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幼儿的自由与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中幼儿的自由与规范
家庭教育中如何将自由与规范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呢?过度的自由导致过度的自私,过度的限制产生诱惑和叛逆。
真正的自由需要规范来保护,真正的规范只有用爱来坚持才能得以内化。
父母应该反思功利化的教育思想,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让其自己选择并且承担选择的后果,在心灵的指引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标签:限制;自由;选择;坚持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论的实践,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
在这个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在幼儿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却越来越迷惑、不知所措,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规范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将自由与规范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呢?
一、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过度的限制只会产生诱惑和叛逆。
邻居家有个小孙子,爷爷奶奶很爱干净,将小孙子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一日雨过天晴,不知什么时候,小孙子脱离了奶奶的视线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在一个小泥坑里玩了起来。
奶奶见状急忙将小孙子拉起,一边说泥巴脏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瓶装水将孙子的手洗干净,拉着还不会说话的心有不甘的孙子走开了。
小孙子不常回来,但每次回来我都发现他爱拿个小铲子在花坛里翻来翻去,甚至将对门刚刚种上的一小片花椒树全数挖出,弄得老太太嘘唏了好半天。
如果亚当没有被告知说:“不要吃这棵智慧之树上的果实”。
他一定不会去管它。
那个限制产生了诱惑。
注意看我们的头脑是如何运作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不要做它!”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想法去做它的欲望升起。
一个人会觉得被那个限制所冒犯,一个人会想要叛逆,一个人会想要主张他自己,一个人会想要说:“我就是我自己,我将要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做,我将不听任何人的话。
”不要以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任何事。
每一个小孩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会陷在这个阶段。
甚至许多年轻的父母本身仍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任何你父母叫你不要去做的事,你都一直在做。
父母让你再吃一口,你偏不吃。
父母告诉说放学早点回家,你偏在路上磨蹭。
父母说好好学习不要谈对象,你偏找一个朋友谈谈。
事实上,当他们经常告诉说不要去做,他们是在制造诱惑。
要知道,自由是非常不具有诱惑力的。
限制和自由是统一的一个“一”,限制越多,冲突越大。
简而言之,尽管限制与约束产生冲突,爱和自由也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任其发展,听任孩子为所欲为;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不意味着只要孩子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他无法和周围和谐相处,更谈不上人生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责任。
二、让孩子在心灵的指引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如果中国的教育像美国那样,如果孩子可以自由发展…….哎,中国的教育这样,无法改变只能适应,学区房、重点学校啊、兴趣班啊,孩子连轴转,苦了孩子!”每人都在痛心疾首,每人都在推波助澜。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想通过孩子达成自己心里的欲望,父母本身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前些天看了一部印度的电影,中文翻译名字叫《三个大傻大闹宝莱坞》,不知为什么这么翻译。
反映了印度高校教育弊端,是一部少见的精品。
电影中功利化的教育扼杀了学子的天分,培养了一些赚钱的机器和社会精英,而只有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的学子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才能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才能对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说南非的土著布须曼人在找水时有一个聪明的方法.在沙漠地区布需曼人已经生活了很久,他们被认为是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人种。
在干燥的季节,水是稀缺的,并且很难找到.但是有一个生物常常能发现隐藏的泉水和池塘,它就是狒狒。
布须蔓人把一些经过筛选的坚果放在空心树里,然后哄骗狒狒看它会去哪里找水,树的口刚好可以让狒狒的爪子伸进去,当狒狒摸到坚果,满手抓时,狒狒不能把抓满坚果的手拿出来,狒狒太贪婪了,而不松开坚果,这样它就被骗了。
几个小时过去了,事实上狒狒已经太渴了而不得不停下来,它放开坚果,然后迅速地去找水,匿伏的布须曼跟随其后,这样并不情愿的狒狒就变成了他们的向导。
因为很多我们想要的都是贪心,这些贪心很好的伪装成目标和需求。
当我们追求“机会坚果”时常常就被生活欺骗了。
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一只狒狒!
