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节选)》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先进(节选)》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2.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要点聚焦
1. 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

2. 孔子人生感叹中所包含的复杂意味。

三、孔子生平
1、孔子的先祖为殷商王族,商亡以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

数百年后,宋国内乱,微子后代的一支孔防叔为躲避迫害而逃奔鲁国,定居于鲁,其后代遂为鲁人,孔氏一脉亦由此而沉沦为士族。

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以勇武见称于当时。

先娶于施氏,生九女,无子。

其妾生一子,有足疾。

遂娶颜氏之女,名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

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封地,保存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故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士人也多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谋生进身的手段。

受此环境之熏陶,孔子从小就对礼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游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

约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为了谋生,孔子曾任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的微职,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但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且“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

举凡古代典籍,无不广搜深研,同时多闻阙疑、学思并举,故能卓然有所自立,年方30即以博学知礼而闻名于世。

于是退出仕途,开始了授徒讲学的生涯。

鲁国自宣公以后,权力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操控。

昭公初年,三家更瓜分了鲁国的军权。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孔子仰慕周代的礼乐文明,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践踏周礼的举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君臣内讧,昭公兵败逃往齐国。

后发生内乱,孔子去鲁至齐,受到齐景公的礼遇。

景公咨以为政之道,孔子对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政在节财。

”景公虽然赞赏他
的意见,但终不能加以任用。

孔子遂返回鲁国,整理古籍并教授弟子,从学者更加众多,远道而来者遍及各国,其中以子路、曾晳、冉有、颜渊、公西华、仲弓、闵损、宰我等最为著名。

如此度过了十三四年。

《论语》“侍坐”章所记述的事,大约就发生在此期之末。

其时鲁国的政权又落于季氏家臣阳货之手。

阳货欲借重孔子的声望,遂邀他出仕,孔子虚与委蛇。

曾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孟懿子(孟僖子之子,受父命师于孔子)逐走阳货,鲁国起用孔子,任为中都宰,一年之中再迁为司空、大司寇,孔子时年五十一岁。

十年(前500年),齐鲁两君会于夹谷,孔子预为武备,据礼力争,挫败了齐人劫持鲁君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领土和尊严。

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以“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的古制为据,提出“堕三都”的建议。

因三都已成家臣反叛三桓的据点,该建议乃得以实施,毁掉了叔孙氏的郈邑和季氏的费邑,唯孟孙氏坚守成邑,围之而不能克,其事乃半途而废,孔子强公室、弱私门的计划也因此而遭到挫折。

齐人闻孔子之举,深恐鲁强而不利于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氏,诱使其荒怠朝政,并激化三桓与孔子的矛盾。

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朝,对孔子颇为无礼。

孔子见志不能伸,便率十余弟子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时值鲁定公十三年春,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一行先到了卫国,居十月而过匡过蒲,曾为匡人所囚。

月余复返于卫,仕于卫灵公朝,见卫灵公夫人南子。

卫灵公问以军旅之事,孔子辞以不知,遭其冷遇,孔子遂离开卫国,经曹国前往宋国,途中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拔其树,欲杀孔子,孔子乃去宋至郑,曾与弟子失散,被郑人讥为丧家之犬。

至陈,居三年,去而适楚,途中因绝粮而困于陈、蔡之间,几至饿毙。

路遇楚国狂士接舆,隐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遭其讽劝讥嘲。

至楚,见叶公诸梁,叶公问以政事。

不久离楚返陈,复返于卫,受卫灵公之孙卫出公禄养。

居数年,季康子使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离卫返鲁。

时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

至此,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为“国老”,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国政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亦无意仕进,专心整理古代文献、教育弟子,正《雅》、《颂》之乐,修《诗》、《书》、《春秋》,又招收了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参等著名晚辈弟子。

其间,儿子孔鲤死,弟子颜回早亡、子路罹难,都给孔子很大打击。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终年七十三岁。

晚年孔子亦无意仕进,专心整理古代文献、教育弟子,正《雅》、《颂》之乐,修《诗》、《书》、《春秋》,又招收了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参等
著名晚辈弟子。

其间,儿子孔鲤死,弟子颜回早亡、子路罹难,都给孔子很大打击。

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终年七十三岁。

2、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之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
四、文本详析
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人生志向的一次谈话,文章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写作的特点也很值得注意。

《论语》开创了先秦语录体说理文的先河。

它以记录孔子的言语、孔子与弟子及时贤的问对为主,也附带记载了孔门著名弟子的一些言论。

就文体的特点而言,它们大多篇幅简短,平朴自然,所记多为只言片语,极少神态、动作、场景及性格的描写,片断性较强而整体感较弱。

由此来看,本文在《论语》中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它不仅记录了人物的语言,也出现了虽极简略,却颇为传神的神态、动作和场景的描写,而且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谈话的过程首尾完具,内在的节奏跌宕有致。

