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高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合考试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某某高中、龙泉中学、某某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合考
试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词最早开始于民间,所以在语言上有些粗糙,但是语言上也很直白、大胆,而文人写词就比拟典雅、含蓄。

【4】在中唐或晚唐,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写词仅是游戏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文章。

词在当时属于艳科、小道,是业余的时候创作的。

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

到了李煜,他创作后期的词的内容变得很真实,他用词写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真实的、深刻的、深远的痛苦。

【2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词帝,“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为宋词开启了抒情言志的大门。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1A】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

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一句话,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

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1B】大家熟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小苹〞即是一位歌女。

晏几道在写
这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

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达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词,不仅是在歌舞升平、瓦栏歌肆之间,与歌妓之间推杯换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学。

我们知道,宋代的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与建康、某某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

宋代还逐渐取消了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词人将眼光投向更为开阔的生活场景,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

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对北宋的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用词描绘过汴京、某某、益州、某某、会稽、金陵、某某当时许多著名的城市。

如《倾杯乐·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

这首词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散〞。

柳永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为我们展示了有宋以来物富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

除了城市,还有描写乡村。

相对于城市的富庶、繁华,乡村词的重点在于勾勒农家之乐,展现出怡然自得的、缓慢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节奏。

譬如苏轼笔下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皆是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文人化的乡村景色。

他们亦曾在乡村的丽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苏轼在乡村中,获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洒脱与惬意,辛弃疾在乡村中经历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恍惚与惊喜。

苏轼曾写作《浣溪沙》组词,展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热闹场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如此是描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大文豪笔下的乡村世界依然让我们心旷神怡。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

他们一方面承当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生活。

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喜欢山水形胜,
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

【2B】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与生活中的闲情逸致。

【4】如果我们说,宋人在诗文当中表达他们的治国情怀,有壮志的情怀,那么在宋词中,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热爱,对于宋代的边边角角细致入微地描述,就在词当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由此来讲,宋词当得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2D】
——节选自康震《都市燕乐中的宋词》材料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

这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

词,也叫做长短句。

参过失落,长短不齐。

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1D】
词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为了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的歌女,自然写的是比拟柔婉的细腻的女性的美。

所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

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拟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这是词在内容上“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缘故。

【1D】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

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

【1C】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可是,我们还要注意后一句:“词之言长〞。

这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

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说“词之言长〞。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1、如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D〕
A.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以偏概全。


B. 黄庭坚认为晏几道这样实在、单纯、重情义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前面是黄庭坚的评价,后面“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是康教师的观点。


C. 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而词只是写景抒情。

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以偏概全。


D. 叶嘉莹认为宋词的“要眇宜修〞之美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根据材料内容,如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D〕
A. 南唐后主李煜继承了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创作前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

B. 苏轼的《浣溪沙》组词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表现了二者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的生活态度。

C. 宋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拥有一批非常杰出的创作者。

他们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更反映了自己的人生。

D. 为了满足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适应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与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词这种文学样式应运而生。

【词在宋代以前就已经产生。


【注意,此题A、C两项在文中都找不到又绝对说服力的根据,只能说根据文某某息大致可推断。

而D项是有“硬伤〞的。


3、宋代词人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下面不属于这类作品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C〕
A.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写钱塘〔某某〕,大城市。


B.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词所写地点不明,极有可能是一种虚拟,如对应现实,只能是南宋都城临安〔某某〕,大城市。

另外,此词是辛弃疾寄托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孤高自许情
怀的,答案中“皇帝有时也走出宫门与老百姓共同观灯,以示天下承平〞之类的分析,不得要领。


C.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写某某附近的蕲水〔今浠水〕县城外的乡下,且此词是材料一中所提到的苏轼《浣溪沙》组词之一。