当前社会好似价值取向多元化了,以人为本了,精神可以自由了。
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走向了心灵的坟墓--对物欲的盲目追求,对金钱和权力的顶礼膜拜。
反映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逐步将孩子赶上考重点大学的独木桥。
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变成了机器,考级证书变成了身份证,名次成了成功的唯一标志。
考学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不是为了追求科学与真理,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的终极发展--造福社会。
而是好的职业好的报酬,笙歌艳舞朱门酒肉,洋房美女少劳多获。
这样没有了选择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天分没有了静心,没有了坚韧没有了探索。
心灵没有了根,我们给孩子的心灵上了道枷锁,所有的努力和心血,所有的规范和培养南辕北辙了。
马加爵被发明了,孩子被李刚了,不小心哪天就被药家鑫了。
因此,要想让孩子的幸福像花一样开放,我们就需要用真善美来浇灌它们的心田。
其次,许多父母让孩子背唐诗三百首,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上航模上奥数上拓展,这些都没有错误。
正如古人可以达则兼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自由不在于穷富,穷人乐其乐,富人乐其乐。
关键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给予的规范是什么?是不是找到了孩子的优势项目加以培养?是要过级的证书还是要在学习过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认真的态度、不折不挠的坚韧。
有些孩子从小学的项目倒是不少却少有坚持,最终在学习上也常常半途而废。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提出“当儿童将其注意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不仅为他提供有益的练习,而且提供错误的控制的某种物体时,自律就产生了”。
三、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自己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
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
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限制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幼儿园的植物角里种了一簇绿竹,起初不是很旺盛,特别是经过冬天北风的摧残到了春天也总是要死不活的,干枯的竹节好久不见返青。
我总为他担心,总是多多关照一下。
不知不觉中发出了许多新的竹笋,一片生机勃勃起来,嫣然一片小竹林了。
谁知今年泛滥起来,他的触角已远远超出了他的领地,已经影响到其他花草的生长,有的竟然跑到道路上来了。
我赶忙叫管绿化的师傅将乱根除断,用砖头将绿竹的领地圈了起来。
孩子的发展需要给予自由的空间,但如果失控就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危害。
有一次看央视一个教育节目,讲的是家庭教育的故事。
父親是法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三个孩子,活动室的墙壁可以随意图画(每人有自己的区域),卧室是不允许的。
有一个面壁思过的小屋(不是小黑屋),如果有谁犯了错误,需要在小屋里面壁思过,走出来的条件就是向父母承认错误。
一日最小的姑娘和别人争吵后自己跑进小屋,哭了好一阵子后,走出来向父母道歉。
看完节目还是觉得国内大部分父母对孩子有点太溺爱了。
我侄子小的时候很爱发脾气,有时候拿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最后逼得我哥没办法,狠了狠心数十个数,否则就将饭菜撤去,等到下一顿再吃,中间不许吃零食。
实验两次就见效了,等他再发脾气的时候,不用数到十,数到三的时候,我侄子就妥协了。
我将这个方法介绍给了有同样苦恼的几个同事,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毛病都改过来了。
四、用爱来坚持,规范才能得以内化成自由。
孔子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规。
孔子的礼已经完全内化了,按照规范做已经无拘无束感觉不到任何束缚,真正的自由达成了。
规范需要用爱来要坚定而温和地执行,强制会导致两个结果:欺骗和反抗。
规范好比一面围墙,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这面墙就轰然倒地,也不能大发雷霆,以武力和要挟来逼迫孩子就范,这样好像坚持了原则,但在孩子看来,这墙仍然是纸糊的,父母没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承受孩子的“推”,一推就崩溃。
因此父母这堵规范的“墙”,必须在坚持之上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爱,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孩子心灵的作用,让其自觉的达成规范。
用爱来坚持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勤于学习做事认真,乐观豁达勇于坚持。
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的,单纯要求孩子遵守规范是没有用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要做那样的人。
其次,要宽容和理解,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反复,要保护孩子的上进心。
不要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合己意就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否则就感到是自己做父母的失败;也不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心如刀绞、内疚自责,想办法哄住孩子、讨好孩子。
孩子不是你的宠物,他是你的朋友。
另外,全家生活最好要有规律,吃饭、睡觉、游戏都有固定的时间和节奏。
注意这里不是说只让孩子生活规律,成年人可以随心所欲。
全家生活都有规律,孩子才能真正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规律的生活赋予儿童安全感,规律的生活是规范的基础,可以帮助孩子规范行为、理解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