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十五章 初唐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初唐诗歌
2
概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从上官仪到沈佺期、 宋之问 四杰、 刘希夷、 张若虚 王绩与陈子昂
3
自唐王朝建立 (618)至唐玄宗即位 (712),一共九十多年,是文学史上的初 唐。 除王绩外,较为出色的诗人如四杰、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刘希夷、张 若虚等,都活跃于7世纪中叶以后。以声词华美但内容贫薄、感情单弱的陈、隋诗歌 为起点,初唐诗人不但推进了近体诗的成熟,而且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内容更加 充实,为盛唐 “诗国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第四章
17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擅长骈体文齐名,称 “王杨卢骆”, 又称 “四杰”。他们 “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 悲惨”(闻 一多 《唐诗杂论》)。他们的创作虽然还未能尽脱齐梁习气,但是 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加强了诗歌的感情力量,在初盛唐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 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就诗 歌体裁而言,大体说来,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 于歌行。 王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 通之孙。麟德三年 (666)应幽素科,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召为沛王府修 撰,因事被逐,西游巴 蜀,后求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得罪,其父受牵连谪 为海南交趾令,勃前往省亲,途中溺水而亡。他虽然英年早逝,却著述宏富,可 惜大都已经散佚。
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夜饮东亭》)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初至崖口》)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洞庭湖》)
14
首联叙事,直至这华夷分界的大庾岭,才停下来一别家国,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路奔波、 失 魂落魄的情态。颔联融景入情,语极沉痛。颈联是明丽景象的描写,这景象似乎燃 起了他 的希望,使凄怆之情的抒写稍作顿宕。尾联想到归来,以 “不敢恨”表现复杂 的心情, 深婉蕴藉。 他的五言绝句 《渡汉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
由银河引起联想,情思摇荡于天上人间,笔触旁及人间的富贵繁华、游子思妇,情景
浑融,声调流转,已可初步看到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的面影。
第四章
16
第二节 四杰、刘希夷、张若虚
12
中二联皆以南北相对,反复申言对家国的依依眷恋,以及对贬谪之地和渺茫前程的畏惧, 流露出强烈的失魂落魄之感。他最著名的七律是 《独不见》(一作 《古意呈乔补阙知 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以律体形式写游子思妇这一传统乐府诗的题材,之所以受人推崇,首先是因为其对偶与音 节的和谐优美、流转铿锵。其次是因为在短小的篇幅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首联以 居处环境的华丽和海燕的双飞反衬少妇的孤独。中二联皆将游子与思妇对照, 造成时间的 纵深感与空间的杳邈感,使相思之情摇曳于深远的时空之中,往复回环。 寒砧落木,秋夜 的漫长,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催” “忆” “断” “长”等字,又突出表现了少妇的 心理感受。以 “明月照流黄”这一景象结尾,言已尽而情有余。他还有
第四章
10
“文章四友”之中,杜审言 (约645—708)诗才最高。他是杜甫的祖父, 字必简,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今河南巩义),咸亨元年 (670)登进士第, 恃才傲物,仕途坎坷,曾任隰城尉、洛阳丞。今存诗四十多首,其中五律二十八首, 大都符合近体诗的规范,五言排律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 完全合粘,可见他已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律诗体制。在律诗发展定型的过程中,他 的贡献可以和沈、宋比肩。 明人许学夷在 《诗源辩体》中称之为 “律诗正宗”。 如杜审言的代表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以 “三秦”与 “五津”相望起笔,点明送别之地与友人去向,勾勒出一个开阔的空 间背景。颔联写离情,以不言言之,不再把悲凉的意绪展开。以下四句化用曹植 《赠 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诗意,与友人 共勉,把悲凉之情转为慷慨之气。这一类诗,感情浓郁而不重景物刻画,胡应麟称之 曰:“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 (唐)妙境。”(《诗 薮》内编卷四)
11
在武后、中宗时期,沈佺期与宋之问以馆阁学士身份出入宫廷诗会,为词臣班首, 并称 “沈宋”。一般认为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创作,标志着自齐永明以来诗歌格 律化 进程的最终完成,或者说,五、七言律诗定型于沈、宋。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发 展进程中的一大关键。元稹说:“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7
阔而不失灵动。诗人 “驱马”徐行,表现出承恩入朝时的得意神情。刘《隋 唐嘉话》 云:“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 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 ‘脉脉广川流……’,音韵清亮,群公 望之犹神仙焉。” 上官仪还总结出一些关于声律和对偶的经验,著有 《笔札 华梁》,有所谓 “六对” “八对”诸说,对促进近体诗的成熟有所贡献。 上官仪之后,最著名的宫廷诗人是 “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新唐 书·杜审言传》说他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 ‘文章四友’,世号 ‘崔、 李、苏、杜’”。他们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崔 融 (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 (今山东济南)人,长期任职馆 阁,为文典 丽。《全唐诗》录其诗十八首,多为律体,体制严整,但难以动 人。
