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星宿/夙愿绮丽/畸形编辑/修葺
B.啜泣/拾掇菲薄/斐然体恤/和煦
C.炽热/不啻蹊跷/溪涧揣测/踹门
D.毗邻/媲美赎罪/案牍对峙/窒息
【答案】A
【解析】A项,分别读xiù/sù,qǐ/jī,jí /qì。

B项,分别读chuò/duo,fěi/fěi,xù/xù;C项,分别读chì/chì,qī/xī,chuǎi/chuài;D项,分别读pí/pì,shú/dú,zhì/zhì。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难在有些字形近不易区分。

所以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和累积,如学
习教材是要注意总结那些多音、多义字,及形近而音同或音异的字。

2.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①《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________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②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________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________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________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A.宛如体验不只是/更是
B.譬如体会不只是/更是
C.譬如体验不是/而是
D.宛如体会不是/而是
【答案】A
【解析】注意词语的细微区别和前后语境。

“宛如”,好像,仿佛;多用来打比方。

“譬如”也作“比如”;连词,用于举例。

“体验”,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体会”,体验领会。

“不只是/更是”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运用能力。

点评:此题首先要熟悉词语意思及所用语境,然后能够分辨两个同义词的区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公安消防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中小学都要布置一次家庭作业,内容是制定家庭
火灾疏散预案,要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B.此次雨雪天气将缓解江淮及以南地区的旱情和蓄水有利,但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降水量不足5
毫米,当地旱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C.目前,朝鲜半岛形势骤然紧张,半岛局势是否会进一步恶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半岛北南双
方是否冷静克制,开展对话接触。

D.网友评论:如果说2011年的春晚有亮点,那就是旭日阳刚了,很朴实,贴近百姓,没有那么华丽的服装,没有那么做作的妆容。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要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后添加“该项作业”;B项,句式杂糅,“蓄水有利”改为“有利于蓄水”;D项,表意不明,是“春晚”还是“旭日阳刚”“很朴实”,不清楚。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比较难。

病句题为常考试题,难点在于同学们不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解题方法来正确
解题。

答此类题要明晰基本步骤:先找主谓宾,看搭配,接查定、状、补,看修饰;再品味语意,
看逻辑。

如果语法不熟,可采用抓题眼的方法,如看关联词,并列短语、否定词、明显词等。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德国诗人席勒有诗作名叫《大地的瓜分》,写的是希腊神话故事。

其大意是,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

之后,来了一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

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的身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
②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
③竟然忘记了凡尘
④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
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
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
【答案】C
【解析】你的天光句如果放句首指代不明,所以排除AB两项。

被你的天光迷住,所以才致使忘
记了凡尘,所以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能力。

点评:既要注意联系上下句,又要考虑先看再听的常规。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

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答案】C
【解析】“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不符合文意。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
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要结合写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结合死水的象征意义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
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

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

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
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答案】B
【解析】每节的第一句不押韵,仅有二、四句押韵。

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
的探索。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此题首先要了解格律诗的押韵情况,其次根据诗歌进行分析。

【3】《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
十分鲜明。

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

这些艳
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解析】闻一多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死水》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
诗歌的画面效果。

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
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

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点评:本题首先要了解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其次要根据三美主张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再别康桥(节选)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招摇”和“甘心”是怎样诗意的联系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
诗人的欢迎态度。

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
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解析】“招摇”是写水草的姿态、动作,“甘心”是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正是因为康桥之美,诗人才
会“甘心”。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点评:本题较简单。

可以通过诗歌句子及词语意思来分析。

【2】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
几行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

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梦境回到现实。

“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

别离
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

离情别绪越来越浓。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
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
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解析】这节是诗人由梦境回到现实,我现在只能悄悄的离去。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沉默是今晚
的康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点评:此题抓住诗歌的情感、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简要分析即可。

【3】对《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第三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

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第四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
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

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

惟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从以上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
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答案】D
【解析】从诗歌内容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康桥的依恋,所以,“无限的伤感”一语不准确,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诗歌内容进行重点阅读,依据诗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诗文不符的排除。

其次要明确此类题的设误类型。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题。


吴奔星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小河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____________,眼睛与______________,影子与______________,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答案】夕阳露珠小河
【解析】从诗歌的前三节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把笑容与“夕阳”、眼睛与“露珠”、影子与“小河”结合在一起,诗歌的后两节也反复陈述这些意象。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点评:本题较鉴赏,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字词间看出答案。

