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
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
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
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节选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像瘪三一样,瘦的很难看”一句中,如何理解“瘦”的含义及其实际表达效果?
2.选段中的语言运用有比较突出的特色,请你概括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直接的意涵或许还是“延迟领取养老金”。
其实,在养老这个最普遍的社会伦理问题上,就经济谈经济,不仅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也缺乏现代经济学应有的高度和智慧。
毋庸讳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正一步步走近中国社会,劳动力充裕的“人口红利”越来越远,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步步紧逼。
在劳动力供不应求、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老龄化局面到来之前,未雨绸缪确实很有必要。
然而,提高退休年龄,把千斤重担“一头沉”地丢给了临近退休的老人们,这种做法,显失社会公平。
公民在适当的年龄退休,靠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是劳动者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和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和伦理责任。
打个通俗的比方来说,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养”社会,年老的时候社会应该“养”我们,这是社会延续、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然而,大幅提高退休年龄的设想,却与这个朴素的基本原则冲突。
当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3.5岁,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后,老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不足十年,于老人们是勉强的“超期服役”,于国家和社会是推卸了一部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即便法律可以规定理论上的延迟退休,但却无法强制要求企业聘用老人上岗。
我国一半以上的劳动者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推行60岁以后退休制度,除去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老人可以自动延续就业,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恐怕多数会无班可上,即使是白领专业人士也难幸免。
一边是没法工作,一边是还没到退休年龄,这种两头落空的生存危机怎么解决?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统筹考虑。
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实质,是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
在人口总体规模已经得到比较合理控制的前提下,既然可以预期到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利转折,不妨考虑许多专家所呼吁的建议,通过审慎、科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度调整人口出生率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避免人口年龄结构的“硬着陆”,这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必须考虑的重大国策。
同时,养老金制度要大力实施“开源节流”的改革。
财政在养老投入上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民生责任,企业也应该在养老支出上更多地反哺员工和社会;要通过实行养老制度“一元制”,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员工“让渡”偏高的退休金给企业员工。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个复杂而艰巨的世界性难题,但这个问题不是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顺利走过了这条路。
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超前预见、科学谋划、通盘考虑、真抓实干,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百姓养老无忧的阳光大道。
(选自古广进《延迟退休无力“单挑”老龄化》,有删节)3.下列对“延迟退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迟退休缺乏人文关怀和现代经济学应有的高度和智慧。
B.延迟退休是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是“延迟领取养老金”。
C.延迟退休是将社会问题的重担压在临近退休的老人们身上,此举有失社会公平。
D.延迟退休于老人们而言是“超期服役”,于国家而言是推卸了反哺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4.关于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迟退休与社会延续、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互相冲突。
B.法律可以规定理论上的延迟退休,但却无法强制要求企业聘用老人上岗。
C.事业单位的老人和白领专业人士不会受延迟退休的影响,他们可以自动延续就业。
D.年老体弱的体力劳动者,极有可能会陷入两头落空的生存危机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出炉,其中提到,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如今的8秒,引发了关于阅读专注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人们通过公众号、短视频、消息推送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社交软件、办公软件处理工作,通过购物软件、支付软件安顿生活,在不同界面间进行着注意力的转换。
面对手机屏幕,我们在不断的浅阅读中消耗着精力,使得注意力日渐碎片化。
久而久之,专注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弱化,持续的专注力俨然变成一种“稀缺品”。
诚然,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对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颇有助益,尤其是在获取一般知识、掌握特定技巧、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
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注意力和时间淹没在浩如烟海、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类信息中。
做时间的主人,就是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多挤出一些时间深入阅读、专注思考、躬身审视。
深阅读作为个人行为,较少受外界干扰。
在这种投入、忘我的阅读状态下,人们得以从生活的压力中短暂抽离出来,注意力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转移,主动、持续、专注地吸纳养分。
在这一过程中,人成为自己的主宰,掌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在“心与物游”的状态中,丰富自我、愉悦自我、提升自我,借此实现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在笔者看来,深阅读不必过多在乎结果,也不用在乎花了多少时间,读了几部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它更多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有一句话:“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在某种程度上,读书是孤独的,能让我们暂且抛开外面世界的精彩,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但它又是激越的,总能搅动我们的神经,让我们获得智性顿悟。
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阻碍我们进行深阅读的一大原因是时间。
即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只要能够坚持深阅读,以日拱一卒的精神形成习惯,就能从文本中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领悟人生与学问的真谛。
实际上,浅阅读与深阅读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希望我们都能抽出那么三两夜晚,或是周末午后,放下手机,翻开书本,当一个自在的阅读者,享受那种“读书不觉已春深”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25日第7版,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深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深阅读指在持续专注力状态下有自我反思过程的整本书阅读。
B.深阅读是个人在较少受外界干扰情况下投入、忘我的阅读状态。
C.有了深阅读的体验,人们就能够从生活和工作压力中抽离出来。
D.深阅读让我们享受作为阅读者的自在体验,所以过程是孤独的。
6.下列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们经常处于浅阅读状态。
B.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浅阅读在某些方面非常高效实用。
C.在某种程度上,读书能帮助我们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并获得智性顿悟。
D.浅阅读与深阅读并不是对立的,在浅阅读的同时需要多进行深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宋代诗人的艰辛探索没有白费,后世的人们都看到了他们的成就,看出了他们区别于唐诗的独特风格。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
但是,区分唐诗和宋诗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在于唐朝人写的诗就是唐诗,宋朝人写的诗就是宋诗吗?写作时间的区分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要在诗歌内部寻找。
钱钟书就对“诗分唐宋”做出了独到而科学的理解。
②钱钟书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
有的人性格开朗,充满激情,有的人沉稳老成,行事理智。
前者像唐诗,后者像宋诗,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
③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一种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空灵美。
唐代有个擅长作诗的和尚皎然曾说,如果诗人没有找到作诗的天机,只是一味学习古人,就会神思阻塞,因此灵活变通比模仿古人更重要,个人的感悟和创造力比模仿古人更重要。
与唐诗相比,宋诗长于议论,作诗也要讲究学问。
宋代诗人姜夔说过,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
虽然不是刻意地模仿古人,但仍然在无意之中与古人相合,这是诗的最高境界。
宋代人作诗不是从自然中而是从古人的作品里寻求作诗的灵感和榜样。
再通过议论、说理、典故的形式把前人的成果化用进自己的诗歌。
唐诗读起来像珠子一样圆润流利,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宋诗读起来却让人费一番脑筋。
从总体上看,唐诗宋诗的确是有差别的,但对唐诗宋诗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唐朝的诗歌或宋朝的诗歌。
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
并不是每一个唐代的诗人都
像李白那样激情澎湃,也不是所有宋代的诗人都像黄庭坚一样掉书袋子。
人的性情是不能以朝代划分的。
④像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属于写诗能写出宋调的唐代诗人,而宋代的九僧、永嘉四灵都属于能写出唐诗风格的诗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清新圆润的小诗,如果不说,谁又能想到它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之手呢?