失魂落魄的情态。颔联融景入情,语极沉痛。颈联是明丽景象的描写,这景象似乎燃起了 他的希望,使凄怆之情的抒写稍作顿宕。尾联想到归来,以 “不敢恨”表现复杂的心情, 深婉蕴藉。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15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沈佺期 (约656—716),字云卿,相州内黄 (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 (675)进士,曾任考功员外郎、给事中。神龙元年 (705),因阿附张易之, 流放 州 (今属越 南)。后曾任中书舍人、太子詹事。存诗一百五十余首,应制侍 宴之作占五分之一。他擅长七言律诗,应制之作长于写景,如 “汉家城阙疑天上, 秦地山川似镜中。向浦回舟萍已绿,分林蔽殿槿初红”(《兴庆池侍宴应制》)。 雕章绘句,未脱六朝习气;而光影流动,音韵铿锵,又见出新朝气象。
13
宋之问 (约656—712),字延清,虢州弘农 (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 年 (675) 进士。神龙元年 (705),以谄事张易之贬泷州 (今广东罗 定)参军。后又依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景云元年 (710)流放钦州 (今 属广西)。先天元年 (712),玄宗立, 赐死。
宋之问擅长五律,有大量应制之作,用思缜密,属对精工,如 “野含时雨润,山 杂夏云多”(《夏日仙萼亭应制》)、“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奉和晦 日幸昆明池应 制》)等,在语言提炼和意境创造方面值得肯定。他有一些写景的 佳句写得兴象浑融,如:
第四章
9
李峤诗现存二百多首,其中有一组咏物的五言律诗,共一百二十首,各以一字为 题,天文、 地理、器物、动物、植物,无不涉及,其特点是声律辞藻甚为考究,但缺乏感情的投入, “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王夫之 《姜斋诗话》)。如果考察律诗体制 成熟的过程, 这些作品值得重视。他的七言歌行 《汾阴行》是诗歌史上的名篇,先铺陈汉武帝祭祀汾阴 时的空前盛况,然后笔锋一转,抒发今昔盛衰之感: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第四章
4
第一节 从上官仪到沈佺期、宋之 问
第四章
5
贞观时期的诗人大都是由南北朝和隋入唐的旧臣。他们已经意识到,只有融合 南北文风,既 “贵于清绮”又 “重乎气质”,文学才能 “文质彬彬”地健 康发展。但在创作中,他们仍然囿于旧习,未能实现这一主张,缺乏真挚的感 情,总体成就不高。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 (今属河南)人,贞观初举 进士,曾任弘文馆直学士、 秘书郎等职,高宗龙朔二年 (662)拜相。他 经常参加宫廷宴集,应制奉和诗,注重辞藻声律对偶之美,却又不像一般宫廷 诗人一样从类书中简单掇拾辞藻和典故,而是能够凭着对景物的细致体察和精 巧的构思,自铸新辞,形成了绮丽精巧、宛转流媚的艺术风姿。《旧唐书》说 他 “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 ‘上官体’”。
8
从 《文镜秘府论》所引佚文看,多讨论对偶、声韵等问题,对律诗的定型有一 定贡献。李峤 (644—713)与苏味道 (648—705)并称 “苏李”, 他们都是赵州 (今属河北)人,都以弱冠之年登进士第,且都位至宰相,都是著 名的馆阁诗人,其创作以应制、咏物为主。如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摹写长安元夕的繁华景象,辞藻华丽,对偶工稳,声韵和谐,富丽典雅而不乏生 韵。 元人方回说:“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瀛奎律髓》 卷十六)
第四章
18
客中送客,依依难舍,又想到别后朋友独行于遥远的路途之上,真是凄凉满怀。后半 部分念及自己同样漂泊辛苦,与友人并无二致。他的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 超越了浓郁的悲情,表现出志在四方的豪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 阴 (今属陕西)人,十岁应神童试, 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 应制举登科,曾任盈川令。他存诗 三十多首,全是五言,其中的律体 大都符合粘对的要求。他的诗有两 个主题比较突出,一是山水行游, 二是边塞从军,都写得很有气魄。 边塞诗的代表作是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第四章
6
知识链接: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陕州陕县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祖籍陇西上邽,上官仪孙女,唐代女官、诗人、皇妃,有 “巾帼宰相”之名。 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唐 中宗时,封为昭容,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 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唐隆政变时,与韦后一起被 杀。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较 为看重,擅长体现事物图貌的细腻、精巧。中宗年间,因其政治地位的影响,“绮错婉媚” 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 作主流。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 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 此外,上官婉儿还在开拓唐代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方面多有贡献,如《游长宁公主流杯池》, 突破了以往写景状物的宫廷诗歌形式,寓情于景,却更具有自然山水味。清代文人陆昶在 《历朝名媛诗词》中称赞道“昭容才思鲜艳,笔气舒爽,有名士之风”。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二句以感觉中时间流程的缓慢、长久,表现背井离乡的孤独和对于家人的系念,后 二句 把逼近家乡时既渴望消息又心怀忐忑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宋之问的七律不及沈佺期。其七言歌行 《龙门应制》在当时享有盛誉,现在看来不及 《明河篇》。后者曰:首联叙事,直至这华夷分界的大庾岭,才停下来一别家国,字里行 间流露出一路奔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