【2】下列对这首小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从结构上来看前三段是相互的否定和不断的反复,在最后两段将思念升华。

B.夕阳、露水、小河,由远而近,由静到动,远近结合,静动相映,景情相融。

C.这些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景物,被诗人信手拈来,寥寥数语,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

D.夕阳、露水、小河无处不在,笑容、眼睛、影子常浮心海,诗人只能以此抚慰忧伤。

【答案】D
【解析】这首小诗表达的是对留别的友人的依恋与怀念,体现不出“忧伤”的情感来。

诗中既没有正面写“你”的离情,也没有正面写“我”的别绪,只是写“在夕阳里”留下你的“笑容”,在“露珠里”留下你的“眼睛”,在“小河里”留下你的“影子”,直到最后的“留下整个你”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所有关于你的满满记忆里。

全诗没有一个惜别或依恋的字眼,却惜别依恋之情无处不在,每一节诗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离情别绪。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点评:此题稍有难度。

整首诗没有运用到惜别依恋的只言片字,却能让整首诗洋溢着惜别依恋之情,这就是诗人很好的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的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8.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舒婷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答案】A
【解析】理解错误,这首小诗强调的是信念与责任。

舒婷的这首诗创作于八十年代初,可以说是
当时几乎所有中国诗人的心态,中国刚经历了十年的动乱,一切的思想,理念,信仰在这场动乱
里都被打乱,可以说这是一场黑暗,是一个漫漫长夜,而此间,所发生的一切,让许多人对人生,对未来,甚至对一切都发生了信仰的动摇,这一段时间产生了一个很流行的诗歌流派:朦胧诗派,许多诗人都通过这种朦胧的感觉写出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写出了普遍的寂寞。

自己的
一切行为可能都被社会所否定,自己的劳动可能不被认可,这也正是作者此前生活的写照,作者
曾经历了很大的坎坷,但这没有让她消沉,相反,更强化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信念,这也正
是诗里写到的不可抗拒的召唤,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点评: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作为朦胧诗派的杰出代表,舒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的这首诗,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这并不妨碍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人,现在年轻人有自己的解读。

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这首诗诗风朴素而自然,淡淡的话语里蕴含着人生的无限哲理,字里行间无不浸
透着诗人内心的真挚情感。

世事艰难,可是对于信念的执著追求,对于责任的傲然背负,终是人
生中最为自豪的自我肯定。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鉴赏题,只要能紧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谈出自己对
这首小诗的认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及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此题主观性较强,可以从诗歌的风格、作者的情感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分析。

9.下面的诗句借“睡了”和“醒着”这组对立的词语,表现了丰富的思想。

请仿照它的形式,用“笑”和“哭”这组对立的词语写两句诗,表现一定的思想和哲理。

街道睡了而路灯醒着/枝叶睡了而树根醒着……/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哲人睡了而思想醒着/世界睡
了而你我醒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猎手笑了而动物哭着/斧头笑了而树木哭着/……野心笑了而良心哭着/人类笑了而地球哭着……
【解析】例句的结构是...睡了而...醒着,并且每组中的主语都有一定的关系。

街道和路灯,枝叶
和树根,人类和地球等。

因此所写句子也要符合这一要求。

【考点】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

点评:此题注意采用对比的手法,把相关的事物对比呈现,有一定的思想性或哲理性即可。

10.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请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对
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

出身农村,一直在地铁通道卖唱,因天使般的声音而走红网络的“西单女孩”任月丽,出现在2011
年春晚的舞台上。

她的成功点燃了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群的梦想。

然而她刚刚亮相春晚,就引来
了中国歌坛实力派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
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卖唱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
了春晚,这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花独放不是春。

艺术家可以登上春晚舞台,草根同样也可以登上春晚舞台。

【解析】新闻点评是对新闻现象加以评论,因此要观点鲜明,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采用议论性语言。

这则新闻折射出了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群的梦想,她们梦想能够和许多名人一样走上春晚的
舞台,但一旦真正走上舞台又不免会遭来某些人的炮轰。

这件事提醒许多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群,实现自己的理想任重而道远。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新闻点评的顺序一般是亮明观点,结合材料分析问题,指出如何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