D.吴潜《满江红·金陵乌衣园》【写金陵〔某某〕,大城市。


4、结合材料一,分析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表现的文人词作的特点。

〔4分〕典雅:写室内焚香,室内陈设玉枕纱橱,重阳节东篱把酒,表现了词人雅致生活状态。

/选择高雅素淡的菊花自比,比喻精妙,更能表现词人的典雅情致。

〔任答一点〕
含蓄:全诗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

/“东篱〞用陶潜之典,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

〔任答一点〕
【答此题,要注意结合两个内容:①材料一中对“文人词作〞的相关表述;②学习课文时对《醉花阴》赏析要点的理解。

所以此题答案除了标答之外,应该还有可答之点。


5、结合材料二,谈一谈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喜爱的原因。

〔6分〕
①从形式上看,参过失落,长短不齐。

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②从内容上〔其实是篇幅〕看,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拟短小的,没有宏篇巨制的内容。

③从情感表达上看词给人回味,韵味悠长,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二)现代文阅读Ⅱ〔此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斜塔下
穆青
【作者简介:穆青〔1921——2003〕,著名新闻记者,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

】比萨,是意大利西部的一个古城,它最著名的古迹是斜塔。

建于一一七四年,高五十四点五米。

据说当年建造时,由于计算有误,奠基不慎,致使塔身倾斜。

没想到正是这一缺陷,却使它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十六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这里进展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从此,斜塔就更加名噪全球。

多少年来,人们慕名来到这里,既为凭吊伽利略,也是为了观赏这座斜塔与众不同的风貌。

我们到比萨的那天,恰逢久雨初晴。

斜塔耸立于绿草如茵的广场上,背衬着蓝天白云,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既奇特而又很有气势。

这座塔共高八层,呈圆柱形,塔身底层墙厚约两米左右,塔内有楼梯可以直登塔顶。

塔身全部,是白色某某石砌成,除塔顶和底层外,每层都有回廊,周围都环绕着三十根某某石石柱。

从整个造型上看,还是相当漂亮的。

斜塔的一边是两座罗马式的教堂,它们和斜塔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古老的建筑群。

为了要找一个适当的角度,拍下这座古塔的斜姿,我打开相机,在游人中穿来穿去,几次试镜头,都发现一个身穿红衣的怪模怪样的女人,正斜靠在斜塔下不肯离去。

她向游人们招手,但谁也没有理睬她。

大约半小时以后,当我们正在教堂里听向导他讲解时,偶一回头,又看到那个斜靠在塔下的红衣女人,好似在这古老的教堂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中世纪的幽灵。

她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妇人,穿着一身红色的绣着花饰的衣裙,裙子很长,一直拖到脚背,下面露出一双白色的绣花鞋。

她头戴一顶大沿软边的女帽,也是红色的,帽上不仅系有彩带,而且装饰着羽毛,这样就更使得她那布满皱纹的面庞,显得格外清癯。

这套奇特的服饰,决不是现代的时装,不知道她是从哪个时代的旧箱底里翻捡出来的。

那么陈旧,不仅颜色灰暗,甚至有些破烂。

这种古代王宫贵妇人的装束,只有出现在欧洲古典歌剧和绘画中,现在它突然出现于旅游者的行列,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啼笑皆非的感觉。

但,这个
老妇人似乎没有一丝难堪,相反,从她的神色和态度上看,她倒是十分矜持的。

使我感到更加奇怪的是,她的腋下还夹着一把褪色的布伞,两手拎着两个很大的旅行袋,里面鼓鼓囊囊不知装了些什么东西。

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着向导的讲解,显出一副庄重的,全神贯注的神气。

但当向导讲完,大家纷纷提问的时候,她却开始活跃起来,在人堆里钻来钻去,不时向这个、那个人流露一种不大自然的笑容。

使人觉得她是多么希望引起人们对她的注意呵!
比萨盛产某某石,斜塔广场的周围,摆满了许多出卖某某石制品的货摊和商亭。

商贩们热情地招揽顾客,显得特别殷勤,唯独看见她走来,谁也不去招呼她,好似根本没有看见她一样。

她本人似乎也丝毫没有注意到别人对她的冷淡,仍然东看看西看看,只是我始终没有看见她买过任何一样东西。

看到这情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我问向导,她是不是外来的旅游者?向导耸耸肩膀回答说:“不,她是一个谁也不愿问津的活死人。