颇富文学色彩,全文像是一出不话剧:人物,背景(课间)、事件。

至于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况味,更是十分的丰富。

文章第一句话,就交代了谈话的参与者(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及其具体情境(先生坐,弟子侍坐)。

以孔门的尊师重礼和师弟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个严肃而又亲切的场合。

所以,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无疑是为了打消弟子们因拘礼而不能尽言的顾虑,一个蔼然长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慈祥、平易近人。

启发式教学。

而“如或知尔,将何以哉”的提问,则揭开了文章的中心话题。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平民出身的人想有所作为,除了得到权贵的赏识和擢用之外是绝无可能的。

这也反映出孔子一贯的思想,即求为世用,以行其天下归仁之道。

于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位弟子都做出了各具特色的回答。

子路以勇武见称,性格梗直鲁莽(在教育方面,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常用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好勇过人。

兼,倍也]人,故退之。

”),不假思索便抢先作答,以振兴受压迫的弱小国家自任,完全是一副当仁不让的神气。

孔子“哂之”,既有善意的批评,也不无私心的赞赏,或不出所
料之会心一笑(《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在孔子看来,子路果敢决断,治理政事毫无困难)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中等国家,如晋、楚,则为万乘之大国矣),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

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

这一表示,自然发生了影响:冉有的回答,既申其襟抱(冉有长于理财,故以“足民”自任),又多了一分谦虚和谨慎(不说“千乘之国”,而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又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而公西华的回答,就更为谦逊(公西华善于治礼,礼尚卑让,故云“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且仅以“小相”自任)。

由各人的口吻,当时的情态和说话者各自的性情宛然如在目前。

在如此简短的篇幅之内,而能见出如许微妙的变化,人物的语言又呈现出如此个性化的色彩,实难能可贵。

但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却在曾皙一段。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前三位弟子,都是仅记其言,并未作其他的描写。

随着孔子“点(曾晳,字点),尔何如”的问话,读者的目光自然地转向了曾晳,读者的阅读惯性也期待着听到预想中的回答,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由动作、声音所构成的场景延缓了叙述的节奏,预示着某种变化的发生(前文之谈话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

果然,曾皙的回答完全溢出了“如或知尔将何以哉”的限定,它与前三位弟子治军、治赋、治礼的入世理想皆全然无涉,也毫无概念性的陈述,而是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雨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其中流露着一种从容欣悦、无所牵碍的心境,令人为之心旷神怡。

全文也在孔子“吾与点也”的感喟中达到了高峰。

最后,由于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回答未作明确的评论,所以曾晳留在后面,想知道孔子的看法,孔子逐一给予了解释。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深刻了解和充分的信任。

至此,全篇意足神完,自然收束。

讨论问题:以孔子积极入世的一贯精神,何以会如此赞赏曾点的回答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未曾解释,后人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孔子见天下无道、志不能伸而产生的出世之思,与其“道不行,承桴浮于海”(《公冶长》)和“欲居九夷”(《子罕》)之念属同一性质。

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有感于天下无道而产生了隐逸之心平静无为有的则认为曾点所言,实为太平社会之缩影,孔子的感叹,乃是对此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感慨于大道废弃,深惜三子之一意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从容自得于日常之间。

孔子曾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可见其乐道之心,孔子一直强调“安贫乐道”:道在我,则无往而不乐。

当时凡来求学于孔子之门者,皆有意于用世,未必皆有
志于行道。

孔子之“与点”之叹,是为诸弟子之汲汲于有意用世而叹也。

然而大道不行,常居亦需有“乐道”之心:道在我,乐无所不在。

这些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似不必拘泥于一端。

对孔子而言,天下有道,人人无奔波之劳、冻馁之苦,而得以畅享人生,自然是最大的快乐;天下无道,壮志难酬,失望之余,乃交结于同道,寄情于山水,也是欲进不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提问: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儿时,现在有什么不同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我们如何来安顿自己的人生)
五、艺术特色
文章以自然而完整的结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如子路之急躁、直率、自负),简练而传神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几千年前孔门师弟问对切磋的动人情景,表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

而它所涉及的人生志向的话题,也具有超越特定历史情境的永恒性,因此激起了后人无穷的共鸣与遐想。

六、思考题思路提示
1. 在写到曾晳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
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
提示:意图在于将曾晳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2. 将本文与《韩诗外传》“各赋所愿”相比较,谈谈它们在写作的笔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韩诗外传》在构思上受到“侍坐”章的影响,但没有本章的自然、平实和蕴藉;其句式更为整齐,语言更为华丽,感情更加张扬、外露,并带有战国文章的雄辩色彩。

3. 假如你想在社会事务或政治领域有所作为,而这一理想又屡遭挫折,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七、附: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夫子哂之[4]。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皆孔子早年弟子。

子路是字,姓仲名由,小孔子九岁,于孔门中年岁最长。

曾皙,名点,曾子(曾参)的父亲,年岁次于子路。

冉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2] "以吾"句: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点就感到拘谨。