⑤诗歌艺术的风格境界在唐代和宋代就已经基本奠定了,宋以后的诗歌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摆脱唐诗和宋诗划出的标准。
钱钟书非常赞赏一个清代人的见解,诗歌好像成长的树木,到宋代开出花来,这棵树的生命历程也就完整了。
在此之后的诗,只是一再重复着花开花谢。
人的一生也像一株植物,在他成长的青年时代写出的诗是一种风格,成熟时写出的诗又是另外的样子。
如果把漫长的历史也化为人的生命来理解,唐代正处于历史的青春期,大唐的国势强盛,上至君主,下至读书人,都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放眼四望看到富庶辽阔的国家,一草一木都让人禁不住自豪地歌唱。
宋代虽然也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但内忧外患不断,官方对读书人的言论行为又加强控制,国势已走向衰微了,宋代的诗人们也向像他们的国家一样,做事学会了三思而行,增添了深沉谨慎的中年气质。
钱钟书说,在人的一生中,少年才气发扬写出的是唐诗,中晚年思虑深沉,写出的就是宋诗。
唐代和宋代的诗人把这两种类型的诗都推到了极致,后人再辟新境就不那么容易了。
⑥唐诗宋诗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有风格差别。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才气纵横,喜欢写唐诗,老了以后就变得持重起来,下笔时就自然地倾向宋诗,这并不等于他的水平下降了。
杜甫前期的诗歌也是豪放不羁的,充满浪漫的想象。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歌开始以沉稳的叙事和严谨的说理见长,出现大量像《登高》这样沉郁顿挫的作品,从此获得了“诗史”
的美称。
明代诗人王世贞年轻时作《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海阔天空的气势很像李白,再看他晚年的《太保歌》:“太保入朝门,缇骑若云屯。
进见中贵人,人人若弟昆。
太保从东来,一步一风雷,行者阑入室,居者颔其颏……”写奸臣严嵩耀武扬威的声势,风格朴实,很像杜甫晚期的风格。
苏轼的诗是宋诗的典型代表,王世贞年轻时对苏诗极其排斥,晚年时却抱着苏诗爱不释手。
历代的诗歌评论者总是想把唐诗和宋诗放在擂台上较量一番,钱钟书却坚持论诗的时候,只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就可以了,不必“以时代论英雄”。
还是借用古人的比喻来说吧,刚从地下挖出来的金子玉石肯定是宝贝,但作为历史遗迹的残砖断瓦同样也是宝贝,这时就要考察收藏者的眼光了。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钟书讲文学》)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主要看的是诗歌风格,而诗歌朝代上的不同是次要的。
B.创作圆润流利、浑然天成的诗歌需要诗人寻求作诗的天机,融入个人感悟和创造。
C.姜夔在创作上所说的“合”与“异”说明他认为诗歌创作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宋代以后的诗歌始终无法摆脱唐诗和宋诗划出的标准,只在这一标准内发生变化。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只要讲究学问,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就能创作出融议论、说理和用典于一体的特征鲜明的宋调诗。
B.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所处时代的渗透滋养,唐代的人能写出宋调的诗歌是历史的偶然。
C.唐朝国力强盛,诗人们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创作出的诗歌豪放不羁,其水平远高于其他时代。
D.钱钟书主张不必“以时代论英雄”,意在强调评论诗歌时,无需以时代为标准,单从诗歌本身出发即可。
9.根据“诗分唐宋”的标准,下列宋诗中不符合钱钟书宋调诗标准的一项是()
A.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B.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C.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D.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10.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11.著名文学家缪钺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请结合材料,分析钱钟书和缪钺观点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
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又促进其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
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
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作者胡一峰,有删改)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这种评论样式在明朝已经发展成熟,出现了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李卓吾评
点的《西游记》、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等代表作品。
B.“评点体”的评论绝不脱离原作品,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是使作品经典化的一大推动力。
C.“评点”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也可以分析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要简短犀利、睿智幽默。
D.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在视听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用纵向的结构,介绍说明了评点体这种文艺评论形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B.“弹幕”提高了评论和作品的融合度,并表现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第三段从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两个方面论证评点者将会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影响。
D.尾段从两个角度对“弹幕”这种新的评点形式可能的发展路径作了大胆的推测,对其未来的发展作了乐观的预估。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优秀文艺评论者。
B.“弹幕”介入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因而相声、二人转这些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
C.与传统意义上的“评点”相比,“弹幕”这种评论形式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更强。
D.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应该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甚至可能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