“她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还不是想让人们把她看作皇后。

也没听说有神经病,从不哭闹,也不失态,总是彬彬有礼,只不过近来提两个旅行袋,人们叫她旅游皇后。


说到这个戏谑性的绰号,向导眨眨眼睛,笑了。

而这些,反倒引起我对这位老妇人的同情。

我觉得在她这种失常的行动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精神上严重的创伤。

【6C】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处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她的命运正像一团垃圾一样,不是被人遗弃就是任人践踏。

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不能不使她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可怜的变态。

为了怕被人鄙弃,她把自己打扮成过去的贵族;看到外国旅游者到处被人奉承,她又拿起了阳伞和旅行袋。

但这种可悲的妄想,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鄙弃和不幸。

看到这一切,我仿佛看到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在生活的漩涡中拼命地挣扎,
而她所企求的只不过是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和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尊严。

中午,我们在广场附近一家饭馆里午餐,我又发现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她老远就注视着餐馆的橱窗,和堆满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眼睛里闪着饥饿的、贪婪的目光。

可当她逐渐走近我们饭桌面前的时候,她突然扭过头去,摆出一种十分矜持的神态,像一个庄严的修道士一样,匆匆地从我们面前走过,连一眼也没有再看我们,径向斜塔走去。

很久,很久,我默默地望着她那红衣的背影,衬着白色的斜塔,由大到小,渐去渐远。

这时我突然发现,画面上的一人一塔,恰恰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

斜塔是古代建筑上的畸形,而这个老妇人的形象,却是今天西方社会上屡见不鲜的一种畸形。

这两者在畸形上虽是一样的,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对待这两种畸形的态度又是多么的不同呵!【“抒情性议论〞。

】人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兴致勃勃地来观赏斜塔,关心它,爱护它,甚至为了怕它倒塌,不惜千方百计地对它进展挽救。

可是有谁能够用这种心情,同样来对待这个可怜的变态的老妇人呢?有谁会关心她的“倒塌〞,而设法予以挽救呢?
这座闻名世界的斜塔,从它耸立的那一天起,几个世纪过去了,在这座斜塔下,人世间历尽了沧桑。

蒙昧黑暗的中世纪已经作为历史的陈迹远去了,曾被某某法庭判为“异端邪说〞的伽利略的发现,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真理。

可是,在这斜塔下出现的像这位老妇人那样的畸零人,连同漠视、奚落,讪笑她的畸形的社会心理,何时才能远去呢?【“抒情性议论〞。


6、如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C〕
A.本文记述了作者观赏比萨斜塔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但是,牢牢地吸引住作者的,却并非“名噪全球〞的斜塔奇景,而是令他心灵震颤的异邦人。

B.文章开头写了比萨斜塔的位置与其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并进一步介绍了斜塔的造型和倾斜程度,这些是一般游记的必备内容。

C.作者通过向导的话了解到老妇人精神上有严重创伤,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使她产生了一种可怜的变态。

【原文是“我觉得在她这种失常的行动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精神上严重的创伤。

〞】
D.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了红衣老妇的身上,从发现到仔细打量再到询问向导,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而变化。

7、如下对本文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D〕
A.全文四次写老妇人,或疏笔勾勒,或正面详写,或侧面介绍,或专项刻画,细致而又全面地展现了一个西方社会的弱者形象。

B.《在斜塔下》以游塔为线索描写社会风情,一塔一人,恰形成强烈的对照,产生了集中、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的抒情性议论,像恰到好处的画外音,把具体感受上升到对人、对社会的理性分析。

