是也!到明朝 朱元璋时,干脆就废丞相,自己把董事长、总经理一人 兼任。
但是明清在废除了丞相后,也彻底扫荡了政治中的积极因素,仅仅剩下了君主专制的帝王专权。
这是 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开展的。
而这个时期的世界,恰恰是正在抛弃了专制而建立了君民共治的立宪政治体制, 民主,平等的枝梗 正在开展壮大。
可是中国的政治却是真正走向了反动,社会也因此而逐步走向没落。
在讲科举制度时,讲给学生听科举制度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今天全世界人民 都要考试,考得你是焦头烂额,要知道早在 隋唐时我们就被祖宗给摆了一道。
不过,科举考试是极具人性 化的,一般的人,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实现人生理想,可以光宗耀祖。
所以有“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子强”。
顺口溜高度凝练,生动有趣,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又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高度 的概括和精辟的评价,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历史要点,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感,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幽默有笑”的课堂是一种良好的气氛,是一种放松的心情,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一种畅所欲言和交流 互动后成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最正确的学习状态。
而教师的语言修养,特别是幽默语言的运用是这门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局部。
教师应该正确地驾驭课堂语 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 的享受和乐趣,设法在学生心里激起兴趣的波澜。
参考文献:
《网易博客》《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激趣艺术初探》 汉郡国推恩中央强,
宋禁军收兵收权将,
汉郡国推恩中央强, 宋禁军收兵收权将, 唐藩镇节度乱地方,
元行省宣政宣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