平时你们总说:"人们不了解我的才干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怎样去做呢一日,谦辞,意思是年纪大一点。

居,平居,意为"平时"。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式。

[3]率尔:轻率的样子。

摄:迫蹙,这里有"夹"的意思。

方:指礼法。

[4] 哂:笑。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难以开口。

平时你们总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干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任用你们,)你们将怎么去做呢”
子路急忙答道:“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困迫于大国之间,外有敌军侵犯,内有灾荒接踵而至。

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它的百姓具有勇敢的品质,而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5],如五六十[6],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7]。


[5] 方:指国土的边长。

[6] 如:或者。

[7] 如:至于。

俟;等待。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答道:“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时间,可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制度,只有等贤明的君子来建设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8]。


[8] "非曰"句:不是说我有能力,但是愿意学习做这样的事--宗庙的祭祀,或诸侯间的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司仪。

端,古代礼服之名。

章甫,古代礼帽之名。

相,读四声,义为赞礼的人。

端:礼服;章甫:礼服的帽子。

注意此处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答道:“不是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做这样的事:宗庙的祭祀,或诸侯的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司仪。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9]
子曰:“何伤[10]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2]!”
[9] "鼓瑟"句:(曾点)弹瑟声音渐稀,最后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

"撰,郑玄本作"僎",读作"诠"。

《广韵》:"诠,善言也。

"
[10] 伤:妨害。

[11] "莫春"句: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穿定了,我愿意和五六位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莫,同"暮"。

成,定。

冠者,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长大成人。

舞雩,指雩坛。

《水经注》:"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

南隔水有雩坛,即曾点所欲风处也。

"
乎:介词。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沂yí(yi):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入海。

风:风用作动词,吹风。

舞雩yú:古时求雨的坛名。

注意古代汉语中这种"介词+地点状语"后置的现象。

[12] 与:赞同。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之声渐稀,最后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答道:“我没有他们三位说的那样好。


孔子说:“那有何妨也就是要说说各自的志向啊!”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都穿定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慨然叹道:“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三子者出,曾皙xī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

曾皙问孔子:“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道:“先生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问道:“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又问:“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孔子说:“宗庙的祭祀与诸侯的盟会,不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作小相,谁又能作大相呢”
八、补充:四弟子
1、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弟子。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

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

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

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

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

2、曾子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事件: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

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

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认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应该逃走”,就严厉地批评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一生如其父不做官,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原原本本地将孔子的教导传授给下一代学生。

从其身上亦可见其父之处世原则。

一次曾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3、公西赤(前509~)春秋末年鲁国人。

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

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

4、冉有
师徒渊源:冉有,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但这是个十足的俗人和势利眼。

冉有当季氏(鲁国执政)的家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有一次季氏要干不道的事情——“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质问冉有为什么不谏阻,冉有说了一大堆这么干的理由,后来被孔子说的没话可说了,塘塞说:这是季氏的主意,我也没有办法啊!孔子极其气愤,对其他弟子说:“冉有非我徒也,汝等可鸣钟鼓而攻之!”
儒家一开始就有俗不可耐的势力小人,跟孔子学了点文雅的东西掩盖自己,孔子称其实这种人是“小人儒”。

以后这种“小人儒”是越来越多了。

九、孔子与“礼”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即“礼”,其中包括礼节仪式、政治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等。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为完备和完善的。

而到了春秋时代,西周的旧礼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新兴势力违礼抗礼,礼崩乐坏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试图在政治上用周礼,思想上用仁来消除当时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君臣内部的问题。

所谓周礼,一般认为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仪礼》中所描述的琐碎的“礼仪”并非凭空捏造,毫无意义,它源于远古氏族的原始礼仪活动,巫术礼仪。

在原始的礼仪活动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细节也不能忽略,否则渎神,对神的不敬,如打猎,就会得不到猎物。

它将其群体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

对每个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器皿中两串玉)若“豐”,推之而奉神之酒谓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王国维)礼是后来的字,金文中有用丰字的。

从商至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礼也从事神,到人事,即将原始礼仪加以改造、系统化,成为一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周公),包括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孔子一生的目的都在于恢复周礼,渴望用周礼重新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用礼纠正已经发生改变的混乱的社会。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郁郁乎文(典章、制度)哉,吾从周”(《八佾》)孔子“复礼”的主要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礼是社会规范,而仁则是达到这个规范的道德。

礼在外在的,仁是人的内在道德。

钱穆:“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主敬:《礼记》开篇第一句是“毋不敬”,郑玄注:“礼主于敬。

”孔颖达疏:“行五礼,皆须敬也。

”《孝经》:“礼者,敬而已矣。


君子自谦而敬人:《礼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孟子》:“敬人者,人恒敬之。


十、对比阅读
●《论语·公冶长》“盍hé各言尔志”章: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