D.这篇散文的长处,不在景物描写,而在于人物的刻画。

文章利用环境和情节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散文中,一般不说“情节〞。


8、分析本文中老妇人和祥林嫂形象的一样点。

〔4分〕
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1分〕都被人们看不起,唾弃〔1分〕都有过命运的挣扎,祥林嫂希望通过捐门槛来获得一种信任,老妇人看到外国旅游者被人奉承,也拿起了旅行包和伞希望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分〕。

9、有人评价:“穆青的文章,由于适当地穿插描写和抒情式议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否表现了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①全文以游记所见,用富有哲理的描写和抒情式议论,达到了情真意切,发人深思,耐人寻
味的艺术效果〔1分,题目问你的看法,首先要有观点〕
②文中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她在望什么?〞“她要干什么〞作者替读者发问,使读者也迫切希望跟着作者找到答案。

〔必须要提到描写这种手法2分〕
③作者听到“旅游皇后〞这个称呼时,没有笑,而是表现出深深的同情,最后看到一塔一人的比照时用了大段的议论文字发出了塔是畸形的,人也是畸形的感叹,进而上升到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现状的批判,深化了主题。

〔3分,情感1分,议论与主旨2分〕
【注意“抒情性议论〞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选择题第7题C项也提到了。

要能在文中找到这些“抒情性议论〞的语句再来分析。

这些句子往往是可以表现文章主旨的。

这一点我们以后在读其他散文时也可以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恭,字孝伯。

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经常,常常】有宰辅之望。

与王忱齐名友善。

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竹席,如“红藕香残玉簟秋〞】,忱谓其有余,因求之。

恭辄以送焉,遂坐荐【草席,草垫子】上。

忱闻而大惊,恭日:“吾平生无长物【多余的东西】。

〞【这个故事是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的出处。

】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尽量施展、发挥】!〞因以疾辞。

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

服阕
,除吏部郎。

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狡诈】
..
事会稽王道子【注意断句:会稽王/道子,即司马道子,东晋宗室、权臣。

】,恭言之于帝,遂诛之。

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僻陋小巷,指民间】之歌,
恭正色曰:“居端右【指宰辅重臣,又可专指尚书令】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如此【取作准如此、规X ,即效法】!〞石深衔【怀恨】之。

与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枢机大权】。

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与赴山陵..,罢朝,叹日:“榱栋【屋椽与栋梁】虽新,便有《黍离..
》之叹矣。

〞时国宝从弟【堂弟】绪说【劝说】国宝,因【趁着】恭入觐【入朝拜见】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

恭每言与时政,辄厉声色。

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与……结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害怕】之不敢发遂还镇。

临别,谓道子日:“愿大王亲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情,如“日理万机〞】,纳直言,远X 声【春秋时期X 国的音乐,因与“雅乐〞相对,为儒家正统所排斥,被称为“淫邪之声〞】,放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

〞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

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

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日:“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

先帝登遐..
,夜乃犯合叩扉【字面意思是打开门,这里指私自进宫】,欲矫【假传、诈称】遗诏。

赖皇太后聪明【指明察明鉴,答案翻译为“聪慧机智〞有误】,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

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

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诬陷】臣非一。

赖先帝明鉴,浸润【谗言】不行。

昔赵鞅兴甲【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鞅以“清君侧〞之名举兵进入国都,驱逐晋王身边的宠臣苟寅等】,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

国宝与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

道子收【逮捕】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道歉、谢罪】愆【过错、过失】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
【文章加红的词语,是需要复习或积累的重要词语。


10、如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C〕
11、如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D〕
A.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B.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D.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遐〞是“远〞的意思,引申为对他人死去的讳称;又特指帝王之死。


【注意此题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

下文有“矫遗诏〞之语,故不可能是“登上帝位〞,只可能是“皇帝死〞。


12、如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D〕
A.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

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

B.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

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

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

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根据文意,应该是司马道子对自己的过失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